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脈脈溫情,悲憫純仁

2020-12-21 新民晚報

豐子愷原版彩色漫畫集《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8月16日,豐子愷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外孫女楊朝嬰將做客上海書展,與廣大讀者分享他們眼中的外祖父豐子愷,以及《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一書背後的故事。

豐子愷(1898—1975)現代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浙江桐鄉人。早年曾從弘一法師(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五四運動後,即進行漫畫創作。1921年去日本。回國後先後在上海、浙江、重慶等地從事音樂和美術教學。豐子愷是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他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繪畫作品有:《子愷漫畫》(1925年文學周報社出版)《子愷畫集》(1927年開明書店出版)《護生畫集》等。

《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一書收入212幅原版豐子愷彩色畫作,分為稚子兒童、民間都市、古詩新畫、護生護心四個部分,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本豐子愷彩色漫畫集。

「稚子兒童」以豐子愷所觀察到的孩童為表現對象,展現出童真與童趣。「民間都市」表現了種種需要反思的社會現象,在當今看來仍具深刻意義。「古詩新畫」中以簡單而又優美的線條表現古詩的獨特風韻。「護生護心」中描繪了人與動物、自然的關係,以勸誡人們護生戒殺。

本書封面及內文版式均由曾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的書籍設計師陶雷設計,四色印刷,全書選取豐子愷經典散文《兒女》《深入民間的藝術》等做成四個精美拉頁,書前有豐子愷《談自己的畫》作為代序,圖文並茂,完美呈現豐子愷的漫畫神韻。俞平伯先生曾評價豐子愷的漫畫作品:「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裡,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一書在手,閱盡豐子愷原版彩色漫畫的精粹,讀懂一個充滿仁愛、童心童趣,悲天憫人,與世無爭、無所不愛的豐子愷。(郭影)

《談自己的畫》

豐子愷

去秋語堂先生來信,屬我寫一篇《談漫畫》。我答允他定寫,然而只管不寫。為什麼答允寫呢?因為我是老描「漫畫」的人,約十年前曾經自稱我的畫集為「子愷漫畫」,在開明書店出版近年來又不斷地把「漫畫」在各雜誌和報紙上發表,惹起幾位讀者的評議。還有幾位出版家,慣把「子愷漫畫」四個字在廣告中連寫起來,把我的名字用作一種畫的形容詞;有時還把我夾在兩個別的形容詞中間,寫作「色彩子愷新年漫畫」(見開明書店本年一月號《中學生》廣告)。這樣,我和「漫畫」的關係就好像很深。近年我被各雜誌催稿,隨便什麼都淡,而獨於這關係好像很深的「漫畫」不淡,自己覺得沒理由,而且也不願意。所以我就答允他一定寫稿。為什麼又只管不寫呢?因為我對於「漫畫」這個名詞的定義,實在沒有弄清楚:說它是諷刺的畫,不盡然;說它是速寫畫,又不盡然;說它是黑和白的畫,有色彩的也未始不可稱為「漫畫」;說它是小幅的畫,小幅的不一定都是「漫畫」。……原來我的畫稱為漫畫,不是我自己作主的,十年前我初描這種畫的時候,《文學周報》編輯的朋友們說要拿我的「漫畫」去在該報發表。從此我才知我的畫可以稱為「漫畫」,畫集出版時我就遵用這名稱,定為「子愷漫畫」。這好比我的先生(從前浙江第一師範的國文教師單不廠先生,現在已經逝世了)根據了我的單名「仁」而給我取號為「子愷」,我就一直遵用到今,我的朋友們或者也是有所根據而稱我的畫為「漫畫」的,我就信受奉行了,但究竟我的畫為什麼稱為「漫畫」?可否稱為「漫畫」?自己的性狀還不知道,怎樣能夠普遍地淡論一般的漫畫呢?所以我答允了寫稿之後,躊躇滿胸,只管不寫。

