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轉載請聯繫contact@thepaper.cn
轉發朋友圈不需要聯繫
撰文:阿水
恐怖片分好多種,戲謔的慘烈的陰鬱的嚇死人不償命的,各有所長,但偏好的還是蒙昧又帶點童真的。
澳大利亞恐怖片《鬼書》(The Babadook)在豆瓣上的評分僅三星,外媒對它的評價卻普遍很高。估計很多人先是被神經質的七歲小童吵得昏天黑地,又被後半段發瘋崩潰的母親嚇得坐立不安,然後把這部神經兮兮又沒有特效鬼怪的影片打入了爛片的行列。
但如果你耐心看完全片,感受過對劇中人事感情的起伏,就不會這麼認為了。甚至,《鬼書》可算是近年恐怖片中難得的佳作。作為導演/編劇詹妮弗·肯特(Jennifer Kent)的處女作,《鬼書》的故事結構精巧,基本沒有漏洞;內容雖不新鮮但是氛圍一流。最重要的是,看多了不作不會死的恐怖片和討人厭的主角們,《鬼書》的兩位有心理問題的母子主角有讓人逐漸愛上的魔力。到影片結束,你會真心替他們擔心,為他們血淋淋的遭遇揪心,而這種情感自然發生,並非由於恐怖景象的催發。
恐怖片也有兩種境界,一種讓你看完後拉開窗簾覺得自己的人生真美好,一種是拉開窗簾發現必須直視自己的內心,看那裡是否也有一塊黑暗揮之不去。《鬼書》屬於後者。
單親母親艾米莉亞(艾斯·戴維斯飾)在一棟二層小樓和七歲小兒賽繆爾(諾亞·懷斯曼飾)一起生活。生活有點艱難,但是她還是老老實實地過,盡心在養老院哄老人們開心,為兒子闖禍和學校據理力爭,幫鄰居老太太帶走垃圾。
導演應該是很細緻的人,一個小細節,艾米莉亞洗碗的時候看到對面的老太太坐著看電視,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露出笑意。一個鏡頭,把女主角的善意和寂寞都表現出來了,也奠定了觀眾的心理基調。此後的情節發展如何慘烈(女主殺了自己無比可愛的寵物狗!),都不會改變對她的一份同情。
片名叫《The Babadook》,怪物要出場了。七年前,艾米莉亞的丈夫在開車送她去醫院待產的路上遭遇車禍而死。母子平安,但是對丈夫的懷念成為她心裡的黑洞,在每年的忌日都會吞噬理智。
然而在影片之前的大部分時間裡,導演都小心翼翼地把它隱藏,只是通過忌日臨近,母子二人與外界的關係愈發緊張,之間的關係也像火藥桶一觸即發,來製造逼近黑洞的壓迫感。
導火索是某天晚上,艾米莉亞讓賽繆爾選擇一本睡前讀物。他拿出一本家中從未出現過的立體精裝兒童書讓母親讀。讀著讀著,紙上的巴巴杜先生的腳步近了。賽繆爾的尖叫「不要讓它進來」像詛咒,結果當然是巴巴杜來了。
像所有恐怖片一樣,巴巴杜搞得母子二人精神錯亂,黑色的身影在老房子裡神出鬼沒,向恐怖片的經典橋段們一一致敬。
然而《鬼書》並非一部封閉式的恐怖片。艾米莉亞母子從頭到尾未脫離周圍的世界,他們的恐懼和傷痛全部暴露在外部世界裡,在親人、鄰居、同事、警察、學校老師的注目下搖搖欲墜。導演也懂得留白,所以巴巴杜的現身就像半個世紀前的老式恐怖片,笨拙的剪影倏忽移動,模糊了真實和虛構的界限。
她還留下了一個有待觀眾玩味的包袱。影片結束,母與子共同把怪物巴巴杜關進地下室,偶爾餵它食物。那麼,巴巴杜究竟是真的魔鬼還是只是他們的精神產物?影片沒有給出明顯的答案,但是這個猜測的過程構成觀影的樂趣。
從開頭兒子賽繆爾神經質的疑神疑鬼,裝彈弓和陷阱欲驅逐怪物,到後來母親也開始看到幻象,到底誰心裡有「鬼」,誰不正常,鬼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心魔,已經發生過好幾次變化。細節很多,導演並非草率設置,而是在最後一一呼應,考慮周到。
不劇透,但是你的疑惑,能夠在最後被解開。你討厭的尖叫熊孩子和變得面目可憎的母親,其實是和心魔打了一場硬仗,最後終於獲勝。
《鬼書》有一種蠻力,裡面的人物是很多導演不願涉及的中產階級以下又沒什麼想像力,只知道悶頭用力過日子的人。面對危機他們就像野草,捱過就繼續或者,捱不過就悄無聲息的死亡。
就像導演說的,「是想以此片讓人們直面內心的黑暗。」她深知黑洞無法填滿,但是又不忍心母子二人就此被吞噬,於是安排了一個誠實又善意的結局,讓他們共同把巴巴杜鎖起來,暫時享受安寧。但其實巴巴杜先生只是暫時退至母子二人的潛意識深處,在往後的日子裡很可能再次作亂,這就是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