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10月14日正式開園。現場18個重大科研項目平臺集中簽約、啟動入駐。其中不少是業界矚目的「明星項目」,頗具「香港及國際元素」,其中晶泰科技、元戎啟行、未來機器人等企業,均是由香港及海歸創業團隊創辦的「獨角獸」企業。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開園啟動儀式現場。(香港文匯報圖片)在園區4個創新基地中,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是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合作區深圳園區的部分物業空間,讓有意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業務的香港初創企業、中小型企業以及領先科技公司先行落戶深圳。
此外,科創園區還包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國資國企產業創新中心、「灣區芯谷」集成電路產業園核心啟動樓,共15萬平方米。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在集中簽約入駐活動上,西門子能源深圳創新中心、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未來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元戎啟行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宣布落戶合作區。香港城市大學基於微納技術的腫瘤精準診療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香港深圳醫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深港澳晶片聯合研究院、平安人工智慧深港創新中心、深港澳晶片聯合研究院、意法半導體全球封測創新中心、深圳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中心等9個項目集中進行了簽約,將在合作區開展重大科研新項目。
城大博士:自主開發 打破壟斷
記者了解到,不少香港高校研究院與香港團隊在去年入駐了河套深圳園區,其中包括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2020年3月由香港城市大學與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目前,港城大福田研究院共有三個項目部:高時空分辨電鏡研究部、先進結構材料與增材製造研究部、精準診療技術研究部。這些研究人員大部分是來自香港的工程師。
港城大博士陳巖介紹他們在河套所做的電子顯微鏡研究。(香港文匯網記者胡永愛 攝)剛剛畢業的港城大博士陳巖在高時空分辨電鏡研究部工作。他向記者介紹,目前電子顯微鏡領域長期被歐美日幾個國家獨佔鰲頭,國內一直沒有自主開發的能力,「我們研究院要做的就是集聚深港的力量打破這種壟斷,香港城市大學有這樣的科研技術,而深圳製造業優勢顯著,可以把我們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為實體經濟。因此,研究所設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很適合我們,在通關正常情況下非常方便兩地科研技術人員往來及交流。」
藥企: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鏈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的開園儀式位於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參與入駐儀式的藥物研發企業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泰科技」)的公司新總部便在這裡。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開園活動現場。(香港文匯網記者胡永愛 攝)晶泰科技公司首席科學家張佩宇(圓圖)介紹,晶泰科技是一家量子物理與人工智慧賦能的藥物研發公司,致力於實現藥物研發的行業革新。「我們落戶河套,就是看中了深圳的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另一方面,香港的高校在生物醫藥上的科研實力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是我們爭取的客戶和合作對象。」他說。
港大深圳醫院將進駐
張佩宇表示,生物醫藥是一個具有較高技術壁壘與監管壁壘的行業。因此,行業及產業鏈的聚集效應,對於生物醫藥企業來說十分重要。晶泰科技看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AI+、轉化醫學為特色布局,實現「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專業服務」全產業鏈條發展。目前除晶泰科技外,國內唯一且自主研發7T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聯營高端醫療裝備創新研究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也將入駐河套深圳園區。
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中四大園區之一。(香港文匯網記者胡永愛 攝)張佩宇對於這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建設充滿了信心,他希望香港、深圳可以加快合作,聚力發展生物醫藥,打造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鏈,「我們晶泰科技與香港僅一條河,希望更多的香港科研力量可以加入我們,也希望園區中香港高校和項目能越來越多!」
文匯社評:以創新工作「組合拳」追上「深圳速度」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昨日正式開園,現場18個重大科研項目平臺集中簽約、啟動入駐。港深兩地共同推進的河套創新及科技園,深圳方面的園區已開園,但香港方面的園區卻仍是一片荒蕪,兩相對比,令人歎息香港發展速度為何如此緩慢。面對時不我待的發展大勢,特區政府要查找問題癥結,積極轉變觀念和作風,找出破解辦法,包括加強跨部門統籌,馬上盡一切努力壓縮規劃發展程序,形成創新工作的「組合拳」,才能追上「深圳速度」的步伐,讓「雙城三圈」逐步成為現實。
圖為河套港深科創合作區國際量子研究院技術人員在稀釋製冷機旁工作。(中新社資料圖片)
河套港深科創合作區共有三個園區,分別是最早提出的佔地0.87平方公裡的港方園區,以及佔地1.67和1.35平方公裡的深圳方兩個園區。河套發展可追溯至十多年前,前特首曾蔭權2007年施政報告中已將河套區發展列入十大建設計劃。翌年展開策略研究,一研究就是6年,到2014年完成,特區政府隨後於2015年成立創科局,定調發展創新科技園。2017年1月3日,港深兩地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確定共同發展創科合作園區。備忘錄簽署後幾年,深方園區建設已頗具規模,但港方園區卻仍是爛地一塊,令人唏噓。不少有識之士分析,箇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香港方面多年未扭轉對邊境發展的過時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一直將緊鄰香港的地區視為港深合作的戰略性區域;而回歸前港英當局將邊境視作「禁區」,香港雖在十多年前將禁區範圍縮減至400公頃,但仍有13條村落市民進出還要申請「禁區紙」。其次,香港長期受攬炒派「去內地化」和泛政治化操弄的拖累,政府開發包括河套在內的邊境地區的努力,難免舉步維艱、難有寸進。只有在香港社會重回發展正軌、行政立法關係正常之後,河套區發展的速度才見加快,立法會財委會今年1月通過撥款逾143億元,為河套區進行平整、道路、渠務、消防等基建。2月初,財委會再通過181億元撥款,作為創科園首批樓宇建設及早期營運資金,預計2024至2027年分批落成。
河套港深科創區曾經蹉跎歲月的事實已經無法改變,唯有痛定思痛,想盡辦法追回失去的時間。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特區政府要改變工作作風和精簡規劃建設程序。一要先定立河套區發展的明確目標,才能檢視相關建設的進度;二要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將總體目標分解後嚴格抓落實,不能總是流於一些「加快速度」、「全力推進」的虛話、套話;三是在規劃和建設上需要跨部門協調,不能讓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給互相推諉留下空間。
事實上,在港深兩地政府2017年簽署的備忘錄中,十分強調雙方「共同開發、共享成果」,但觀乎幾年下來的發展,仍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談不上共同開發和推動。特區政府要改變固有思維,勇於打破、彌合雙方在制度上、文化上的差異。一方面善用深圳的資源優勢加快建設速度,有一些項目可外包給深圳方面建設;另一方面要學習深圳的創新機制和「大幹快上」的做事作風,例如福田區是如何舉全區之力加快建設河套深圳園區,如何組建百人專班,建立「每日一匯總、每周一調度」的工作機制,才能不斷取得進展和成效。
圖為緊鄰深圳的落馬洲河套地區。 (中新社資料圖片)特首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再「加碼」,將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和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施政報告形容為「勢必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遠大的目標令人振奮,接下來就看能否坐言起行、快跑猛進,以創新工作的「組合拳」切實追上「深圳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