最近語堂走生又來信、要我履行前約,說不妨談我自己的畫。這好比大考時先生體恤學生抱佛腳之苦,持把題目範圍縮小。現在我不可不繳卷了,就帶著眼病寫這篇稿子。把日常生活的感興用「漫畫」描寫出來——換言之,把日常所思的可驚可喜可惡可曬之相,就用寫字的毛筆草草地圖寫出來——聽人拿去印刷了給大家看,這事在我約有了十年歷史,仿佛是一種習慣了。中國人崇尚「不求人知」,西洋人也有「What’s in your heart let no one know」的話,我正同他們相反,專門畫給人家看,自己卻從未仔細回顧已發表的自己的畫。偶然在別人處看到自己的畫冊,或者在報紙,雜誌中翻到自己的插畫,也好比在路旁的商店的樣子窗中的大鏡子裡照見自己的面影,往往一瞥就走,不願意細看,這是什麼心理?很難自知。勉強平心靜氣觀察自己,大概是為了太稔熟,太關切,表面上反而變疏遠了的原故。中國人見了朋友或相識者都打招呼,表示互相親愛;但見了自己的妻子,反而板起臉孔不答白,表示疏遠的樣了。我的不歡喜仔細回顧自己的畫,大約也是出於這種奇妙的心理的罷?

但現在要我寫這個題目,非仔細回顧自己的畫不可了。我找集從前出版的《子愷漫畫》,《子愷畫集》等書來從頭翻閱,又把近年來在各雜誌和報紙上發表的畫的副稿來逐幅細看。想看出自己的畫的性狀來,作為本題的材料。結果大失所望。我全然沒有看到關於畫的事,只是因了這一次的檢閱,而把自己過去十年間的生活與心情切實地回味了一遍,心中起了一種不可名狀的感慨,竟把畫的一事完全忘卻了。

因此我終於不能談自己的畫。一定要談,我只能在這裡談談自己的生活和心情的一面,拿來代替談自己的畫吧。

約十年前,我家住在上海。住的地方遷了好幾處,但總無非是一樓一底的「弄堂房子」,至多添了一間過街樓。現在回想起來,上海這地方真是十分奇妙:看似那麼忙亂的,住在那裡卻非常安閒,家庭這小天地可與忙亂的環境判然地隔離而安閒地獨立。我們住在鄉間,鄰人總是熟識的,有的比親戚更親切;白天門總是開著的,不斷地有人進進出出;有了些事總是大家傳說的,風俗習慣總是大家共通的。住在上海完全不然;鄰人大都不相識,門鎮日嚴扃著,別家死了人與你全不相干。故住在鄉間看似安閒,其實非常忙亂;反之,住在上海看似忙亂,其實非常安閒。關了前門,鎖了後門,便成一個自由獨立的小天地。在這裡面由你選取甚樣風俗習慣的生活:寧波人儘管度寧波俗的生活,廣東人儘管度廣東俗的生活。我們是浙江石門灣人,住在上海也只管說石門灣的土白,吃石門灣式的飯菜,度石門灣式的生活;卻與石門灣相去千裡。現在回想,這真是一種奇妙的生活!

除了出門以外,在家裡所見的只是這個石門灣式的小天地。有時開出後門去,換掉些頭髮(《子愷畫集》六四頁),有時從過街樓上掛下一隻籃去買兩隻粽子(《子愷漫畫》七〇頁),有時從洋臺眺望屋瓦間浮出來的紙鳶(《子愷漫畫》六三頁),知道春已來到上海。但在我們這個小天地中,看不出春的來到。有時幾乎天天同樣,辨不出今日和昨日。有時連日沒有一個客人上門,我妻每天的公事,就是傍晚時光抱了瞻瞻,攜了阿寶,到弄堂門口去等我回家(《子愷漫畫》六九頁)。兩歲的瞻瞻坐在他母親的臂上,口裡唱著「爸爸還不來!爸爸還不來!」六歲的阿寶拉住了她娘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和唱。瞻瞻在馬路上擾攘往來的人群中認到了帶著一疊書和一包食物回家的我,突然歡呼舞蹈起來,幾乎使他母親的手臂撐不住。阿寶陪著他在下面跳舞,也幾乎撕破了她母親衣裾。他們的母親呢,笑著喝罵他們。當這時候,我覺得自己立刻化身為二人。其一人做了他們的父親或丈夫,體驗著小別重逢時的家庭團圓之樂;另一個人呢,遠遠地站了出來,從旁觀察這一幕悲歡離合的活劇,看到一種可喜又可悲的世間相。

