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曉夢
攝影:小鹿老師
劉慈欣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天使時代》。
在小說裡,作者大膽設想了未來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通過改變基因的方式,幫助貧困地區的兒童告別飢餓。
我們以糧食、蔬菜、肉類為食,而他們能夠以樹葉為食;
我們直立行走,藉助交通工具到達世界各地,他們卻能長出翅膀代替需要支付金錢的車馬飛機……
但這項技術的應用,卻攪動了世界的格局。
一些國家的代表開始爭論,這項技術誕生的兒童,還能算是人類嗎?
人類對於基因奧秘的探索永無止境。
近一個世紀以來,複製人、變種人這類概念也頻繁出現在流行文化中。
孩子們對基因的好奇心遠遠超出了我們成人的預期。
我們這代家長,都是和孩子共同看著超級英雄的故事長大的。
看看活躍在漫畫書和銀幕上超級英雄,多少好漢都是得益於基因突變的?
蜘蛛俠、綠魔、浩克、神奇四俠、一眾X戰警......他們的超能力成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超級英雄。
可是我們真的能夠通過改造基因的方式隨意改造自己麼?
對個人而言,如果人能通過基因工程改造自己,意味著人能夠在更高的層面趨利避害,能更有力地握住命運的咽喉。
但我們也知道,人類有愛管別人的毛病,當上一代能夠像打遊戲前捏臉一般定製下一代的時候,基因編輯就談不上個人對超我的追求了,而是意味著更具權力者對其他個體的控制。
當人們可以定製下一代的基因時,繁衍和生育就更具氪金意味了。
同一階層的孩子極有可能呈現相同的趨勢,不同族群和階層間的流動性則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滯。
毫無疑問,每個家庭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
只不過當今的不同在於奶粉、補習班和學區房,而未來的區別則更加明碼標價:能免疫多少種疾病、長多高多帥、能活多久。
長此以往,不同家庭背景下出來的孩子將擁有越來越驚人的區別,人類離新型的種姓制度和蜂群社會還遠嗎?
為了帶孩子更深刻了解基因知識而不是僅僅停留於書本和表象,我們特別策劃了【基因探秘——一場夢寐以求的科普體驗】之華大基因庫一日遊的活動。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國家基因庫一直都非常神秘。
它到底是什麼樣子,能做什麼,做了什麼,外界一直了解不多。
作為中國版的「諾亞方舟」,華大基因庫是打開孩子面向未來的一扇窗戶。
上午,我們參觀華大基因學院的核心展館,由國家認證的基因導師帶著孩子們獲取一把打開未來的鑰匙,為孩子開啟地球基因密碼的大門。
然後參加基因理論講座,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認識生命密碼。
當然,僅僅停留於眼觀耳聞的知識是不夠的,關鍵還要有動手的實踐。
高難度的基因實驗在導師的指導下並不是問題,孩子們實際體驗了一把提取水果DNA的過程。
科普作家張雨晨不無擔憂地說,擺脫了自然選擇與基因演化的桎梏後,基於知識與信息的全新演化模式,將爆發出人類自身都無法完全適應的力量。
《阿基拉》的核心臺詞說得更直白:「如果阿米巴原蟲擁有了人類的力量,它不會像人類那樣建築,只會把附近的食物全部吃光。」
孩子們未來該如何駕馭科技的力量?
我們這代人無從給出一個標準答案。
又怎麼可能會有明確的答案呢?
人類實在是太年輕了。
要知道寒武紀物種大爆發可是持續了超過2000萬年,地球上才有了大多數現代生物所屬的「門」,而現代人僅僅有20萬年左右的登場歷史。
這麼說來,人類只經歷了宇宙的一瞬,連「少年」都算不上。
的確,這麼多年來,天上既沒有掉下黑色的方尖碑,也沒有使徒來襲,更沒有火花帶閃電之後出現的短髮猛男。
但技術發展給人帶來的不安,在這幾年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我們似乎患上了某種程度的「奇點焦慮」。
比如兩年前的阿法狗和人工智慧,就著實讓不少人對人類命運不寒而慄了一陣。
儘管理智告訴我們,像《銀翼殺手》或者《阿基拉》這樣便捷製造強力人造人(簡直比我們寫字還容易)的時代,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難以出現。
而這「奇點」就像早尖峰時段的地鐵,貌似該到了卻遲遲未到,只有一個接一個的風口吹來吹去。
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讓孩子早點了解未來可能發生的故事,讓他們能夠站在未來看現在。
了解更多「基因探秘」活動
幫孩子開啟看未來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