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最值期待·
上海書展五問
一問:
一句話或幾個關鍵詞來形容上海書展,是什麼?為什麼?
高克勤(出版人):上海書展不僅是圖書的展銷,她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個文化節日,和電影節、音樂節、旅遊節一樣,是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無論烈日當頭,還是暴雨如注,絲毫不會影響上海市民匆匆趕往上海書展的腳步。作為一個出版人,也越來越感覺,閱讀使上海更美好。
張毅紅(圖書館員):讀書人的節日。讀者在這裡不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書市信息,還能見到知名作家和編輯,更重要的是能感受書的世界給予的靈感和激勵。因此,每年這個時候讀書人都會滿懷某種期待走進書展。
張家珍(圖書編輯):繁盛。十幾年前第一屆書展的時候境況和現在不太一樣,當時圖書市場剛開始受到電商網站和數字閱讀的衝擊,以分銷商訂貨為主要功能的書展有沒落的趨勢。但是定位市民書展的上海書展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一年紅火過一年,乃至今天的盛況,儼然上海夏日的一大文化盛事,讓人高興。
陳子善(學者):全民讀書節。讀書節往往是一天,但上海書展有7天,所以有7天是讀書節。
邵 勇(圖書策劃人):首先,上海書展是「市民的讀書節」。每年炎炎夏日迎來上海書展,市民們帶著放暑假的孩子來淘書,一來讓孩子融入書的海洋,感受愛書、讀書的氛圍,二來讓悶在家的孩子出來換換空氣,活動活動。除此之外,大人尤其年輕人也想藉此翻翻書,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新書。當然,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也是吸引市民來書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上海書展是「出版業的交流會」。上海是全國出版重鎮,也是中國最大、最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每年書展期間,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多達幾百場。除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外,就數上海書展的影響力比較大了。
林 頤(獨立書評人):人山人海、書山書海、驚喜不斷。
去年去過上海書展,就像一個超級大書店,各家出版社、各類圖書、各種作者籤售。籤售現場異常火爆,活動接連不斷。一場籤售排下來,緊接著就有第二位作者籤售,書展給讀者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一下見到好幾位想見的作者,去一趟真是絕對的划算。
劉 穎(媒體記者/編輯):上海書展是全國性的書展,十年來發展得越來越好。媒體對上海書展也非常重視,除了上海本地媒體、長三角地區媒體之外,全國很多省市都派來了記者編輯進行採訪。上海書展的關鍵詞可以說是全國性書展、親民閱讀、影響廣泛。
韋 泱(藏書人):今非昔比。
上海書展最初的名稱是「文匯書展」。十多年前,由滬上《文匯報》《文匯讀書周報》發起的書展,給這座城市帶來了蓬勃的生機。那時,書展的地點在市中心臨近南京路的西藏路上,一座過去被稱作「東方飯店」,解放後改為工人樂園的「上海工人文化宮」內。
今昔對比,上海書展真正是「鳥槍換炮」,聲勢空前,每年吸引全國乃至海外的讀者無以萬計。每年的銷售額都以幾何極增長。書展成為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名片,成為與這座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文化盛典。
