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防曬,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夏天才需要做的護膚工作。甚至還有人認為,即使是夏天,男生也不需要擦防曬,搽防曬霜似乎只是女孩子的專利。但事實上,做好防曬措施,不僅僅是為了美麗,更是為了健康。
最近春雨君與朋友聊天的時候,發現幾個關於防曬的分歧:朋友A覺得防曬是一年四季的事情,就算是冬季陰天也要擦防曬霜,而且一直信奉「防曬指數越高防曬效果越好」的原則;朋友B則覺得有陽光的時候擦一下防曬霜就行了,防曬防曬,防的只是太陽光。
這兩種說法到底哪種正確?冬季防曬是否有必要?太陽光對我們的皮膚,真的百害而無一利嗎?
防曬=美白?
首先我們要明確防曬防的是什麼。一般來說,我們日常做的防曬工作,主要防的是紫外線,皮膚過量暴露在紫外線中會導致曬傷、眼睛傷害(如白內障)、肌膚老化(如增加皺紋)以及皮膚癌等。在2011年4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癌症的國際組織將所有類別的紫外線輻射歸類為1級致癌物質。
(圖源:123RF)
太陽輻射出的紫外線包括UVA、UVB、和UVC頻帶。地球的臭氧層阻絕了97-99%穿透大氣層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98.7%是UVA(UVC和更高能的輻射會促成臭氧的生成,並且形成臭氧層)。
其中紫外線A(UVA)波長較長,波長介於320~400納米,可穿透雲層、玻璃進入室內及車內,可穿透至皮膚真皮層,會造成曬黑。紫外線B(UVB)波長居中,波長介於280~320納米,會被臭氧層所吸收,會引起曬傷及皮膚紅、腫、熱及痛,嚴重者還會起水泡或脫皮(類似燒燙傷之症狀)。紫外線C(UVC)波長介於100~280納米,但由於200納米以下的波長為真空紫外線,故可被空氣吸收,只有少量會到達地球表面。
(圖源:123RF)
而我們在天氣預報中經常看到的紫外線指數,是指那一天中當太陽處於天空中最高點時實際紫外線輻射的強度,通常這發生在太陽正午的前後四個小時中。公共衛生組織建議人們在紫外線指數大於或等於3級時要採取措施保護自己(例如可以在皮膚上塗抹防曬霜或戴帽子)。
這個指數級別是無上限的,數值越大代表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中的風險越大。指數為0在理論上存在,但事實上不大可能存在。根據中央氣象臺提供的日常預報紫外線指數及防護建議,可進行日常出行參考↓
(圖源:中央氣象臺)
需要注意的是,暴露在陽光中的傷害是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累積的。人們通常在26歲之前接受一生中的大部分陽光輻射,此時已經造成的皮膚損害可能會在老年誘發皮膚癌,但仍可以使用防曬霜降低皮膚癌的發生機率。研究顯示皮膚癌通常在50或60年齡層出現,但近年來也有30歲左右的女性出現皮膚癌的狀況。
累積的暴露危險分別損害表皮(外層皮膚)和真皮(皮膚組織結構中較深層的皮膚),真皮層的損壞會改變結構成分,導致彈性纖維粗大並增多,膠原蛋白損害並退化,網狀纖維會沿真皮層而不是沿表皮與真皮連接處分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過度暴露在陽光下被廣泛認為是對皮膚,眼睛和免疫系統造成有害影響的根本原因。因此,防曬更多的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不僅僅是美白作用。
冬季也需要防曬?
