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一部電視劇《英國式醜聞》成為英國輿論和英劇迷的討論熱點。《英國式醜聞》根據英國第三大黨自由黨前黨魁Jeremy Thorpe的真人真事所改編,講述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國第三大黨領袖Jeremy Thorpe(Hugh Grant飾)隱藏著一個秘密 – 他有一個前同性戀人 Norman Scott(Ben Whishaw飾)。在當時保守的英國社會輿論氛圍裡,同性戀戀情絕對是斷送政治生涯的終極汙點,因此他策劃謀殺前度情人,但最終不但不成事,還被對方指控意圖謀殺。此事令Jeremy Thorpe成為首位因謀殺案而受審判的英國政治家。
演化改良了三百多年的英國議會制度現在看來是全世界幾乎最穩定的政治架構,君主-議會-首相的架構兩個世紀以來都延續沒被中斷過。然而在70年代英國經濟最動蕩的時期,英國政壇似乎被翻了個底朝天。
實際上在社會新思潮不斷洶湧變幻的70年代英國,不僅發生了「英國式醜聞」,還差點釀出一場「英國式政變」。相關的事情和陰謀論在1982年被寫成一本政壇小說《英國式政變》,後來還被拍成電視劇,同樣叫「A Very British Coup」。從《英國式政變》到《英國式醜聞》,」A Very British…」電視系列拼湊出英國70年代一組政局動蕩的畫面。
「英國式政變」是一直流傳在英國政壇的一種陰謀論:在冷戰白熱化的時期,英國工會組織被極左勢力控制,這些激進分子聯手北愛爾蘭共和軍勢力,試圖通過罷工和示威讓英國經濟陷入癱瘓狀態,最終達到基本上改變英國政治制度的目的。為了挽回英國被左翼勢力推向社會主義國家軌道的命運,英國情報和軍事系統內的人士密謀一場「英國式政變」,首先通過軍隊控制議會和首相府,然後讓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且任命蒙巴頓公爵擔任護國公,直到工會勢力被清算為止。
蒙巴頓公爵
在1979年柴契爾夫人上臺並且開始收拾工會勢力之前,70年代的英國歷任首相幾乎都被工會組織倒逼,主導權不在政府的一方,議會民主制度在英國的生存變得異常險惡。爆發頻繁的罷工讓英國民眾生活受到極大影響,依然是世界二等列強的英國竟然因為電力工人罷工導致居民斷電。英國被恥笑為「歐洲病夫」,甚至連非洲國家烏幹達的暴君阿明也敢拿英國開玩笑:「也許是時候我們用香蕉支援英國了。」一些政治家開始談論英國從發達國家重新跌回發展中國家的可能性。1974年,執政了四年的保守黨首相希斯面對工會的挑釁,在電視直播上質問「到底是誰在統治英國?」並且在同年宣布進行大選。讓希斯和保守黨遭到奇恥大辱的是這場選舉回答了「到底誰在統治英國」的問題:保守黨失去了議會多數席位,沒有一個黨派能夠組建內閣。同年英國再次舉行大選,保守黨在希斯的帶領下再次敗北,之前三度贏得大選的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取代希斯獲得英國首相相印。
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1964-1970,1974-1976)
跟披頭四合影的威爾遜
叼著菸斗的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已經是第二次出任英國首相了。威爾遜首相是第一位善用電視新媒體贏得年輕選票的政治領袖,跟老派的保守黨政客相比,威爾遜表現得更加親民隨和。他跟「披頭四」樂隊合影,並且誓言讓英國迎頭趕上世界正在發生的科技革命。
《時代周刊》封面的威爾遜首相
乘著西方60年代社會思變學潮成為工黨票倉保證的威爾遜讓人看到暮氣沉沉的英國還有一絲向前推進的希望。永遠菸斗不離手的威爾遜最大願景是讓英國成為一個更加年輕、更加現代化和更加公平的國家,他在任期內最大的政績是開創了面對工薪階層的成人公開大學。但是威爾遜擔任首相期間英國經濟實在太糟糕了,工黨一貫主張的國有化政策實際上讓英國經濟效率非常低,科技創新大幅落後於西歐其他國家。英國人引以為傲的英鎊開始貶值,英國難以支付海外軍事基地的成本,大英帝國剩下的幾個海外據點紛紛難以為繼。英國軍情五處的一部分公務員開始懷疑威爾遜就是蘇聯派來的臥底,目的是在削弱英國在世界舞臺的存在,讓西方陣營減少一個重要成員國。
穿著褲衩開記者會:威爾遜首相是第一個當眾穿短褲的英國首相,被認為是「第一個露出膝蓋」的英國首相,也是最後一個在公共場合無所顧忌抽菸的英國首相
英國情報系統相當一部分公務員開始著手調查威爾遜跟東歐國家是否有過密的聯繫,軍隊內部的重要決策人物也開始對威爾遜的領導能力表示質疑。在一些保守派人士之間,「如何廢除威爾遜」成為了秘密交談的議題了。一些右翼貴族甚至開始組建私人軍隊,準備與工會的激進分子決一死戰。70年代擺在英國面前的道路非常暗淡:要麼是「英國式政變」,要麼是「英國式內戰」會爆發。實際上英國公務員和貴族聯手針對工黨的陰謀不止一種,可以說是有數十種,其中最具殺傷力的就是散布威爾遜和女秘書之間的曖昧故事。
