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導演庫布裡克和他的13部電影長片

2021-01-08 小馬的電影窩

斯坦利·庫布裡克,一個極富爭議的名字,不管是在影迷當中,還是導演當中,都有一大批粉絲,也有一大批反對的人,不管過去多久,也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有電影的地方,就有人在談論他的作品,最近剛好補完了庫布裡克的作品,很想從我,這個並非庫布裡克粉的角度來談談感想。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庫布裡克的生平概述、電影生涯、個人標籤、以及我眼中的庫布裡克。

一 生平概況

13歲時,庫布裡克收到了一份來自父親的禮物:相機,這份禮物成為了庫布裡克的啟蒙,自此他愛上了攝影,17歲的庫布裡克,在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的當天,拍下了一位報攤主黯然神傷的照片後,憑藉這張照片,庫布裡克成為了美國《LOOK》雜誌的專職攝影師,開啟了他的專職攝影之路,直到1953年,25歲的庫布裡克,辭去攝影師的工作,正式走上了導演之路。早年的這份攝影經歷,對庫布裡克後期的導演生涯有著巨大的幫助,他電影中那些強烈的個人風格,唯美的畫面,獨特的構圖,都得益於這份經歷。

庫布裡克的一生,總共只拍攝了13部電影長片,早期拍過兩部短片,但長片只有13部,晚年以幕後身份,也參與過幾部影片的製作,但作為導演的作品只有13部,這個數字從影迷的角度來說,有點少了,就算是從庫布裡克本人來看,作品太少也成為他永遠的遺憾。

從他的13部電影長片中,很難定義庫布裡克到底是一個什麼類型的導演,因為這13部作品幾乎囊括了所有電影類型,從戰爭片到喜劇片,從恐怖片到科幻片,從劇情片到人物傳記片.....各種類型的作品都進行過嘗試,當然難的不是什麼類型的電影都能拍,而是什麼類型都能拍的好,庫布裡克恰好就把每種類型都拍到了極致。

成名後的庫布裡克,幾乎每部作品的面世都伴隨著巨大的爭議,這些爭議讓他名聲大躁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和痛苦,比如《發條橙》上映期間,雖然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但也受到媒體最嚴厲的抨擊,由於影片中對暴力的過分渲染,媒體開始將現實中發生的各種暴力事件歸咎於庫布裡克,這些攻擊對庫布裡克造成的打擊難以想像,甚至直接導致了這部電影的撤映。又比如偉大的《巴裡林登》,雖然獲得了三座奧斯卡獎盃,也獲得了各界的讚賞,但這部電影卻經歷了票房上的慘敗,這份慘敗也給庫布裡克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二 電影生涯

在談論庫布裡克的文章中,大家似乎都喜歡根據不同時期的作品分階段來敘述,比如入行前的短片時期,到早期試驗階段,成名階段,封神階段,類型片探索階段.....從結果來看這樣的劃分是合理的,但這個劃分更多的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從結果反推得出的結論,其實了解每部電影拍攝的背景和出發點後,就會發現這樣的劃分沒有多少必然性。想要對庫布裡克的電影生涯有個完整的了解,想要對每個時期的庫布裡克有個更加準確的總結,只需要從他每部作品出發就足夠了,他的每部作品,在前一部的基礎上,都能明顯的看到進步。

1 《恐懼與欲望》

1953年,在父親的資助下,庫布裡克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恐懼與欲望》,這部只有62分鐘的電影中,在一個虛構的背景下,用極端的方式描述了戰爭對人的傷害,這部作品完成度並不高,劇本也很平庸,總覺得像一個半成品,庫布裡克本人對這部作品很不滿意,以致成名後一直想將這部電影的拷貝銷毀。

2 《殺手之吻》

《恐懼與欲望》作為年輕人的第一次嘗試,雖然是部平庸之作,但這部作品讓庫布裡克有了一定的名氣,並籌集了下部電影的資金,於是在1955年,庫布裡克拍攝了他的第二部作品《殺手之吻》。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拳擊手在與跳舞女郎邂逅並墜入愛河後,意外捲入一場謀殺案的故事,影片依舊只有67分鐘,但整體質量較《恐懼與欲望》有了很大的提升。

