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微博用戶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某某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對此,華大基因(300676)12月8日在官方微博發布闢謠聲明,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公司已經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基因編輯」被推上風口浪尖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份「闢謠聲明」開篇語是「沒有瓜,各位群眾散了吧。」在聲明的末尾,附上了微博傳言的截圖,並打上了「謠言」的醒目圖標。
華大基因表示,據了解,"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這個機構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科幻片中的情節,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其實這是一篇在2017年發表於Nature的學術論文,該項目由美國俄裔研究員米塔利波夫團隊主導,完全遵守"人類胚胎14天"原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沒有回植!沒有妊娠!!更沒有嬰兒出生!華大隻參與了該項目中胚胎幹細胞的核酸測序,以及技術的效率和安全性的評估。具體可查閱Nature的報導∶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3305
華大基因稱,雖然該微博已經自行刪除了相關造謠內容,但鑑於該內容利用網友的好奇心和認知盲點,以截屏方式在微信等平臺傳播,造謠內容極其惡劣,用心極其險惡,公共影響隱患重大,給公眾製造了恐慌,已涉及公共安全問題。我方已收集相關證據材料,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據悉,按照目前的人類胚胎14天原則指的是,利用體外受精、體細胞核移植、單性複製技術或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其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該原則來源於《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
事實上,早在基因編輯誕生之初就一直存在倫理爭議,倫理學家和科學家在上世紀70年代末達成了「14天規則」,要求人體胚胎研究必須在受精後的14天內結束——14天是神經系統逐步成形的第一天,也是胚胎分裂的最後一天。
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據新華社2020年9月22日消息,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說,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公司股價年內漲幅高達92%
企查查顯示,華大成立於1999年,註冊資本4億元,是全球領先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懷抱「健康美麗,做生命時代的引領者」的願景,華大以「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領基因組學的創新發展,通過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支機構與產業鏈各方建立廣泛的合作,將前沿的多組學科研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農業育種、資源保存、司法服務等領域,切實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基因科技造福人類。
2017年公司上市之後,發行價為16.24元每股,因其「基因檢測」等概念,股價一度較發行價格上漲超過15倍。2018年開始,公司股價持續回調至60元左右。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再度大漲,12月8日收盤報131.83元,年內漲幅高達92%。截至12月9日上午10點15分,股價報130.11元,跌1.30%。
今年以來,華大基因股價接近翻倍,12月7日,華大基因兄弟公司華大智造向科創板提交了上市申請。若華大智造順利登陸科創板,華大基因實際控制人汪建將再添一家上市平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