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少看電視劇,《琅琊榜》是難得的從製作到劇情再到演員的好劇,記不清是什麼原因觸發了看電視的機制,前些年看了這部劇,不過今天說的不是這部劇,而是它的續集《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主要因為胡歌等主演的前集著實不錯,這自然而然的就觸發了看續集的機制。
濤哥這裡不會再像寫《九州縹緲錄》那樣用大幅筆墨的從整劇的角度寫本劇(順便帶一句啊,看《九州縹緲錄》是因為《風起長林》裡的蕭平旌和呂歸塵都是同一個人劉昊然演的,小夥子演得不錯,自然又觸發了該機制,這樣就呼應上了),而是對其中的一個片段做一些解讀和思考。
02
片段回放
這個片段就是長林王蕭庭生在臨死的時候和蕭平旌的一段對白,具體說就是長林王將自己戎馬倥傯的一生總結成了三句話,其稱為三大幸事:
其一,得遇先師指導(指梅長蘇),去除了心中的怨憤。
其二,蒙先皇恩養(指靖王),歷兩代明君,從來未曾被人猜忌過。
其三,家中和睦,膝下有平章和平旌這樣的好孩子。
長林王坦蕩得有點不真實,無論是富甲四方的皇室貴胄,還是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別說是這三件事都遇到,哪怕是其中的一兩件,相信他的人生也稱得上幸運的一生。
03
片段解讀
當初出茅廬、步入社會的時候,面對這世界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無論是否發生在自己身上,也難免會怨恨憤懣,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很容易產生無助與無奈的消極念頭,若遇高人指點一二,恐怕就是最大的捷徑了。
被人信任的感覺只有經歷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無論是上司、下屬,親人、朋友,相互信任都是基礎,值得被信任是前提,信任別人是一種能力。
人生一世,總會塵歸塵、土歸土,只有能留在身後的子嗣算是我們留給世界的唯一痕跡,記得我的姑父曾說過一句話:這輩子最慶幸的是孩子沒讓操太多心。話雖樸素,卻道出一個人人皆知的道理。
孩子是好孩子,什麼是好孩子?不一定都像蕭平章和蕭平旌那樣非得是將門之後,位高權重,只要具備為人稱道的特質都算,比如知禮節、懂孝道,心懷蒼生,心胸坦蕩……
當你總是認為別人在算計你,總覺得這個世界很黑暗,總是不由自主捲入其中,總覺得自己吃了虧非要找回來,總想佔點便宜,總是被環境所左右而隨波逐流,那就很難做到心底坦蕩了,痛苦將由此而生。
04
延伸思考
有人說續集不如前集,特別是劇情方面,濤哥不敢苟同,可能是人的一種特定的心理在作祟,正如彼得原理所描述的: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無法勝任的職位。人們之所以對續集的微詞多於前集,也是因為期望值變得更高。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導致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組織帶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