這部電影拍的很艱難,拍攝中途遇到資金問題,庫布裡克本人也依賴失業補助金勉強維持生活,但這部電影讓庫布裡克學到了很多,甚至在庫布裡克心裡,作為導演,他也許是唯一一個能從這部電影學到東西的人,從結果來看,我們知道庫布裡克確實學到了很多,因為一年後,他拍出了讓自己名聲大噪的《殺手》。

3 《殺手》

《殺手》的故事和《殺手之吻》沒有任何關聯,講的是一個全新的賭馬場搶劫案,影片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精彩,參與劫案的幾個人,從堅毅到懦弱,每個人的形象都立體而飽滿,整個搶劫計劃,從策劃到準備到實施,原原本本的呈現在觀眾面前,情節緊湊,毫不拖泥帶水,結尾的設計極具黑色幽默色彩,一直到今天都成為很多同類型電影的模仿對象。同時這部電影也為庫布裡克帶來了米高梅等知名電影公司的資源。

4 《光榮之路》

1957年,庫布裡克開始籌拍他的第四部作品《光榮之路》,在這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戰爭片中,庫布裡克將重點放在了這場戰爭背後的政治迫害上,主題沉重又殘酷,戰場上的士兵徹底淪為了政治手段的犧牲品。這部電影被選入「影史上最偉大的50部戰爭電影」榜單中,也是我個人最愛的電影之一。

5 《斯巴達克斯》

《光榮之路》的成功,讓好萊塢知道了庫布裡克,也為庫布裡克帶來了執導《斯巴達克斯》的機會,這部電影最初由安東尼·曼指導,在他退出後,柯克·道格拉斯臨時找來了庫布裡克,兩人在《光榮之路》中有過很不錯的合作,但在《斯巴達克斯》中的合作並沒有留下太好的回憶,原因在於庫布裡克無法主導這部電影的拍攝,不能修改劇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刻畫人物,這種束手束腳的拍攝經歷,讓庫布裡克認識到保持主導地位的重要性,此後他的每部作品中,都有了絕對主導權。

6 《洛麗塔》

1962年,算的上是庫布裡克電影生涯的轉折點。這一年他拍攝了電影《洛麗塔》,這是庫布裡克定居英國後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講述中年男子與青春期少女的一段情感糾葛,庫布裡克在這部電影中用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說明一個人純粹被欲望控制的程度,由於片子描繪的是一場年齡差異較大的不倫之戀,受到了教會猛烈的抨擊,直接導致該片無法在英國上映。從《洛麗塔》開始,庫布裡克走上了爭議之路,這之後的每部電影,都伴隨著巨大的爭議,這些爭議一方面給庫布裡克帶來巨大的名氣,另一方面,也給他帶了極大的困擾。

7 《奇愛博士》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蘇關係最嚴峻的一段時期,庫布裡克以古巴飛彈危機為背景,拍攝了《奇愛博士》,影片圍繞極端戰爭分子下令對蘇聯展開核武器攻擊這一背景展開,採用三線敘事的手法,一邊是收到攻擊命令後選擇堅定執行下去的飛彈分隊,另一邊是在命令發出後,為補救這一命令作出一切努力的兩國領導人,還有一邊是發出這一命令的極端戰爭分子。影片喜劇效果十足,將黑色幽默發揮到了極致。

8 《2001:太空漫遊》

六十年代早期,人類開始進行太空探索,蘇聯和美國相繼將人送往外太空,當太空競賽開始控制大眾想像空間時,庫布裡克抓準了這個時機,開始籌劃一部科幻片,他找來了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兩人合作改編劇本,《2001:太空漫遊》由此誕生。

這是庫布裡克最難懂的電影,甚至連庫布裡克和克拉克本人,也很難說清電影的主題,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和詹姆斯·卡梅隆都對這部電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為美國導演的伍迪·艾倫在第一次看完後,並不喜歡,但在第三次看完後,才真正愛上.....影片劇情很少,兩個半小時呈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對太空的探索,與其說是在看故事,不如說是在看感覺,看庫布裡克對宇宙的感覺,他對進化的看法,他對人工智慧的擔憂,以及他對人類最終命運的猜測,這些宏大而深奧的問題似乎都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雖然很難懂,但這確實是一部值得你反覆多次觀看的電影。

