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中,除了我們腦海中經常出現的傳統四大發明,中國古代「創客」的各種神奇發明,也能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
看完這篇,你會發現:中國「文明古國」的稱號絕不是浪得虛名!
【紅衣羅漢的「人字拖」】
這幅趙孟頫的紅衣羅漢圖,菩提樹下,一羅漢穿著紅色袈裟,盤膝而坐,左手向前平伸,掌心向上,作「說法接引」姿態。設色大膽地使用了紅配綠,色重而不俗,整體和諧、典雅。注意看羅漢下方,赫然有一雙人字拖,和我們穿的人字拖一模一樣!
人字拖也不是黑色不是藍色,而是與羅漢的袈裟統一的紅色,這種良好的穿搭品味,今天的許多人也許都學不來。
【東漢人的「燒烤爐」】
東漢釉陶燒烤爐
考古專家曾在魯南臨沂市內五裡堡村出土的一座東漢晚期畫像石殘墓中發現兩方刻有烤肉串的畫像石,這些庖廚圖反映出1800年前魯南民間飲食風俗。經研究發現這兩幅畫中所見的人物形象皆漢人,他們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
在古代,燒烤叫做「炙肉」,所謂「殘羹冷炙」,說的就是這個冷掉的烤肉。
【先秦人的「蒸煮三件套」】
商代婦好墓出土三聯甗
甗(漢語拼音:yǎn,粵音「演」)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這樣的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類似現在的煤氣灶,真是獨一無二的複合炊具!
漢朝透光鏡
中國西漢時期發明的魔鏡「見日之光」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它的製作工藝在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傳。
透光鏡乍看上去與一般銅鏡並無區別,但若以一束陽光照到鏡面,反射後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會奇蹟般地顯現出鏡背面的圖案、銘文,好像光線透過銅鏡,把背面圖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稱透光鏡。
然而大多數人知道,青銅是不透光的,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
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直到近幾十年,我國科技工作者才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原來這個銅鏡在有銘文和圖案處非常厚,無銘文處比較薄。因為厚薄不均勻,造成銅鏡產生鑄造應力,並且在磨鏡時發生彈性變形,所以厚處曲率小,薄處曲率大。因差異十分小,僅幾微米,肉眼根本沒有辦法察覺。
【漢朝「節能環保燈」】
此物設計精巧,頗有科技含量,現收藏於山西博物院。鴻雁佇立,回首銜魚,雁頸與燈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與雁頸、腹腔中空相通。圓形燈盤附柄,可自由轉動,盤下圈足與雁背直口套合。魚腹部與燈盤相對應為圓形覆口,覆口與燈盤之間插立兩塊弧形屏板,交錯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燈火點燃時,煙霧通過魚腹和雁頸導入雁腹,可防止油煙汙染空氣,妙!
【「薰香球」「暖寶寶」二合一】
薰香是古代達官貴人享受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不過,這種薰香球裡裡外外有好幾層,不僅可以薰香,也可做手爐取暖,把薰香放在裡層的小碗裡,不論這個球怎麼滾,雙手怎麼動,裡面的薰香或者碳火都不會掉出來。
現代物理學認為,要使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不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採用支點懸掛,香爐就用了這種現代機械的陀螺儀結構,要比西方達文西類似的發明早了一千年。
這件乾隆的雕漆百什件匣,通體以剔紅裝飾,花紋精美繁複,散發著富貴大氣的皇家風範。這百什匣憑藉精巧的空間設計,箱中套盒,盒中安屜,屜中分格,每格盛放書畫、器物等珍玩。這樣的一箱或一匣中,少者可納入數件、十數件,多者達到上百件。
仔細看這一個個小格子,你會想到什麼?完全就是我們的收納盒呀~我們的收納盒可能就放些化妝品、數據線之類的雜物,人家的收納盒收藏的卻都是錢汝誠臨《趙孟頫詩帖》冊、乾隆帝御筆《題浴馬圖詩》卷等三十餘件珍玩,均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寶貝。
【南宋時期的牛皮球靴】
這雙出土的南宋球靴是用牛皮製成的鞋面,在鞋底上釘上圓頭鐵釘,向外突出,很耐磨,再塗以桐油,使之不漏水,讓人感嘆其工藝之精湛,足球鞋還帶釘子,跟現在的防滑鞋異曲同工啊!
