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新青年 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 收錄於話題#我們的時代12#新青年13#非虛構寫作15#大學生11
作者 | 北京大學 何心怡、杜正、闕佳欣
指導老師 | 張慧瑜
本文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年《專題片及紀錄片創作》課程作業,獲得「我們的時代·2020年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優秀作品獎。
當年輕一代背負著巨大競爭壓力,瘋狂追逐人生各項KPI時,路易選擇在20歲的年華按下暫停鍵,出走世界,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找尋生活的方向。「探索」是她價值排序的第一順位,探索中她突破了困囿的自我,熱情的擁抱生活的未知數。
一、 一直問自己,不停問自己
凌晨四點,路易坐上去機場的大巴,強裝鎮定跟媽媽揮手道別,其實心裡全是緊張與恐懼。大巴又離機場近了一些,路易卻希望它永遠不要停下,只能不停埋怨自己當初的決定。快六點的時候,她刷新手機發現媽媽更新了一條朋友圈,「世界那麼大你要自己去闖闖......加油寶貝!熬過苦難和挫折才能迎來幸福和成功」還配上了她三四歲時笑的很傻的一張照片。路易終於忍不住眼淚了,其實媽媽並不清楚女兒此行究竟要做什麼,卻也沒有多問,只是在臨走前為她煮了一碗最家常的麵條,目送女兒上車。「知道沒辦法回頭,只能繼續坐在車上,在慢慢升起太陽的路上,像是沒有盡頭一樣的走著。」
經歷保研失敗後,路易陷入了長久的迷茫,對前途一無所知的她不知該何去何從,但她不想倉促的決定自己的人生,考慮了很久,最終決定休學。去國外當志願者是路易一直想做的事情,以休學為契機,路易此行選擇將峇里島作為目的地。
此次出走並沒有陪同夥伴,路易只能硬著頭皮只身前行。一個院子,一排平房,四五間偶爾屋頂漏雨的教室,便是她支教的地方。她教當地小孩英語,「備課」和「上課」循環往復,構成她在峇里島的大部分日常。孩子們起初比較羞澀,只敢默默用眼神打量路易,但隨著相處的深入,孩子們逐漸同她建立起信任感,他們彼此的關係也愈加密切。每天一早,孩子們都會在教室門口等待她,看著車來了,孩子們就呼呼的湧上來,大喊路易的名字。
路易支教環境
路易(右一)與孩子們在一起
支教的生活讓路易逐漸在峇里島找到了舒適的節奏。教學之餘,她也會利用閒暇與同期志願者一同在當地遊玩,並在這過程中結識了一派天南海北的朋友,其中一個叫做樂迪的男孩子對她產生了很大影響。樂迪是當地誌願者組織的工作人員,起初是路易朋友的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暢聊中,他們彼此建立了連接。「英文很流利,人也是很聰明」是路易對樂迪的印象。樂迪在整個大本營中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外表吊兒郎當、沉默低調,卻是其中學歷最高的一個,正在攻讀碩士學位,並計劃申請英國的博士項目。
路易(左圖左一)與樂迪(左圖右一)
「他算是一個轉折點」,路易這樣形容樂迪之於她此次峇里島之行的意義。在一次偶然的交談中,路易問起樂迪最喜歡做什麼事情,樂迪回答說「Reading」。樂迪說他特別喜歡學習,尤其喜歡看書、去了解不同的知識,然後把這些很多原先不知道的東西去分享給更多的人。這個看似簡單的回答,卻讓路易內在的某個部分被沉沉的擊中,「我很羨慕他,明確的知道自己喜歡看書、喜歡學習,如果當時反問我喜歡什麼,我答不上來」。
在同他者的參照中,路易開始反觀自己。她坦言,此行峇里島最初其實並沒有什麼目的性,但是經歷那天晚上和樂迪的漫談,她冥冥中找到了一些方向,「我可能也需要有一點目的性了」。路易逐漸開始將視線內收,真正關注自己內心的追求,並形成了一個意識,要「一直去問自己,不停的問自己」。
二、 不是逃避,是勇氣
第二次出走峇里島是偶然也是必然。支教回國後,路易一直在醞釀著下一次遠行,「我當時感覺我看到這個世界了,我想要去認識更多的人,想要在外面深入的去認識世界」。但路易的世界觀在父母看來,不過是「滿腦子只有玩」,觀念的不可調和使路易屢次和父母溝通的嘗試都以吵架收尾。在家庭環境日益窒息的時候,路易在峇里島的熟人介紹了一個工作機會,「我當時覺得這可能就是冥冥中註定了」,路易等候已久的時機來了。
為了避免再次爭吵,路易選擇給父母寫信,在信中詳細說明了她做出決定的原因,但臨走前她始終沒有收到來自父母的任何回應。只是在出發那天,路易媽媽還是在清晨起來,給路易煮了一碗麵條。
這一次路易在峇里島的一個度假村裡工作,負責翻譯中國客人的需求。那裡的工作人員來自世界各地,也遊走在世界各地,度假村的工作不過是他們一個短暫的落腳點。在形形色色的人中,給路易帶來真切觸動的是一位同樣來自中國的員工Nicky,她對度假村的工作充滿了熱情,為的不是一個月800美元的薪資,而是借著這份工作見識到世界各地的人的機會。Nicky愛好潛水,房間裡滿牆的照片是她在各地潛水的紀錄,還有她在各地與各色旅人留下的紀念。Nicky向路易展現了一種按自己的喜好生活的狀態,這是她未曾經歷也未曾想像的,生活的可能性忽然在她面前鋪開了,「我一定要去在整個世界留下很多足跡。」
Nicky的遊歷紀錄
路易(左一)與Nicky(右一)