9 《發條橙》

1971年,庫布裡克帶著他的《發條橙》,再一次震撼了這個世界。影片講述對一個純粹的惡棍Alex進行淨化的故事,他無惡不作,對暴力有著天生的迷戀,在監獄關了兩年後,Alex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療,這種療法用極端手段,讓Alex對暴力產生了生理上的厭惡,通過這個故事,庫布裡克提出了一個關於人權的終極問題:生而為人憑藉自己意志做出選擇的權利究竟能否被剝奪?這樣的設定安在《飛躍瘋人院》裡的一群瘋子上,都知道憤怒和批判,但同樣的情形安在Alex這個骨子裡透著邪惡的變態身上,就開始陷入了沉默。

《發條橙》作為一部實驗電影,將其實驗性發揮到了極致,影片開始的由近及遠的變焦鏡頭讓Alex的變態屬性得到完美體現,片中一些打鬥場面都用了慢動作來呈現,而那段經典的三人行又是固定機位的快鏡頭......這樣的畫面,搭配上貝多芬的交響樂,第一眼看到就能永遠記住。

但這部電影卻給庫布裡克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影片上映後,在年輕的影迷中反響強烈,大家紛紛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但同時也受到了媒體最猛烈的抨擊,媒體開始將影片上映後英國社會發生的暴力事件歸咎於《發條橙》裡的暴力畫面,各種關於庫布裡克煽動青少年犯罪的文章層出不窮,當這份攻擊由輿論轉移到現實生活的時候,給庫布裡克個人和他的家庭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當這份不便將要朝著危險的方向演進時,不堪其擾的庫布裡克最終主動要求華納將《發條橙》從影院撤映來平息這份攻擊。

《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被稱為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這三部電影也讓庫布裡克走上了神壇,被譽為他的封神之作,其實了解這三部作品的拍攝背景之後,會發現一開始庫布裡克並沒有當系列來拍,拍攝這三部電影的初衷,都與當下的社會環境有關,只是從結果來看,由於都拍的前衛而大膽,擁有最強烈的個人風格,對古典音樂的完美應用,這些共性恰好在這三部作品中得到最完美的體現。

10 《巴裡·林登》

在連續拍攝了幾部風格大膽,思想前衛的超現實作品後,1975年,庫布裡克帶著他的復古唯美之作《巴裡·林登》回到了大眾視野,這部電影將唯美做到了極致,每一幀畫面都美的像油畫,緩慢的情節伴隨著舒緩的古典音樂,將Barry的一生,呈現在了觀眾眼前,讓人直觀的看到人生這個不斷得到,在達到頂點後,再不斷失去的過程。看這部電影是一個極大的享受,夢幻般的鏡頭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置身於19世紀的錯覺,作為觀眾似乎是站在這群人的身邊,觀看著他們的一舉一動,而不是坐在自家客廳,這是很奇妙的觀影體驗。

雖然《巴裡·林登》在評論界和電影獎項上大放異彩,但在票房上卻經歷了慘敗,票房的失利讓庫布裡克很失望,所以在籌備下一部作品時,他將眼光放到了在商業電影市場上取得很好成績的懸疑恐怖這一範疇,於是《閃靈》出現了,這一次庫布裡克拍出了一部既能滿足他的藝術創作,又能賣座的電影。

11 《閃靈》

《閃靈》也許是庫布裡克收穫最大粉絲的作品,周星馳在《功夫》中就用同樣血漫走廊的畫面致敬了這部作品,史匹柏在《頭號玩家》中,幾乎讓觀眾重新經歷了《閃靈》中最恐怖的那一段,我始終認為,《閃靈》是封閉恐怖片的最頂尖之作,片中幾個低角度跟拍鏡頭,都看的人膽戰心驚,加上片中Jack和Wendy的表演,一個將幾近癲狂的瘋,一個歇斯底裡的怕,所有這些組合在一起就湊成了一部集大成的完美之作。

