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來源:
壩陂李氏自稱為隴西堂派系,以理徵之子利貞為一世祖。利貞原名接力,因父親理徵向商封王直諫而被封王殺害,同母親逃亡到苦縣伊侯之圩(今河南省鹿邑縣),饑渴難耐,靠採摘樹上的木子充飢。由此「指樹為姓」,合「木子」二字,改為李姓,又取父名的諧音為己名,取名李利貞,為李氏一世。
五十六世李淵(出生在甘肅成紀)和兒子李世民滅隋,建立唐朝,李氏便成為皇族國姓。唐朝立鼎近300年,前後20餘位李姓皇帝,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唐太宗第九子李治後裔隱居民間。
唐高祖少子騰王李元嬰,原籍江西南昌,其十世孫李騫(宋代解元)遷居福建漳州錢山村。其後裔李穆(宋嘉定進士)遷居湛江吳川三柏村,成為湛江地區「三柏李」始祖。
李姓在徐聞的分布: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宋室南移。李氏十世祖三房逢登隨宋南下,李穆後裔李元宰擇居於麻章大塘鄉李家村(2015年後現屬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李家村民委員會)。明萬曆年間(1573-1585年),李氏後代子孫陸續遷徒到雷州半島的海康、徐聞擇居。徐聞境內的李氏,主要集居分布於新寮、和安、前山、龍塘、西連等鄉鎮,1995年共計7957戶、38907人,現有53700多人。
清嘉慶年間(1796年左右),原居麻章大塘鄉李家村的逢登之曾孫(十三世祖)李必憲遷居於徐聞縣今和安鎮藍田村,至今已14代。爾後,十六世祖開太又從藍田村遷居於該縣前山鎮後海村。後經多次遷徒,分居於和安的28條自然村。現有900餘戶、2600多人。
居住在徐聞縣前山鎮的李氏,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從福建莆田、廣東新會、石城(廉江)等地陸續遷入,後集落於下元、西坎、上園、墩尾等31條自然村。現有500戶、3000多人。
明萬曆年(1576年),李姓一宗支李準從海康縣今潭鬥鄉塘邊村遷到徐聞縣今西連鎮樂琴村定居。至萬曆十三年(1585年),李準之後代子孫分居於西連的瓜藤、東坡等村。萬曆十七年,李氏的另一宗子孫從福建莆田遷居於西連的昌南、大井後村、鋪子村,現有人5000多人。
居住在徐聞縣新寮鎮的李氏,於明代從福建莆田遷入,首先集落於西山、港六、龍仔等村莊。經世代繁衍,爾後分居於侖頭子、南海頭、北塘口等20多條村莊,有600戶3000多人。
居於徐聞縣龍塘鎮的李氏,來源於莆田、廣西、高州、信宜四個不同祖籍。莆田籍的,分別於明景泰四年(1453年)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遷入;廣西籍的於1926年遷入;高州籍的於1935年遷入;信宜籍的於1938年遷、今發展到700左右戶。3500人,分布於全鎮49條自然村。其中莆田籍的共50多戶、2500人,主要集居於朋寮、西松、深湖、山峽、龍城等村。
李姓在徐聞的分布:
角尾鄉李宅、放坡村;城北鄉馬琴、東坦、北插村;城南鄉靈山宮、長樂、後寮、茅園仔、東江村;徐城鎮龍尾、木棉樹、西門、北門村;和安鎮後海、赤坎仔、雲頭、水頭村;下洋鎮李宅、下洋、地塘村;龍塘鎮朋寮、西松、福居塘、豐祝、龍城村;錦和鎮邊板、邊坑村;前山鎮下元、西坎、北坡、墩尾、南邊田、上園村;西連鎮瓜寮、樂琴、北田、昌南、大井後、鋪仔村;新寮鎮西山、港六、龍仔、侖頭子、南海頭、北塘口村。
徐聞縣李姓名人:
李其俊,縣城北門人,清光緒六年庚辰科進士;李志浩,北關村人,清雍正元年癸卯科武進士;李實,明洪武年間出任武寧知縣;李高,拔貢,任王杭主簿;李逢芳,西門人,軍功,特受雷州營外委千總;李逢茂,西門人,軍功,特受雷州營把總;李逢葳,西門人,軍功,藍翎水師提督署千總;李逢我,西門人,軍功舉薦,五品銜藍翎把總;李逢葵,西門人,武生,五品銜藍翎儘先把總;李名桂,人才舉薦,任海安營千總;李蔚翹,西松人,拔貢,瓊州府訓導、南海臨高博羅教諭;李梓瑤,西松人,道光拔貢,會同教諭、澄邁訓導、內廷行走;李元芳,西松人,道光拔貢,始興教諭、南雄府教授;李梓廷,西松人,授州同加二級;李維章,西松人,道光歲貢,布政司理問。
如果您有機會讀到此文,知道徐聞哪個村李姓情況,感謝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