讓路易難以忘懷的,還有和當地計程車司機的一次交流。峇里島是印度尼西亞中唯一一個信仰印度教的地區,司機問路易,「你覺得信印度教主要是為了什麼?」路易沒怎麼思考,「可能是為了祈求上天的保佑吧。」司機否定了路易的答案,因為峇里島民的信仰純粹得不求回報,只是為了表達他們對於神的饋贈的敬意與感謝。
這讓路易想起了眾多峇里島居民,在這個旅遊產業作為發展支柱的地方,他們總是熱情的咧起嘴巴,慢悠悠的生活,他們感謝上天賦予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他們也熱愛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當地人的思想就是,我知道你們外國人挺有錢,我知道你們外面的世界發展的特別好,但是我這裡什麼都有,我這樣生活就很幸福。」因為足夠感恩與知足,所以可以足夠熱情的面對與享受生活。
峇里島地理位置
據印度尼西亞2010官方人口普查統計,峇里島83.46%的居民信仰印度教,約325萬人,全島共有12500座寺廟供奉神靈。
右圖:善惡門
一個月的時間裡,生活的千萬種形式衝擊著路易。讀書、升學、就業,在這一套標準化的流程中,路易沒有發現足夠的樂趣。或許在有些人看來,路易的出走是對現狀的逃避,但是路易卻恰恰認為自己逃避的是大多數人遵循的思維惰性,她真正直面自己的人生,尋找自己的價值和興趣了。「之前即使對生活不是很滿意,但也不想花心思去改變,就得過且過。你覺得好,那我就這麼走,但現在就覺得,我不想這麼走,因為我多了很多承擔風險和變化的勇氣。」
三、擁抱未知,讓自己快樂
休學後的短短三個月裡,路易的生活發生了自己未曾設想過的改變。「如果你自己沒有一定的經歷,那很多東西在你眼裡就只是雞湯。但如果有了自己的個人體會,它會成為一種很切身的感受。」在峇里島遇見的人與事,體驗到的文化氛圍,感知到的生活可能,這些種種經歷都在路易生命中的留下了不可忽視的印記。所謂的人生意義對她來說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爛俗概念,而是要認真活在此時此刻,活在每一個今天,不去對未知感到恐懼,更不去因為他人讓自己陷入無限的焦慮。「我覺得對於我來說,我更關注自己當下的感受」,兩次出走峇里島,路易看到外面萬千世界的同時也最終回歸到了自己的內心當中。
再回想起保研失敗的經歷,當時的挫敗和無力早已不復存在,路易的心裡反而多了一絲慶幸。樂迪對自己的警醒還歷歷在目,Nicky遊走世界的灑脫也仍舊令她心馳神往,「如果保研保上,我也許面對的是非常可怕的一條道路,繼續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然後工作,雖然非常順利,但就沒有波瀾的這麼過下去了,想想也是挺可怕的。」路易已經完全清楚,流程化的生活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的幸福感,她想走出只屬於路易自己的路,她要去尋找自己的快樂了。
回國不久,路易在朋友圈裡發了幾張自己光頭的照片,對大多數女孩子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決定,但在路易眼中,剃頭只是自己心境成熟以後的自然結果。「我不會去在意別人怎麼看待這個事情,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因為我不會特意去向別人隱藏這件事情,但也不會特意去宣揚這件事情。不會因為我剃了頭我就更自卑,也不會覺得更標新立異,你看我多勇敢這樣。」只是因為想,就去做了;就如同只是因為想去支教,就去了,只是因為想再去峇里島,就去了。勇敢的種子,瀟灑的種子和那不顧一切的種子早就在路易的心裡深深埋下,是峇里島的炙烈陽光和滋潤雨水讓它們得以破土而出,恣意生長。
無所畏懼的去探索這諾大的奇妙世界,探索自己豐富而隱秘的內心已經成為了路易人生價值排序中最重要的部分,「五年內我不會再去峇里島了」,一個更加陌生的地方將成為她的下一個目的地,去看那些從來沒見過的風景,去做那些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東西。20歲的年輕人可以隨意去嘗試,路易說這是自己在外面最常聽到別人對她說的話,所以她不會停下自己走向未知的腳步,她想去擁抱一切可能。
關於未來的職業構想,路易希望自己能從事一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就像Nicky一樣,去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覺得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漂著,真的太難了,太不容易了;我們太需要愛了。」人與人各種各樣的愛,親情也好,友情愛情也好,對於路易來說都太難割捨,它會成為每個人生活的能量與勇氣,會成為渺小的我們之於這巨大世界卻閃閃發光的意義所在。同樣,路易也希望自己能夠把愛的能量與勇氣給予他人,「讓自己也能夠成為別人的支柱。這對我來說也是無比重要的人生價值。」
新的學期就快到了,路易也要準備回到校園繼續完成學業,提到同學們面對各種壓力和選擇的擰巴狀態,路易笑道:「沒有經歷過這種擰巴,我感覺也是一種遺憾呀,太順利也沒啥意思。擰巴也挺好玩的,享受它吧。」
成為你自己,成為一束光
原標題:《我們的時代|20歲女孩的重啟人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