12 《全金屬外殼》

在庫布裡克的導演生涯中,雖然各種類型都有涉獵,但戰爭題材是嘗試最多的類型,他的長片處女作《恐懼與欲望》就是戰爭背景,《光榮之路》作為經典的反戰電影,全片都是對戰爭的描寫,《奇愛博士》雖然是部喜劇,但片中也有一段很長的兩軍槍戰交鋒的戲碼,而且整個故事也是在美軍對蘇聯發動進攻這個前提下展開的,就連《巴裡·林登》這樣的唯美史詩之作,也有Barry從軍上戰場的橋段......在拍了這麼多次戰爭後,1987年,庫布裡克帶著他的最後一部戰爭片《全金屬外殼》回到了公眾視野。

《全金屬外殼》分為兩部分,前半段講述在峇里島訓練軍人的情節,後半段將故事放到了越南,講述越南戰爭背景下的一次殘酷的任務。庫布裡克的本意是想要拍一部戰爭片,而不是反戰片,是一部不帶主觀感情,不帶批判色彩的戰爭片,他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觀眾看到軍人是如何練就的,戰場上發生的每一場戰役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但最終這部《全金屬外殼》還是被奉為了經典的反戰片。

整部電影看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峇里島日復一日的訓練,能讓你清楚看到殺人機器是如何產生的,越南城市裡廢墟中的那場戰鬥,能讓你從心底感受到士兵們的那股恐懼和無奈。越是從客觀的角度來拍攝,就越能引起觀眾的反思。

13 《大開眼戒》

1996年,68歲的庫布裡克開始拍攝《大開眼戒》,這部電影找來湯姆·克魯斯、妮可·基德曼這對當時最具話題的夫妻擔任主演,借著情色的外殼,探討婚姻生活的本質。

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妻子美麗不減當年,女兒愈發可愛,憑藉社交關係,也能定期出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當一個男人擁有這一切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盲目自信的境地,當妻子選擇撕碎表面的和諧,將她的內心世界袒露時,男人的自信被摧毀,他開始尋求刺激,走上冒險之路,而這份冒險,可能給他帶來毀滅,也可能讓他的婚姻生活回歸平靜,還可能什麼都改變不了.....不知道庫布裡克選中這個劇本的初衷是什麼,總之我看到的,與其說這部電影講的是婚姻生活的可怕,不如說是對兩性關係複雜性的探討。

《大開眼戒》從開拍到完成後期製作,歷時3年,此時距離庫布裡克的上一部作品已經過去12年的時間,影片面臨嚴重的超時又超支等問題,與此同時外界的惡意揣測不斷加劇,庫布裡克頂住了來自多方的壓力,直到電影首映,得到了一致好評,從主創到華納都對電影非常滿意,可能是這份滿意讓庫布裡克撐著的那口氣終於得到放鬆,也可能是真的累了,在首映禮結束的一周後,庫布裡克在他倫敦的家中突發心臟病,與世長辭。

三 個人標籤

拋開早期那兩部實驗性作品,當庫布裡克真正懂得如何拍電影後,他的每部作品都極具個人風格,在他之前,音樂作為一部電影中的一部分,只有裝飾的作用,但他讓大家認識到,原來音樂可以這麼用,原來音樂可以成為電影劇情的一部分,這一點在《2001:太空漫遊》中尤其得到完美體現,在這部電影中, 音樂被提高到和畫面同等重要的位置,太空的恢弘,漫長旅程的孤獨,人工智慧的復仇等情緒,都藉助這一出出古典樂章來表達,原來這種情緒是可以用音樂來表達的,不用臺詞,不用畫面,只需要音樂就能做到。

圍繞庫布裡克的另一個標籤,是他的完美主義,他的高要求是圍繞作品出發的,但拍電影畢竟是一個多人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當他對作品要求完美時,就不可避免的會要求片場的一切都完美,演員都被逼到人體能承受的極限,片場的布置也好,都必須嚴格按照庫布裡克的要求運行,這樣的性格給庫布裡克帶來了很多負面的評價,大家稱他為控制狂,虐待狂,甚至變態......有些人一生都在與庫布裡克合作,因為每次的合作都能收穫很多,但也有人合作一次後,再不合作,因為留下的是被摧殘的身心,然而不管哪種結果,從作品本身來看,如果沒有庫布裡克的高要求,也許也就拍不出這些好到極致的作品。

