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有嘉木
紫琅有嘉木,薿薿高連天。
濠河西寺邊這株銀杏,據說是從明朝來,葉子一秋一秋的黃,靜靜地聆聽著西寺闍黎飯後的鐘聲;杏子一摞一摞的垂,仰看邊雁黃鸝歸去又來,翔棲枝丫。春秋更替,抑或蔥鬱如蓋可蔽庭,抑或虯枝蒼勁以問天,千百年來,她依古剎,守善水,伴蒼生,善其身。
這是怎樣的嘉木?
近日,讀到明華教授的一句話:「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正契心中的盤慮,今日,在江海大地這座著名的醫院門前,她攜幼成林,相守矗立,深深地盤駐在江海大地的心裡。
700年,那是多少代人的來來往往,回看林杪生暮煙,在嫋嫋漂流的時空裡,銀杏,是一面鏡子。當年,張謇先生「首重衛生、教育救國」,在古樹的身邊,畫了一個圈,她成了一根扁擔,一頭擔著仁心,一頭載著厚德。
那是一個久遠的年代了——學校的門閂緩緩拉開:傍依古剎,面朝懸壺,古杏參天,書聲琅琅。一代一代的莘莘學子,懷揣齊家強國的夢想,面對這株古樹,如同面對一面高大的正衣鏡,照著自己的未來。這面高大的鏡子,一定也住著整個學堂的來來往往。校園裡的老石榴結滿了果子,石磚路爬滿著青苔,笑貌裡紮上了皺紋。秋風瑟瑟,甚或槍林彈雨,這面鏡子,像個磁場,藏著一種生命的本能,它吸引著曾經過往的生命氣息,在某一個生命階段,它像一面凹鏡,匯聚故人;它又像一面凸鏡,彼此照耀,放大歲月;你在異地,不在現場,並不重要,這種匯聚的能量也一定可以讓你聽到那個曾經的那位慈祥老者「實業教育相迭為用」的籲聲。
這面鏡子,照見得失、現境,以及未來。可以肯定,自從有了鏡子,人類的脊柱挺直了許多,步伐矯健了許多,變化了音容,也變化了氣質。
拉開沉沉的門閂,學堂門口那面的「大鏡子」,蒼天雄渾,倔強地立在那裡,不炫目,卻很持久——從那裡,江海大地一代一代經過的學人,不斷尋找,對照,定位,也不斷溫暖著自己。子墨畫,古劍題款,子墨媽媽篆刻
二
一轉身,這面光輝的鏡子,成為一枚生命的綠色圖騰。
那一刻,與晨鐘暮鼓賽跑;那一刻,與死神惡煞賽跑;那一刻,古杏,成為生命重啟之軸——
1976年,令世界刻骨銘心的一年,唐山大地震震驚了世界。芮氏7.8級,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全國的心擰在了一起,大江南北,黃河西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南通一支30人的醫療隊赴南京接轉113名傷員來通治療,病人全被轉移到古杏底下的防震大棚裡。古杏的召喚,人們已分不清哪是學堂,哪是醫館。
月光如銀,如訴如泣,傾瀉大地,古杏靜靜地凝視著腳下的生命大棚。她看到醫者揮汗如雨的躬身;她聽到新生嬰兒嘹亮的啼哭;她撫到重症患者的生命渴望,人們清晰地仰望著一枚枚躍動的樹葉,仿佛那是一枚枚生命的圖騰。此刻,嘉木不言,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醫者仁心,用技術,用大愛,詮釋著對生命的敬重。銀杏樹頂著深邃悠遠的夜空,站成強者的姿態,微風拂過,翹首搖曳;天的那一頭,一縷朝霞,染紅了東方的天空。
一葉葉,一夜夜,目送雲霄,手捫河漢,滿地翻黃,是的,從江海到華北,人們心裡根植了一枚枚綠色的生命圖騰。三
天生神物必有偶。古杏,也與長相廝守的古建築群,續約了再守。伶工學社,西寺,濠河,醫院,這些老相伴們圍著古杏再披斯圖,接載千年。
遙想,100年前,健康路嚴家巷4號,張謇派專人去滬上邀請著名演員、留學東洋的歐陽予倩,請他籌建伶工學社。於是,依偎古杏的這所學社,誕生了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藝術學校。為了文脈的續接綿延,醫院後勤宿舍翻建伶工學社。
遙想,800年前,西寺東寺,瀕於濠水而立,若二龍戲珠,雙鳳起舞,是南通少有的具有宋代遺風的文化遺產。一位闍黎,在一個暮春的早晨,親手植下幾株小苗,合手默念,祈念福地。
善地,善哉!
古劍書法
古劍書法
包容、奉獻、執著和堅強的脈脈情懷,慈悲、互守、共存和向善的互生理念,正是大醫之精誠,大醫之仁心。
令人欣慰的是,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化進程中,人們沒有忘記「綠水青山」,而是道法自然,化用仁心,讓這株護佑江海福地數百年的精靈,舒展她的天枝地根,畫出了一個直徑30米的圓柱生態圈,地上,不可遮陽,地下,不許碰須,定期巡視,定期護養,並形成以古杏為軸心的銀杏家園,讓她煥發生機,「兒孫」滿堂,其樂融融。這是一幅多麼令人動容的天地互生、天人共融的畫面!
杏林可暖春,子成邊雁到。
風雲變幻中,有多少記憶常駐心田——是古賢興教育實業祈通中西的壯舉,是眾生痊癒後登上小舟心裡的笑容,是躬身治病救人的醫者艱辛,還是揮手送走最後一名唐山康復傷員的不舍?過往如風,不著痕跡;又如春雨,溫潤心田。
銀杏樹陰不受暑,薔薇花開猶是春。
紫琅有嘉木,她是一面鏡子,觀照來往;她是一枚圖騰,激勵眾生。「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走進這裡,一枝一葉,一言一語,都會映在心裡。古劍書法
古劍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