【戰國時期的皮鞜履】
戰國時期皮鞜履
千萬別以為皮鞋是現代人的發明,早在戰國時代,古人就已經穿上了皮鞋。這雙戰國時期的「皮鞜履」,憨憨而舒適的樣子,難道不像白領精英必備的豆豆鞋?
秦朝下水管道,這時的秦朝還未統一六國
曾經有人在網上曬出了倫敦150年前建設的下水道系統,至今依然運轉良好的超級下水道被贊為良心工程。其實,不必膜拜別人,看看中國古代創客的智慧結晶——西安西郊出土的秦朝下水管道。
殷墟出土的陶製地下水道水管,三通結構還可以互相自由連接
沒有最早,只有更早。距今3300多年的安陽殷墟發現的二十多組陶製地下管道。
位於安徽淮南壽縣的水關月壩
另外,北宋時期建設的福壽溝與明朝萬曆年間的月壩,當中巧妙的設計絲毫不輸給倫敦。壽縣古稱壽春,明朝萬曆時的知州楊澗修建了現代化的排水系統,清朝乾隆年間的知州劉煥在其基礎上加築了月壩。
月壩不僅是非常簡便有效的防洪系統,而且數百年後的今天還能用。在月壩中有一個T形的大木頭塞子,這是月壩設計的一個關鍵所在,在洪水來襲時大水會把它推進下水道裡堵死,防止洪水倒灌。
位於江西贛州的福壽溝也是我國古代城市排水系統的經典之作。
北宋時期的知州劉彝設計的這條排水系統,可以讓水自然流瀉到江中。最神奇的是,江水暴漲泛濫,也不會倒灌入城,因為他還設計了一個配件——福壽溝的小金門。這種金門有十多個,在城內排水的時候,小金門會被推開,讓汙水傾瀉入江。江水上漲時,又會把它關得死死的,再加上堅固的城牆,一點水都漏不進去。
【唐朝提包】
敦煌壁畫中的17窟唐侍女,看這唐朝提包,這形狀這花紋……嘖嘖,我們的祖先真的引領了幾千年的時尚啊,太有才了!
【冰箱】
戰國時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戰國曾侯乙楚墓冰釜。
【戰國水晶杯】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 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敞口,斜壁,圓底,圈足外撇。素麵無紋飾,透明,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此杯是用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寶用器皿,國內罕見。
最驚豔的,則是春秋時期的這件青銅盤。青銅器具已經退出我們的生活,乍一看這盤子,和我們並沒有幾毛錢關係。
再湊近些,看見盤子裡凸起的小浮雕了嗎,魚、龜、蛙、水鳥一應俱全,連動物身上的鱗片都非常精細。
再仔細想想,在容器底部裝上萌萌的小動物,這個創意有沒有似曾相識?
有趣的設計不只這一處,在青銅盤的邊緣,還趴著小龍呢,像不像最近流行的杯沿萌物?
我們21世紀的「創意」設計,兩千年前的古人已經早早玩過啦。更高能的是,這件盤子裡的每個圓雕動物,都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轉!將水注入盤子裡,就能看見魚禽走獸遊弋其間,可惜博物館不會真的放水給人看。
看完以上這些「創意發明」後,你會發現古代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平淡枯燥,古人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落後迂腐。他們的生活物件,也充滿著創意設計,甚至比我們的腦洞更大更逆天。只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文物裡處處都是高能!
資料整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地點: 鄭州市 商務內環與九如東路交叉口
鄭州天下收藏 北區三樓 3072室
電話: 0371-55322400 15639011611
時間: 2017年12月17日上午
華豫學院
《崔凱 • 清代釉上彩瓷系列課程》12月開課
授課老師:崔凱
授課地點:河南鄭州
聽課熱線:0371-55322400 15639011611
開課時間:12月15—17日
《華豫之門》民間收藏真品館
電話:0371-55322400
《華豫之門》所發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做出處理;傳播傳統文化,分享鑑藏知識,弘揚正能量,是我們的宗旨,我們崇尚分享。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華豫之門官方 公眾號ID:HNTVhuayuzhimen)。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