四 我眼中的庫布裡克

我本人並沒有為庫布裡克瘋狂,他的作品,我真正意義上喜歡的並不多,有些電影第一次觀看,甚至談不上喜歡,還有些作品,看過一次後,絕不會再看第二次,但不管我主觀對庫布裡克的感情如何,在看完他的13部電影長片後,發現很難去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庫布裡克確實是個天才導演,而他也在做一個天才導演最應該做的事,那便是充分運用自己的才能,去拍攝能引起人們反思的作品,把值得我們深思的社會問題,把值得我們反思的殘酷行徑,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現。

不管是《發條橙》裡,極端條件下對人權的反思,還是《奇愛博士》裡對戰爭的諷刺,包括《大開眼戒》裡對兩性關係的詮釋,直接也好,含蓄也好,觀看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接收到電影想要傳達的觀念,這種觀念沒有所謂對錯之分,相信庫布裡克也不會要求觀眾認同自己的觀點,作為導演,他可以藉助電影這個媒介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傳遞給觀看電影的人,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剩下留給觀眾自己去感受

縱觀庫布裡克的電影人生,作品雖少,但各種類型都有涉獵。之所有拍攝各種各樣類型的電影,與其說是在不斷挑戰自己,不如說是在根據市場反應做出的探索,庫布裡克始終都很在乎大眾對其作品的評價,他希望拍出大眾能接受並喜愛的電影,所以他一直根據時代的變化在挑選題材,每部作品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但每個題材到了他手上,經過他的加工,最終都呈現出了另一幅模樣,這也許是他的天才性決定的。

他從未想過要與世界對著幹,也沒有追求與社會常規反其道而行,《洛麗塔》遭到教會的抵制導致無法在英國上映後,庫布裡克甚至承認:如果早知道會有這麼大的麻煩,說不定就不會拍這個題材了......這些爭議從來都不是他追求的,只是當一個人的才華無法被掩蓋的時候,作為本體,唯有不斷努力,不停工作,去適應這份才華,於是我們看到一個一周工作七天,極端時甚至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的庫布裡克,在適應自己的才華這條路上,庫布裡克也走的很辛苦。