他們這樣地歡迎我進去的,是上述的幾與世間絕緣的小天地。這裡是孩子們的天下。主宰這天下的,有三個角色,除了瞻瞻和阿寶之外,還有一個是四歲的軟軟,仿佛羅馬的三頭政治。日本人有Tototenka(父天下)、Kakatenka(母天下)之名,我當時曾模仿他們,戲稱我們這家庭為Tsetse-tenka(瞻瞻天下)。因為瞻瞻在這三人之中勢力最盛,好比羅馬三頭政治中的領胄。我呢,名義上是他們的父親,實際上是他們的臣僕;而我自己卻以為是站在他們這政治舞臺下面的觀劇者。喪失了美麗的童年時代,送盡了蓬勃的青年時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時代的我,在這群真率的兒童生活中夢見了自己過去的幸福,覓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我企慕他們的生活天真,豔羨他們的世界廣大。覺得孩子們都有大丈夫氣,大人比起他們來,個個都虛偽卑怯,又覺得人世間各種偉大的事業,不是那種虛偽卑怯的大人們所能致,都是具有孩子們似的大丈夫氣的人所建設的。

我翻到自己的畫冊,便把當時的情景歷歷地回憶起來。例如:他們跟了母親到故鄉的親戚家去看結婚,回到上海的家裡時也就結起婚來。他們派瞻膽做新官人。親戚家的新官人曾經來向我借一頂銅盆帽。(註:當時我鄉結婚的男子,必須戴一頂銅盆帽,穿長衫馬褂,好像是代替清朝時代的紅纓帽子外套的。我在上海日常戴用的呢帽,常常被故鄉的鄉親借去當作結婚的大禮帽用。)瞻瞻這兩歲的小新官人也借我的銅盆帽去戴上了。他們派軟軟做新娘子。親戚家的新娘子用紅帕子把頭蒙住,他們也拿母親的紅包袱把軟軟的頭蒙住了。一個戴著銅盆帽好像蒼蠅戴豆殼;一個蒙住紅包袱好像猢猻扮把戲;但兩人都認真得很,面孔板板的,跨步緩緩的,活像那親戚家的結婚式中的人物。寶姊姊說「我做媒人」,拉住了這一對小夫婦而教他們參天拜地,拜好了又送他們到用凳子搭成的洞房裡(見《子愷畫集》第三七頁)。

我家沒有一個好凳子,不是斷了腳的,就是擦了漆的。它們當凳子給我們坐的時候少,當遊戲工具給孩子們用的時候多。在孩子們,這種工具的用處真真廣大:請酒時可以當桌子用,搭棚棚時可以當牆壁用,做客人時可以當船用,開火車時可以當車站用。他們的身體比凳子高得有限,看他們搬來搬去非常吃力。有時汗流滿面,有時被壓在凳子底下。但他們好像為生活而拼命奮鬥的勞動者,決不辭勞。汗流滿面時可用一雙泥汙的小手來揩摸,被壓在凳子底下時只要哭脫幾聲,就帶著眼淚去工作。他們真可說是「快活的勞動者」(《子愷畫集》三四頁)。哭的一事。在孩子們有特殊的效用。大人們慣說「哭有什麼用?」原是為了他們的世界狹窄的原故。在孩子們的廣大世界裡,哭真有意想不到的效力。譬如跌痛了,只要盡情一哭,比服凡拉蒙靈得多,能把痛完全忘卻,依舊遨遊於遊戲的世界中。又如泥人跌破了,也只要放聲一哭,就可把泥人完全忘卻,而熱中於別的玩具(《子愷畫集》一六頁)。又如花生米吃得不夠,也只要號哭一下,便好像已經吃飽,可以起勁地去幹別的工作了(《子愷漫畫》六六頁)。總之,他們幹無論什麼事都認真而專心,把身心全部的力量拿出來幹。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遊戲都用全力去幹。幹一件事的時候,把除這以外的一切別的事統統忘卻。一旦拿了筆寫字,便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紙上(《子愷漫畫》六八頁)。紙放在桌上的水痕裡也不管,衣袖帶翻了墨水瓶也不管,衣裳角拖在火缽裡燃燒了也不管。一旦知道同伴們有了有趣的遊戲,冬晨睡在床裡的會立刻從被窩鑽出,穿了寢衣來參加;正在換衣服的會赤了膊來參加(《子愷漫畫》九〇頁);正在洗浴的也會立刻離開浴盆,用溼淋淋的赤身去參加。被參加的團體中的人們對於這浪漫的參加者也恬不為怪,因為他們大家把全精神沉浸在遊戲的興味中,大家入了「忘我」的三昧境,更無餘暇顧到實際生活上的事及世間的習慣了。