二問:
參加上海書展的經歷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張毅紅:書展常常會舉辦一些作者與讀者的見面會和報告會,我發現作者們都樂於在這樣的場合與讀者交流。但由於場地緊張,會場的間隔距離都很小。有一次我穿過一道走廊時,看見兩邊正在舉辦報告會,一邊是大牌演員在表演,一邊是知名作家在演講,環境很嘈雜,有點像集市,更有點像唱對臺戲,也許換了我在臺上,我一定會對主辦方抱怨,要麼耍點小脾氣,要麼匆匆結束演講,但講臺上的人依然那麼認真、那麼投入,絲毫沒有受到嘈雜環境的影響,也許這就是作者對讀者、演員對觀眾的某種敬畏吧。
張家珍:不是一件事,而是一個波折。記得有兩年上海書展搬到了上海世貿商城,總是覺得哪裡不對,後來搬回到上海展覽中心,感覺就又對了。建築的宏大華美,更有知識殿堂的感覺,恰該是書展舉辦的地方。
陳子善:可以在書展上見到很久沒見的愛書的朋友。現在大家都很忙,除了開會不大能碰到,所以,書展給了我們一個重逢的機會。這些愛書的朋友,有讀書界、出版界、新聞界的,或為找書,或為報導,或為推銷而來。因為書展,大家都碰到了,在書展上的突然相遇,是意外驚喜。
邵 勇:印象最深的就是,面對各種議論和困難,堅持到現在。
林 頤:印象最深的就是讀者們的熱情,天氣的熱情,現場極其火爆但是工作人員都很負責,現場秩序井井有條。人雖多,但絲毫沒有擁擠,沒有爭吵,沒有埋怨。工作人員和讀者們的素質都是非常高的。
劉 穎: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在和讀者互動的時候,是在一家圖書館,當時來了許多熱情的讀者,把小小的會議室擠得滿滿的。36℃的上海,沒有空調,大家都揮汗如雨,工作人員和媒體都忍不住半路出去透口氣,石田衣良依然西服革履一絲不苟地與讀者交流。他始終面帶微笑,鼓勵讀者提問,耐心滿足他們籤名合影的要求。
韋 泱:在書展,每年都有不同的收穫。記得,有家文化機構,在書展期間舉辦過一次「世界最美的書」展覽,這源於德國萊比錫首創的書的質量評比,那些書封,那些裝幀,美輪美奐,堪稱一流。書可以做成品牌,做得那麼好那麼美,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還有一次,是上海出版博物館主辦的近現代出版史料主題展,那些關於我國最早的出版機構的書籍和圖片,那些已成為稀世珍寶的古董舊書,都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三問:
您認為往屆的上海書展在哪些方面有所缺憾?如何改進?
高克勤:如果跟香港書展比,就是輔助場地太小,讀者逛了大半天沒地方好好吃頓午飯。但如果以地段換場地的話,那我寧肯還是場地小一點,而且多年來也已經習慣了。記得是從2012年開始,書展提供現場快遞,讀者買了書可以立馬快遞迴家,繼續輕鬆逛書展。
張毅紅:我覺得歷屆上海書展總體上都是很成功的,要說不足的話,主要是布展策劃的創意不夠,在布局上過於傳統,把書展看作是書店的延伸,太注重賣書的功能,而忽略了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和展示方式的創新。希望書展要多思考除了賣書,還能做些什麼。假如我們真的把書展看作是一種節慶活動的話,那麼我們的思路就會有新的突破和超越。
陳子善:書展的布局可以更加合理一點,更從容一點。因為場地的限制,經常一個地方有幾個活動同時進行,會互相干擾。而且有時候同時進行的活動都很好,讀者不好分身,沒辦法都參加。希望安排合理一點。
林 頤:指示牌應做得更加明顯醒目,許多讀者在裡面摸不清頭腦打轉,籤售時間和場地一定標明。
劉 穎:上海書展的展廳路線有些複雜,比如由東廳到西廳只能從二樓過,如果兩邊活動都在一樓的話,就要上到二樓再下來,有的會議室比較偏僻,找到的時候活動已經快要結束。所以建議加強志願者培訓,做好路線指示。分會場建議不要設置得太遠,不然為了一個想要參加的活動跑出去,可能半天時間就沒有了。
四問:
您認為上海書展在哪些方面值得稱道?如何做得更好?