相關焦點

  • 天才導演庫布裡克作品盤點
    這才突然意識到原來這位電影大師已經去世了二十年之久。特此重新拾起導演作品盤點這個荒廢很久的板塊,還記得最後一次是希區柯克作品盤點,原本打算接著發庫布裡克的,但由於各種原因停更了。今天翻了翻以前準備的素材,重新寫完這篇文章,以此紀念這位天才導演。歷史慣例,先是導演介紹。
  • 庫布裡克 | 大師級導演與他的電影檔案
    庫布裡克是一位多面手,除導演外,他還常常擔任電影的剪接、攝影、音效等工作,也許,庫布裡克對電影的特殊處理技巧,就隱藏在他的相機後面。在當上導演之前,庫布裡克用來表現自己、認識世界的工具就是相機。庫布裡克對攝影的興趣始於13歲。那年父親送給他一部相機,讓他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成為了攝影發燒友。為了拍下好照片,庫布裡克走遍了紐約大街小巷,並借用朋友的暗房加工照片。
  • 他只拍了13部電影長片,卻讓史匹柏成了他的迷弟!
    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才看完,一是因為時間太長,二是因為確實有點悶。看第一遍的時候我無數次鼓勵自己說,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你一定不能睡著,可我最後還是沒忍住。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看了好多次才將這部電影看完,但這並不能否認這部電影在科幻電影史上的地位。這部電影的導演,就是大名鼎鼎的庫布裡克。
  • 電影天才也難十全十美?庫布裡克和昆汀都有的「爛片」黑歷史
    庫布裡克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關於庫布裡克的段子:史匹柏去世後,天堂的門衛攔住他,告訴他這裡不歡迎導演,因為上帝不喜歡導演。此時庫布裡克慢悠悠地從他面前走過。史匹柏追問門衛:那庫布裡克呢?門衛告訴他:庫布裡克就是上帝,只是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導演罷了。就是這樣一位在不少人心目中如上帝一樣的庫布裡克,卻並沒有在導演生涯的開端就「一戰封神」。
  • 庫布裡克電影全集 | 獨家藍光高清版
    庫布裡克的電影探討著人類的恐懼與欲望,罪惡與暴力,同時在電影技術上總是敢為人先。庫布裡克不只是最偉大的導演,他也最偉大的鏟屎官,在外出拍片時他給女兒寫了長達15頁的文件,仔細囑咐她怎樣照看寵物。他對電影的痴愛如同他對家人和動物的熱愛。他苛求完美,一場戲可以拍120遍,一首交響樂可以錄150遍。
  • 庫布裡克的奴隸
    在世71年,留下13部長片,其類型涵蓋科幻、恐怖、戰爭、愛情、史詩、喜劇、犯罪…幾乎每部作品都達到了巔峰,並將這個類型的天花板提升到一個前人所未企及的高度▲《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導演託尼·齊鐵拉作為庫布裡克鐵粉,早就開始著手為偶像遺作《大開眼戒》拍一部紀錄片,名為《SK13》,就是庫布裡克第13部電影的意思。
  •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電影大師庫布裡克回顧展
    1949年起,庫布裡克對電影的興趣日漸濃厚,業餘時間常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觀摩電影。1951年,庫布裡克決定開拍自己的第一部劇情片,並從《Look》雜誌社辭職。他先拍攝了戰爭片《恐懼和欲望》,隨後又拍攝了黑色電影《殺手之吻》,在認識了詹姆斯·哈裡斯之後,庫布裡克與之成立了哈裡斯-庫布裡克電影公司。他們的第一部作品是1956年的黑色犯罪片《殺手》。
  • 天外飛仙:庫布裡克電影全集!
    但庫布裡克對拍攝這樣的商業片似乎不感興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獨特的個性讓製片商和觀眾連連吃驚。電影學者大多將庫布裡克看作是戰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力求表現荒誕的人生和悲劇化的哲理,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如伯格曼、安東尼奧尼、費裡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 學渣庫布裡克在拍了3萬多張照片,終成一代大師級導演
    和大多數雞湯文裡那些「低分高能」的天才們一樣,庫布裡克是個學渣。高中畢業後,他沒讀大學,也找不到工作,好在《LOOK》雜誌敞開了懷抱,他就此開始了為期5年的攝影記者生涯。庫布裡克是一位多面手,除導演外,他還常常擔任電影的剪接、攝影、音效等工作,也許,庫布裡克對電影的特殊處理技巧,就隱藏在他的相機後面。
  • 【培文•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