成人的世界,因為受實際的生活和世間的習慣的限制,所以非常狹小苦悶。孩子們的世界不受這種限制,因此非常廣大自由。年紀愈小,其所見的世界愈大。我家的三頭政治團中勢力最大的瞻瞻,便是為了他年紀最小,所處的世界最廣大自由的原故。他見了天上的月亮,會認真地要求父母給捉下來(《兒童漫畫》);見了已死的小鳥會認真地喊它活轉(《子愷畫集》二八頁);兩把芭蕉扇可以認真地變成他的腳踏車(《子愷畫集》一七頁);一隻藤椅子可以認真地變成他的黃包車(《子愷畫集》一八頁);戴了銅盆帽會立刻認真地變成新官人,穿了爸爸的衣服會立刻認真地變成爸爸(《子愷漫畫》九五頁)。照他的熱誠的欲望,屋裡所有的東西應該都放在地上,任他玩弄,所有的小販應該一天到晚集中在我家的門口,由他隨時去買來吃弄;房子的屋頂應該統統除去,可以使他在家裡隨時望見月亮,鷂子和飛機;眠床裡應該有泥土,種花草,養著蝴蝶與青蛙,可以讓他一醒覺就在野外遊戲(《子愷畫集》二〇頁)。看他那熱誠的態度,以為這種要求絕非夢想或奢望,應該是人力所能辦到的。他以為人的一切欲望應該都是可能的。所以不能達到目的的時候,便那樣憤慨地號哭。拿破崙的字典裡沒有「難」字,我家當時的瞻瞻的詞典裡一定沒有「不可能」之一詞。

我企慕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豔羨這種孩子們的世界的廣大。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練的孩子們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烏託邦,以為逃避現實之所。但我也可笑他們的屈服於現實,忘卻人類的本性。我想,假如人類沒有這種孩子們的空想的欲望,世間一定不會有建築,交通,醫藥,機械等種種抵抗自然的建設,恐怕人類到今日還在茹毛飲血呢。所以我當時的心,被兒童所佔據了。我時時在兒童生活中獲得感興。玩味這種感興,描寫這種感興,成了當時我的生活的習慣。

歡喜讀與人生根本問題有關的書,歡喜談與人生根本問題有關的話,可說是我的一種習性。我從小不歡喜科學而歡喜文藝。為的是我所見的科學書,所談的大都是科學的枝末問題,離人生根本很遠;而我所見的文藝書,即使最普通的《唐詩三百首》,《白香詞譜》等,也處處含有接觸人生根本而耐人回味的字句。例如我讀了「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便會設身處地地做了思念故園的人,或江樓相憶者之一人,而無端地興起離愁。又如讀了「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便會想起過去的許多的春花秋月,而無端地興起惆悵。我看見世間的大人都為生活的瑣屑事件所迷著,都忘記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們保住天真,獨具慧眼,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賞者。八指頭陀詩云:「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對境心常定,逢人語自新。可慨年既長,物慾蔽天真。」我當時曾把這首詩用小刀刻在香菸管的邊上。

這隻香菸嘴一直跟隨我,直到四五年前,有一天不見了。以後我不再刻這詩在什麼地方。四五年來,我的家裡同國裡一樣地多難:母親病了很久,後來死了;自己也病了很久,後來沒有死。這四五年間,我心中不覺得有什麼東西佔據著,在我的精神生活上好比一冊書裡的幾頁空白。現在,空白頁已經翻厭,似乎想翻出些下文來才好。我仔細向自己的心頭探索,覺得只有許多亂雜的東西忽隱忽現,卻並沒有一物強固地佔據著。我想把這幾頁空白當作被開的幾個大「天窗",使下文仍舊繼續前文,然而很難能。因為昔日的我家的兒童,已在這數年間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少年少女,行將變為大人。他們已不能像昔日地佔據我的心了。我原非一定要拿自己的子女為兒童生活讚美的對象,但是他們由天真爛漫的兒童漸漸變成拘謹馴服的少年少女,在我眼前實證地顯示了人生黃金時代的幻滅,我也無心再來讚美那曇花似的兒童世界了。