高克勤:上海書展不僅是新書的展銷,每年出版社都會組織大量的活動,請來國內外一流的作家學者,既有高層論壇,探討讀者關心的大命題大關懷,也有讀者見面會,真正形成一種編讀往來的閱讀氛圍。
張毅紅:上海書展的報告會組織得很好,讀者可以各取所需,找到自己心儀的作者。但缺點是太分散,活動之間缺乏主線和關聯,建議加強主題策劃。上海世博會之所以辦得成功就是因為事先有很好的主題策劃,所有的活動都能有機地串聯起來。
張家珍:上海書展最大的不同是它更像一個「文化節」,最具特色的是各類文化人參與的各種文化活動,比如國際文學周、童書嘉年華、名家新作系列講座等,更像是文化名人一年一度的交流盛會,只不過手中拿的不是酒杯而是圖書新作。
陳子善:書展每年都有新的提高,都有大的改變。
其實上海書展最開始有批評之聲的,就是認為跟時尚太近,明星歌星都來,後來就請了很多學術的、文化的、嚴肅的人物,因為讀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滿足讀者的需求,但若是全都高深,也會把一般的讀者嚇跑,所以說,書展是兼容並包的。
最近幾年的上海書展還體現出國際視野,邀請有新作推出的國外的大作家過來,讀者可以面對面跟喜歡的作者和業者對話,這就很好。當然這對組織者來說也是個挑戰,現在書展有好幾個,也在競爭。我認為中國地方大,只要搞得實在,讀者感到書展的好處,可以多辦幾個書展,像劃分賽區一樣。
邵 勇:首先,貴在堅持。面對各種非議、碰到禽流感和世博會,甚至場地出現問題時,都堅持辦下去,只有在辦會中才會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其次,每年辦會都有頭腦風暴,群策群力,一年比一年服務好,內容更豐富,每年進步一點點,多年下來就很有經驗了。如何做得更好,關鍵就看效率和效益了。在媒體宣傳上可以再下功夫,早啟動、多宣傳,不僅讓上海市民人人知曉,而且吸引長三角周邊城市的市民過來參與活動。另外,組織好各類圖書館、企事業單位、機構團體等的圖書採購,也不容忽視。
林 頤:由於籤售是一場接著一場,如果上一場沒有結束,請工作人員萬萬不可虎頭蛇尾,造成後面沒有籤到的讀者對書展的埋怨、對工作人員的不滿、對作者的抱怨。一定要計算好時間,作者旁邊要有幫手來負責翻書,讓每位讀者不能過度停留,籤的東西內容太多,要求太多,合照太慢。畢竟時間有限,在不能滿足一位讀者全部心願時,希望能滿足所有人的小要求。
劉 穎:上海書展是每年我期待的書業活動之一,為我的版面提供了很多不錯的素材。媒體中心的資料相對齊全,普通讀者也能從導覽臺拿到所有的活動安排,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參與。
其實,針對不同類別的書,可以做不同的活動嘗試。上海書展之前已經在做了,比如童書會帶小朋友一起做遊戲,茶葉養生類的書會給觀眾們品嘗書中配方的香茗,等等。今後可以多用一些多媒體方面的手段。
韋 泱:每年書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各種新書發布會。可以有機會與各地的作者、讀者、出版社朋友進行面對面。平日難得見面的書友,總會有一句口頭禪:「書展見嘍」。在這裡,可以切磋閱讀的體會,可以交流書友的情感。像趕集像廟會,更是一次精神之旅。
高克勤:推進全民閱讀最要緊的是出好書,這是出版人最應首先考慮的事情。我們每年的出書品種已經顯示出版大國的規模,但對於讀者來說,讀什麼才是最關鍵的。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每年都會在上海書展上向讀者推薦十本好書,既有人文關懷,兼具大眾熱點,引領市場,提升閱讀。
張毅紅:作為一名圖書館人參與到書展中,與出版界的精英並肩,感覺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希望書展能吸引並推廣更多的優秀閱讀品牌與項目,為打造出版界、圖書館界全民閱讀推廣聯盟,搭建一個更廣闊的交流、互助發展的平臺。
陳子善:對書評人、評論界和媒體有要求,書評不僅僅是介紹或吹捧,而是你真的讀過。書評裡書的優點和缺點都要讓讀者明白,說缺點也不是否定這本書,是讓讀者帶著全面眼光來看這本書。
張家珍:推進全民閱讀,對於出版社而言是責無旁貸的。全民閱讀也是出版社關於中國出版夢的終極理想之一。在推進全民閱讀上,出版社要做的不僅僅是多出好書,多出精品力作,更要從整體文化氛圍上加以引導,為全民閱讀製造輿論、營造氛圍、引領思想。我們參加書展,要搭建起的不僅僅是讀者和圖書銷售的橋梁,還應是全民閱讀和城市文明間的橋梁,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
就像上海每年有車展、農產品展、電影電視節一樣,在城市文明的建造中,必定更需要有一個書展。書展上好書薈萃、群賢畢至,是一次圖書和作者的紅毯秀,是一場超乎想像的行為藝術,是全民閱讀的狂歡節。出版人就是要以集中而有力的姿勢,讓人們在文化快餐的時代重溫圖書的溫度和力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出愛閱讀、愛思考的價值觀。當閱讀的價值在讀者心中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閱讀也越來越多地成為市民的生活方式時,我們離全民閱讀的中國夢,亦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