冬季氣溫低、日照時間短,人們都喜歡暖洋洋的太陽照在身上的感覺,而且由於冬季的日照並不強烈,很多人便覺得冬季不必進行防曬。事實上,人們感覺冬季的陽光強度低是光線不直射地面的緣故,並不是紫外線不強烈。
(圖源:123RF)
但相對於夏季來說,冬季的紫外線A(UVA)確實會稍弱一些,所以在選擇防曬霜的時候,可以不必選擇防護指數太高的產品,以免加重皮膚負擔。在國內和日本,PA值代表UVA的防護能力,是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於1996年提出的「UVA防止效果測定法標準」,其中PA值的「+」加號越多代表防護能力越強。
而我們常看到的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是指太陽保護指數、防曬指數,這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於1978年提出的概念,用以衡量防曬品抵禦由紫外線B( UVB) 導致灼傷的有效程度。
(圖源:123RF)
具體來說,SPF指的是在同樣強度的太陽照射下,塗了防曬霜後被曬傷的程度,出現最小紅斑量和它所需要的強度比值。即皮膚抵禦UVB的時間倍數。比如原本你什麼也不塗,在陽光下暴露10分鐘後曬傷,抹上SPF15的防曬霜後,曬傷時間被拉長,需要150分鐘。但這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其他因素(如皮膚類型、日照強度和所用防曬霜的量等)也會影響防曬效果。
一般來說,SPF15可以滿足基本通勤需求,而SPF25是推薦指數,SPF30則適用於紫外線較強的地區,SPF30以上適用於在陽光下長期暴露的人群。但不管防曬指數有多高,都無法阻擋100%的紫外線,而且阻擋功能和數字的倍數並不成正比。比如,若SPF15 能阻擋94%的紫外線,那麼SPF30的防曬霜則能阻擋97%的紫外線,而不是2倍於SPF15的紫外線。
(圖源:123RF)
冬季可以選擇SPF和PA指數相對較低、滋潤度較好的防曬霜,以適應冬季較為乾燥的氣候特點,避免皮膚缺水老化,同時減輕化妝品對皮膚的負擔。
另外,不管是晴天還是陰天,紫外線輻射都存在,但晴天會多一些,並且空氣品質越好,紫外線越強。因此防曬不但是一年四季的工作,幾乎也是每天的工作(一整天窩在家裡不出門那就算了)。
防曬≠完全不曬太陽
很多人看完上面的內容後,可能會覺得既然太陽光的害處那麼多,那能不曬到就不要曬到。這樣想也是不對的,因為少量紫外線(波長在270-300納米之間)對於人體內維生素D的產生至關重要。
2017年5月1日,一篇發表於《美國骨科協會》的文章中指出,全球近10億人口正在面臨缺乏維生素D引起的慢性疾病,而這一切可能是由於防曬霜等帶來的日照不足。
研究人員指出,很多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吸收不良症、腎臟疾病、腹腔疾病等都與維生素D的缺乏相關。維生素D是一類脂溶性維他命,屬類固醇化合物,當身體暴露於陽光中時,就會產生維生素D,而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都存在著維生素D的受體。因此,它對於身體功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調節細胞生長,神經肌肉,免疫功能的作用調節,以及減少炎症等。
(圖源:123RF)
那麼,如何在保護皮膚不被紫外線過度傷害的同時,保證充足的維生素D合成呢?
一般來說,一天只要暴露在陽光下10分鐘,人體自身即可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可以選擇上午10時前、下午3時後的時段進行「曬太陽」,此時紫外線輻射偏低,陽光較柔和。
此外,也可以選擇每周2次,每次5至30分鐘的陽光時間,「並不需要去海邊躺好了沐浴陽光,只要手臂和腿暴露在陽光下,正常走路即可。」食物補充則可以選擇牛奶,穀物早餐和蘑菇類,都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維生素D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窗戶玻璃能阻擋90%以上波長300nm以下的光線,隔著玻璃曬太陽會顯著影響皮膚合成維生素D。所以,想要有效「曬太陽」,不要偷懶躲在房間裡,還需要走出房間到外面去。
編輯:春雨醫生
參考文獻:
[1]劉瑋.抗皮膚衰老 先防曬[J].江蘇衛生保健,2019(03):44.
[2]人民網,中央氣象臺20點發布的2007年08月21日紫外線指數預報,http://card.people.com.cn/forecast/exponentcast.jsp?expn=4
[3]中國氣象網,秋冬時節謹防光老化,2019-10-18,http://www.cma.gov.cn/kppd/kppdqxyr/kppdshqx/201910/t20191018_537783.html
[4]新浪科技,流言揭秘:防曬霜的SPF值不宜超過30,2015-05-25,http://tech.sina.com.cn/d/v/2015-05-25/doc-iavxeafs8057414.shtml
[5]Jerome JA. An Osteopathic Approach to Chronic Pain Management[J]. J Am Osteopath Assoc. 2017 May 1;117(5):306-314. doi: 10.7556/jaoa.201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