古人詩云:「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這兩句確切地寫出了中年人的心境的虛空與寂寥。前天我翻閱自己的畫冊時,陳寶(就是阿寶,就是做媒人的寶姊姊),寧馨(就是做新娘子的軟軟),華瞻(就是做新官人的瞻瞻)都從學校放寒假回家,站在我身邊同看。看到「瞻瞻新官人,軟軟新娘子,寶姊姊做媒人」的一幅,大家不自然起來。寧馨和華膽臉上現出忸怩的笑,寶姊姊也表示決不肯再做媒人了。他們好比已經換了另一班人,不復是昔日的阿寶,軟軟和瞻贍了。昔日我在上海的小家庭中所觀察欣賞,而描寫的那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現在早已不在人間了!他們現在都已疏遠家庭,做了學校的學生。他們的生活都受著校規的約束,社會制度的限制,和世智的拘束;他們的世界不復如昔日的廣大自由;他們早已不做房子沒有屋頂和眠床裡種花草的夢了。他們已不復是「快活的勞動者」,正在為分數而勞動,為名譽而勞動,為知識而勞動,為生活而勞動了。

我的心早已失了佔據者。我帶了這虛空而寂寥的心,彷徨在十字街頭,觀看他們所轉入的社會,我想像這裡面的人,個個是從那天真爛漫廣大自由的兒童世界裡轉出來的。但這裡沒有「花生米不滿足」的人,卻有許多麵包不滿足的人。這裡沒有「快活的勞動者」,只見鎖著眉頭的引車者,無食無衣的耕織者,挑著重擔的頒白者,掛著白須行乞者。這裡面沒有像孩子世界裡所聞的號啕的哭聲,只有細弱的呻吟,吞聲的嗚咽,幽默的冷笑,和憤慨的沉默。這裡面沒有像孩子世界中所見的不屈不撓的大丈夫氣,卻充滿了順從,屈服,消沉,悲哀,和詐偽,險惡,卑怯的狀態。我看到這種狀態,又同昔日帶了一疊書和一包食物回家,而在弄堂門口看見我妻提攜了瞻瞻和阿寶等候著那時一樣,自己立刻化身為二人。其一人做了這社會裡的一分子,體驗著現實生活的辛味,另一人遠遠地站出來,從旁觀察這些狀態,看到了可驚可喜可悲可哂的種種世間相。然而這情形和昔日不同:昔日的兒童生活相能「佔據」我的心,能使我歸順它們;現在的世間相卻只是常來「襲擊」我這空虛寂寥的心而不能佔據,使我歸順。因此我的生活的冊子中,至今還是繼續著空白的頁,不知道下文是什麼。也許空白到底,亦未可知啊。

為了代替談自己的畫,我已把自己十年來的生活和心情的一面在這裡談過了。這文章的題目不妨寫作「談自己的畫」。因為:一則我的畫與我的生活相關聯,要談畫必須談生活,談生活就是談畫。二則我的畫既不摹擬什麼八大山人,七大山人的筆法,也不根據什麼立體派,平面派的理論,只是像記帳般地用寫字的筆來記錄平日的感興而已。因此關於畫的本身,沒有什麼話可談,要談也只能談談作畫時的因緣罷了。

