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35)
《如果感知不是真的,那什麼是真的?》
我們感知到的不一定是真的,這話看似有理,其實這話的實際意義是,真的存在在我們的感知以外,我們或者可以感知到它,但它的存在與我們的感知無關。這就是唯物主義的核心觀念,也是我們慣用的常識。我們一直以為感知並不是事物呈現的唯一方式,我們以為事物有多種方式呈現,我們通過儀器、計算、推測以及多種科學方法證明事物的存在,但任何方式方法證明的存在事實都是感知的結果。這無疑說明,任何證明事物存在的方法都是感知方式的延伸,任何方法都是在感知,無論真與假都是感知的結果。
這讓人難以理解,事物存在不存在與我們感知不感知有什麼關係?事物存在著,我們感知著,兩不相干,這是人類最普遍最深入人心的世界觀。龐大的科學體系就建立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直到量子力學才將存在與觀測聯繫在一起。但這幾十年前的發現並未顛覆人們的世界觀,因為我們並不把量子測不準現象與我們的常識聯繫到一起,我們甚至不敢做這種聯繫,因為一旦聯繫起來,我們面前的客觀世界立刻崩潰,我們將無地自容。沒有客觀立場,我們站在哪裡?
什麼是真?按我們的認知,真就是不變的存在。而我們的感知是可變的,因人而異,所以我們的感知不值得信賴。而真正的存在不受感知因素的幹擾,排除了我們主觀的感知因素,存在的真相就是絕對的存在。為了排除一切人為的主觀因素,我們在算式中,在儀器下求得事物客觀存在的證明。當事物成為某些數值、曲線、頻譜、波段……等等指標以後,我們認為這才是真的,而我們眼見的光、看見的形狀、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嘗到的味道、觸摸到的物體……都不是真的。科學結論是:世界是被我們的感官扭曲的假象。我們對這樣的結論深信不疑。任何人從此都心生幻想,我們何時才得以居住到真的世界之中,過上絕對真實的生活?
我們懷疑我們的感知沒有反映出真實的世界,如果按科學的描述,真實的世界應該是什麼形態?應該是粒子的組合和能量的流動,是熵的有序狀態,是力的運動……這些是存在的真相嗎?對於科學論證,你駁不倒它們的真實性,但對於我們,這些真實的存在立即轉換成為看到的、聽到的、吃到的、嗅到的、摸到的……即我們感知到的事物。是我們感知到的事物是真實的還是那些粒子組合是真實的?真實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我們從儀器下、算式中去認知,還是為了讓我們實實在在地通過體驗來感知?認知到存在真相的目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把握它們、改造它們、利用它們?它們的存在不是用以體驗和感知,那用於什麼?真實的意義不是供我們使用,那真實有什麼意義?
存在是以儀器下、算式中的狀態存在著,還是以我們感知到的狀態存在著?這兩種狀態有矛盾嗎?誰才是最終的真實?事物的粒子態是事物運動的過程還是事物存在的終極?事物的終極形態是什麼?事物有終極形態嗎?如果事物一直在運動和變化之中,那什麼時候的形態為真實形態?對於我們人類,真實有什麼意義?也就是說,我們用真實的世界來做什麼,這比什麼都重要。真實服務於我們的目的,我們對粒子形態的證明是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那這其間一切過程的變化都是真實的。
無論事物的變化過程多麼複雜難辨,但最終的結果還是我們感知的事實,我們感知到的事實能夠被重複證明,不是虛假的感知信息,能夠被我們廣泛、重複使用,並幫助我們有效達到目的的感知事實就是最終的真實。也就是說,我們的感知就是檢驗事物的標準,絕無別的可執行標準。說我們的感官扭曲了世界,說我們的感知獲得了一個虛假的世界,其真實世界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只能獲得感知的真實,不能獲得感知以外的所謂真實,也不可能證明出感知以外還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我們的感知事實就是對存在的終極判斷,除此,任何意義的真實都是毫無意義的。
粒子態的存在與我們感知到的世界都是真實的,粒子態的存在體現為我們感知的世界,我們認識和把握粒子態的目的不還是服務於我們感知的事實嗎?我們的感知就是最終的存在,要認識和證明這個道理,我們還要花費很大的功夫。(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