    斯坦利·庫布裡克是上文所述的導演之一,他從1955年拍攝《殺手之吻》(Killer’s Kiss)至1999年拍攝的《大開眼戒》的所有影片,不僅都是偉大的電影作品,而且在《奇愛博士》(1964)、《2001:太空漫遊》(1965)、《發條橘子》(1971)和《大開眼戒》這樣的作品當中,包含了對文化和政治行為的深刻洞察和預見。庫布裡克本人試圖完全迴避作為一名導演的公眾生活。
  • 庫布裡克之所以成為庫布裡克,絕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庫布裡克曾說起過,在為《閃靈》設計酒店內景時曾刻意規避傳統哥特恐怖片的意向。然而,在影片的高潮段落,他似乎又樂於接受拍攝這樣具有哥特風格的場面。 《諾斯費拉圖》這些在《發條橙》中都能找到相通之處。在《薔薇的葬禮》中,有一場戲說兩個人在辦公室找東西,這時速度被加快了。這一技巧也被運用到《發條橙》中,這一點是得到庫布裡克本人親口證實的。
  • 庫布裡克
    ,門衛說「你回去吧,電影導演是不能上天堂的!」正在這時,庫布裡克騎著自行車從旁邊通過並徑直上了天堂。「那他為什麼可以過去呢?」 「因為他是上帝本人,只不過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庫布裡克」。 笑話只是一個笑話,庫布裡克離開我們十六年了。如果他不離開,前天他就87歲了;如果他不離開,我們起碼還能在看兩三部讓我們讚嘆的電影,教後輩們幾種類型片的新玩法;我們也可以進影院還那張欠下的電影票。
  • 再看庫布裡克:就算只拍了16部,庫神依舊是你庫神
    大導演、大藝術家、大變態!史匹柏和諾蘭奉之若神,崇拜他的導演更是加起來足夠成立一個加強排,更別提無數的影迷粉絲。可是縱觀庫布裡克的一生,他只拍了屈指可數的16部電影。這相比於其他的一些導演,比如伯格曼的70餘部,黑澤明的32部,伍迪艾倫的54部,簡直少得可憐。但是,庫神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庫神,是因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足夠擲地有聲,青史留名,每一部都是對自己以及電影的一次突破。
  • 看電影學構圖和庫布裡克學單點透視構圖
    今天,我們則通過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影片剪輯來看看名導電影裡的單點透視構圖。單點透視說白了就是一種近大遠小的構圖方式。但是如果把握好了這種構圖方式,可是使你的作品更具立體感,讓其視覺效果更加突出。影片剪輯來自韓國導演Kogonada ,他將庫布裡克的經典構圖鏡頭集結到一起,並搭配這電影中的配樂,帶我們重新走進庫布裡克的電影世界。
  • 庫布裡克:腦洞顛覆天堂(附影展tips)
    守衛解釋:其實那是上帝本人,只不過他自己以為是庫布裡克。 從4月17日起連續三天,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海外電影展計劃中重磅推出「庫布裡克電影回顧展」,包括《2001漫遊太空》《奇愛博士》《全金屬外殼》《光榮之路》《巴裡·林登》《閃靈》《洛麗塔》7部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全新數字修復版電影,將在上海展映。
  • 在電影神殿最高處,坐著導演庫布裡克|紀念逝世20周年
    在人生早年,兩項愛好為庫布裡克後來的電影生活做出決定性的貢獻。一項是西洋棋,十二歲的時候父親教他的;一項是攝影,十三歲時父親給他買了第一臺相機。西洋棋手和攝影師成了庫布裡克在成為導演前兩個重要身份。他還系統地學過打鼓,希望成為一名爵士樂手,但終究不了了之。雖然如此,對鼓點、節奏的喜好似乎留在了他後來的電影中。1940年的《展望》雜誌。圖為模特安妮·格溫。
  • 他曾伺候過庫布裡克
    1975年上映的《巴裡·林登》夾在驚世駭俗的《發條橙》和歷久彌新的《閃靈》之間,作為一部背景設置在18世紀歐洲的正統古裝電影,顯然不如庫布裡克的另外兩部作品名氣響亮
  • 《驚魂記》重見天日的13秒、庫布裡克的無黑邊理論
    這部紀錄片也是我最想在電影院GT廳看到的2部原生IMAX電影之一,另外一部的《哈勃望遠鏡》已經在遼科GT廳如願!秒,這13秒分布在了三個不同的段落,加上之後就是更血腥、更色情的感覺。60年代的大銀幕,現在看這13秒根本就不算個事兒,呵呵。
  • 庫布裡克的電影美學——《巴裡•林登》的影像與音樂分析(上)
    通過這一系列的電影創作,庫布裡克探索著人類歷史進程、時間和空間的最深奧秘,以及,人性的幽暗角落。幾年之後,出人意料的,庫布裡克拍攝了一部題材截然不同的古裝片——《巴裡•林登》。改編自18世紀英國作家薩克雷一部不太為人熟知、甚至不算成功的小說,《巴裡•林登》描述的是喬治三世統治時期,一位天真無知的愛爾蘭青年,被追求財富和社會地位的野心所驅使。
  • 斯坦利-庫布裡克:1946年的紐約地鐵站
    美國電影史學家彼得?科維曾這樣說:「庫布裡克敢於蔑視社會常規,拓展題材領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隨時間流逝的平庸之作。」庫布裡克的作品儘管不多,風格樣式卻靈活多變,人物傳記片、戰爭片、科幻片、史詩片、犯罪片、恐怖片、倫理片等,他的作品都是這些類型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