相關焦點

  • 唯一一本豐子愷彩色漫畫集《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上海書展...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他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8月16日,豐子愷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外孫女楊朝嬰做客上海書展,與讀者分享他們眼中的外祖父豐子愷,以及《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一書背後的故事。
  • 上海書展|豐子愷目前唯一原版彩色漫畫精粹集出版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上海報導作為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豐子愷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俞平伯先生曾評價豐子愷的漫畫作品:「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裡,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豐子愷的畫和文章,近些年在年輕人群體中深受歡迎。
  • 豐子愷: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
    豐子愷(1898.11.9-1975.9.15)1975年9月15日,農曆八月初十,「中國現代漫畫第一人」豐子愷逝世。四十五年後,豐子愷的原版彩色漫畫集《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出版,囊括目前發現的豐子愷原版彩色漫畫212幅,四色印刷,印裝精美。這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的一部豐子愷彩色漫畫集。
  • 上海書展「網紅」小林老師:漫畫上考卷,讓我成為萬千考生仇恨的對象!
    著名漫畫家、江湖人稱「小林老師」的林帝浣攜《凡是過去,皆為序曲:2020小林漫畫日曆》來到2019上海書展,與讀者面對面分享生活點滴。幽默的開場白,逗樂了全場人。小林老師堪稱本次書展上的「網紅」,所到之處人氣爆棚。連續兩天,他先後在書展主會場亮相,並做客在分會場上海圖書館舉辦的上海書展書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講壇。
  • 浙江出版C位亮相上海書展!周末門票最貴被炒到300元
    8月12日上午,上海書展在上海展覽中心正式開幕,浙江省時隔10年再次受邀作為上海書展主賓省參展。浙江主賓省「好書天團」C位亮相,以「書香浙江,品質出版」為主題,帶來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亮點。走進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浙江主賓省展館以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造型吸引了大量讀者駐足。
  • 周末|2016上海書展約會攻略
    各類座談會、讀書分享會、讀者見面會、新書發布暨籤售會等共計700餘項活動將在上海展覽中心等密集舉行。此外,今年的「上海書展」將連開7天夜場哦!詳細攻略現在為大家奉上。,中信出版為此次上海書展製作了《S.》「上海書展特別版」,《S.》的書迷們不容錯過,包含獨家定製藏書票, 5000冊限量珍藏版,現金紅包派送,白色信封。
  • 曦和鑑藏-豐子愷《幾人相憶在江樓》畫心 設色紙本
    豐子愷《幾人相憶在江樓》 中國現代文藝史上,有許多的名家,豐子愷是其中十分特別的一位。如果少了他,中國現代文化的生態,將因此而大大失衡。回國後先後在上海、浙江、重慶等地從事音樂和美術教學。豐子愷是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他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繪畫作品有:《子愷漫畫》(1925年文學周報社出版)《子愷畫集》(1927年開明書店出版)《護生畫集》等。
  • 豐子愷:酷暑難耐,茶知我心
    豐子愷的漫畫,多為人們日常生活情景,具有普遍的人情世故與動人情趣,極富雅俗共賞的藝術魅力。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品味豐子愷畫中的茶趣,在茶畫與茶語中感悟這曼妙人生吧! 1、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 不寵無驚過一生丨豐子愷漫畫
    有時還常能從中看到自己的童年過往,反觀時下了悟人生,透著一絲小小的禪意。子愷先生作畫,畫風拙樸,平易近人,意味卻雋永悠長,常取山水兒童為題材,一景一物皆為平凡的人生,點點滴滴都是樸實的生活。雅俗共賞,即便是販夫走卒,也能一眼看懂。夏丏尊先生曾說:「子愷作畫,所表現者,皆萬物自得之趣與彼我之感應同情。」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丨共賞豐子愷畫中的茶趣
