導讀:眾所周知,子女的成長,少不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更少不了社會教育,一個優秀的教師,會鼓勵學生的長處,同時,還能獲得尊重。當學習,開始走向產業化,這個職業的的初衷,不再是言傳身教,而是「金錢至上」,並且,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影響著現代家庭。俞洪敏說,一群不讀書的人,在教書,你認為這句話,有錯嗎?
文/金葉哥哥
有句俗話說:「家有五鬥糧,不當孩子王」,老師,本是勤勞的園丁,但你知道嗎?光是孩子的學費,就能讓一個普通工薪家庭,縮衣節食,都依舊存不下幾個錢。
一個月補習班的費用,動輒幾千,高則過萬;
教師節送禮,逐漸形成攀比之風,便宜的東西,拿不出手,貴了,要攤上父母一個月的工錢。
老師的工資,也只有幾千塊錢,但其中部分人,會選擇開課外補習班,只有這樣,孩子在學校讀書,才會被「特殊關照」。
作業,父母改、知識,家長教,辦黑板報,讓家長來學校一趟。
現在,老師通過各種「家長群」,變相地讓家長教孩子,而他們,不過是擁有該行業的「資格證書」,然後,上課的時候照著書本,重複一遍。
那麼在空閒的時間,老師,做什麼呢?
在學校,老師,和普通人在公司上班一樣,他們拿著這份工錢,卻不履行應盡的責任。
「你生的孩子,不該你教,把責任推給老師,我,也管不著」。
「養不教,父之過」,這點沒錯,但這也是一份職業,換位思考,都要養家餬口,可現在,很多作業都需要家長來輔導。
試想,如果孩子的作業,不能由他獨立完成,那麼,這是留給誰的呢?
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去解一道初中才有的題,這,不現實。
學生的書包,很重,他們,往往寫作業到深夜,家長,天明後,還要上班,也需要休息。
這樣,「課外輔導」現象,就由此而產生。
舉個例子,如果你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作業,那麼,你就要選擇交錢,讓老師幫你「託管」。
少則幾百,動輒上千。
不願交錢,又不能輔導孩子,那麼第二天,他在學校,必定會遭受批評,有時候在「家長群」中發出來,父母也跟著受罵。
學生和老師,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經常刷題,最後,考不上好學校,後者,是有工錢拿的。
有時候,書本上的知識,放到日常生活當中,總會有那麼點兒不適用。
人們表面上尊崇教師,是因為孩子在那兒讀書,不想他在學校,處處都受到針對,從而變得自卑。
在一個班上,考試成績,總有第一名、末尾之分,而社會,吸納不了這麼多人才。
讀書,重在提高素質,當教育走向產業化,其商業模式,是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
上課不講重要知識點,想要學「有用」的知識,還得交補課費,部分老師,既掙著工資,也領著額外薪水。
學歷並不值錢,要知道,在中國,還有7萬碩士生,從事外賣員的工作。
他們有學識,是高素質勞動者。
現在的老師,他們的父輩人,多半也是教師,這,叫做「子承父業」,然而現在,除去固定工資,「掙外快」,已悄然成為不爭的事實。
「如果我有更好的選擇,哪裡還會站在三尺臺上教書」?
工資績效、瘋狂招生、職稱評定,這些現象,似乎都在向人們傳達,一種「金錢至上」的觀念。
俞洪敏說:「不讀書的人在教書」,這句話,錯了嗎?
本期話題:
男子給老師送錦旗,「金錢至上」的教育觀,都說老師時間太少,那麼,你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系「金葉哥哥」原創發布,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