作為堂堂英國首相,威爾遜把姿態放得很低。他喜歡舉家在英國附近的西裡島度假,這是一個符合中下階層經濟條件的廉價度假方式。威爾遜一家在英國毫無特色的沙灘上抽抽菸,喝喝茶,吹吹海風。威爾遜死後也安葬在這個島上。
威爾遜算不上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卻非常了解媒體的作用,他在六十年代的英國政壇是進步、平等和科技革命的化身。現在英國人記憶中的威爾遜時代除了一塌糊塗的經濟之外,還有英國公開大學的創辦。
威爾遜是當代英國首相中經濟條件最差的首相,他也沒利用權力和影響力為自己子女謀求任何職位,他的兒子長大後依然當鐵路工人。威爾遜遺孀活到102歲,是一位業餘詩人。意識到威爾遜一家生活拮据,英國政府曾為威爾遜遺孀提高過一次養老金。
1974年二度執政的威爾遜開始感受到了公務員系統的敵意,開始變得神經質。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威爾遜不敢在走廊談論私密內容,因為他懷疑走廊裡的歷任首相油畫肖像背面安裝了偷聽器。在1974年,英國軍隊曾經一度佔領了倫敦希斯羅機場,當時已經就任首相的威爾遜毫不知情。軍方宣布的原因是排查這裡的愛爾蘭共和軍恐怖分子,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英國軍隊內部向威爾遜展示力量,產生政治壓力的一種姿態。
油畫中的威爾遜
威爾遜被歷史牢記的一點,是頂住了美國的壓力拒絕派兵參與越南戰爭
面對四面楚歌,第二次擔任首相的威爾遜目光變得呆滯,眼神猶豫不決,面目無光,就好像英國當時的經濟那樣毫無起色。工黨內部是四分五裂的,在如此險惡的情況下要保持執政黨團結一致,很快就耗盡了威爾遜的體力。1976年,重新擔任首相後兩年,威爾遜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宣布辭去首相。
「威爾遜被軍情五處抓住把柄被脅迫下臺」的陰謀論盛極一時,直到80年代人們才知道其實威爾遜已經出現了帕金森症候群,記憶力和身體狀況都出現了嚴重衰退,已經不適合領導國家的重任。接任的吉米·卡拉漢繼續領導工黨政府進行國有化計劃,經濟繼續走下坡路。在卡拉漢執政的最後一年1978年,英國全國爆發總大罷工。英國在1978年的冬天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不僅停電停水,甚至殯儀館也找不到工人入殮。英國議會制度也許熬過了納粹德國的威脅,卻在70年代末面臨被工會極左勢力挾持的至暗時刻。在陷入無政府主義邊緣的1978年冬天,記者們開始重新想起莎士比亞戲劇裡面「不滿的冬天」(winter of discontent)的說法。民怨四起,人心思變,顯然工黨政府沒能好好回答「到底誰在統治英國」的問題。
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與二十世紀下半葉幾位英國首相(從左到右):卡拉漢、杜格拉斯-霍姆、柴契爾夫人、麥克米倫、威爾遜、希斯
此時此刻的在野保守黨在新的黨魁柴契爾夫人領導下重整旗鼓,準備重新奪回相位。1979年,柴契爾夫人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開始了保守黨連續執政18年的漫長時期。柴契爾夫人與工會之間的戰爭貫穿了幾乎整個八十年代,鐵娘子逐步打垮了工會組織,實行大規模私有化,用強硬的姿態回答了「到底誰在統治英國」這個問題。儘管柴契爾夫人的市場自由主義產生了巨大的貧富懸殊問題,但是她好歹還是讓英國經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英國一下子從「歐洲病人」躍升到歐洲的金融中心。通過幾百年不斷改良完善的英國議會制終於無需靠「英國式政變」存活下來,柴契爾夫人通過「英國式的革命」,讓老舊工業走進歷史,並且扭轉了了工會極端勢力試圖對英國社會制度的徹底顛覆。
而那個曾經被懷疑是蘇聯間諜的威爾遜,事後經過檔案解密其實是冤枉的。威爾遜真正害怕的是蘇聯間諜對自己的監控,而不是本國間諜對自己的無端懷疑。即使在西裡島上度假,威爾遜還擔心自己會被蘇聯軍艦或者潛艇盯上。至於那個被一度考慮擁立為「護國公」的蒙巴頓公爵,其實早在聽到政變這個建議的時候就拋下一句「這可是叛國罪啊」,表示不幹了。
歐洲文藝
帶你了解
西歐 東歐 南歐 北歐 中歐
有意思的文化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