    豐子愷先生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其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被人雅稱「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的漫畫,形式介於國畫與漫畫之間,風格簡潔樸素,隱含著出世的超然之意和入世的眷眷之心,是那種讓人感動的平凡,或是令人落淚的辛酸,表現出一種「詩意」與中國「文人情懷」。他自己也說:「漫畫二字,望文生義,漫,隨意也。風隨意寫出的畫,都不妨稱為漫畫,因為我作漫畫感覺同寫隨筆一樣。不過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
  • 豐子愷最美茶畫集,清茶一盞亦醉人!
    在生活當中,豐子愷最喜歡的莫過於飲茶與聽唱機了。他會開著唱機,泡著茶。茶的香味伴隨著豐子愷的寫作和美術作品的誕生。畫茶樓茶具而不畫人物,是豐子愷的高明之處。他把白天這裡或是熙熙攘攘,人聲鼎沸,或是茶客數人,優雅小酌的情形全都交給讀者去想像。此畫1924年最初發表於《我們的七月》雜誌上。當時豐子愷在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與葉聖陶、夏丏尊、朱自清等共事。他們往往在月下倚欄觀賞新月,手持清茶一杯閒談。
  • 2018上海書展 | 10位書展勞模講述「自己眼中的書展」
    ·書展最值期待·上海書展五問一問:一句話或幾個關鍵詞來形容上海書展,是什麼?為什麼?高克勤(出版人):上海書展不僅是圖書的展銷,她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個文化節日,和電影節、音樂節、旅遊節一樣,是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無論烈日當頭,還是暴雨如注,絲毫不會影響上海市民匆匆趕往上海書展的腳步。作為一個出版人,也越來越感覺,閱讀使上海更美好。
  • 走近大師——豐子愷漫畫
    早期漫畫作品多取自現實題材,帶有「溫情的諷刺」,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 這些年,小曹曹逛過的上海書展
    價格是10元,對了,今年書展,門票還是10元。哈哈,又發現一樣十多年沒有漲價的東西。 2004年的書展,我肯定是買書了,但是到底買了什麼書,我真的不記得了。如今記憶猶新的,反而是另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是我那天曾經在一個民營書店的展位上,挑中一本卜勞恩《父與子》,結果付錢的時候,可能是那家店生意太好了,沒有零錢可找,我身上又都只剩百元大鈔,最後只能放棄。
  • 讀書藏書 | 看看豐子愷筆下的牛
    豐子愷的這幅《慶豐收》,畫中的小牛憨態可掬,兩朵紅花插在牛頭上,很是可愛。這幅畫創作於1961年,距今正好一個甲子,又是辛丑春來到。豐子愷 牛背安眠好日長耕作罷,閒步晚風前。牛背安眠好,春郊草味鮮。白雲明月任西東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 2020上海書展|線上活動推薦:在家逛雲書展
    【編者按】2020年上海書展,因為疫情的關係,在多場線下活動的同時,也將舉辦多場線上活動,包括所有的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作家餐桌計劃等。沒有搶到書展門票?那麼不妨來參加雲書展。嘉賓:鄭體武、董曉、張煦,主持:施琰時間:8月15日地點:「上海書展朋友圈」作家餐桌計劃:餵食者協會嘉賓:那多、趙若虹、楊蕾時間:8月15日地點:「上海書展朋友圈」、愛奇藝
  • 【來稿】局外旁觀:上海書展——一個品牌的衰落
    看著在烈日下排起長隊等候購票進場的人群,看著場館裡連走路都顯得困難的龐大人流,不禁會湧起「這不愧是一場國家級文化盛會」的感慨。但在龐大的參觀人流,以及貌似龐大的銷售數據背後,確實是一個不忍卒言的事實:作為一個試圖向全國展示上海文化軟實力的品牌,上海書展,已經走向了正(mo)常(luo)。
  • 2020上海書展:見證閱讀的力量
    8月12日,2020上海書展社科精品館內,碼放整齊的主題出版物前圍著很多讀者。李婧璇 攝8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在讀者的翹首期盼中拉開帷幕。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上海市民,終於盼到啦!把書展作為提振行業信心和力量的全國出版界同仁,終於盼到啦!
  • 2020上海書展:在閱讀中找到召喚
    今年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年,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觀念被挑戰,熟悉的場景被顛覆。今年的上海書展,確實是小編參與的許多次中最為特殊的一次,畢竟帶著口罩憑藉隨申碼入場是第一次。但是書展給我的感覺和往年卻是類似的——找到電商缺貨的心儀好書買下之後再翻開是愉悅的,在逛完會場之後在溼熱的夏夜感到一陣陣悵然若失,我們希望在繁雜的出版物中找到自己的同類,管中窺豹看見時代的精神狀態。
  • 豐子愷的文人抒情漫畫與貓的不解之緣
    此外,豐子愷先生還受陳師曾先生人物畫的影響,漫畫人物意筆勾描,注重神韻,紀實性很強。他的漫畫創作始於20世紀20年代,主要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是描寫古詩詞時代,第二是描寫兒童相時代,第三是描寫社會相時代,第四是描寫自然相時代。早期漫畫作品多取自現實題材,帶有「溫情的諷刺」,後期常作古詩新畫,特別喜愛取材兒童題材。他的漫畫風格簡易樸實、意境雋永含蓄,是溝通文學與繪畫的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