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集《羋月傳》中,張儀的成功路徑被很多人拿出來說道,更被創業者們奉為圭臬。張儀出道的時候兩手空空,窮困潦倒,幸虧羋月出手相救,才揀了一條小命。後來憑著一副「口條」,利用「連橫」術破「合縱」,一己之力改變整個戰國的格局。果真是如此嗎?劇情對歷史改動了多少?
▍張儀為什麼被打?
張儀學成下山,將楚國當成自己弋獲功名的首站。開頭不錯,楚國令尹認定張儀是個人才,經常請他到府中喝酒議事。然而禍從天降,楚國令尹丟失了珍貴的玉璧,張儀洗脫不了嫌疑,那些勢利眼的有罪推斷簡單而粗暴:
「在赴宴的賓客中,就數張儀的家境最貧苦,此人品行不端,不是他幹的,還能是誰幹的?」
不由分說,眾口咬定張儀偷竊了玉璧,捽住這位倒黴蛋,一頓暴揍。
張儀帶著渾身傷痛回到家裡,老婆還雪上加霜嘲弄他:
「喲!今天你不是去令尹府喝酒嗎?怎么喝出滿嘴血泡泡來了?要是不讀那些勞什子書,到處搖唇鼓舌,誰會把你當賊打?」
他無意計較老婆沒心沒肺的挖苦,只是張開嘴巴,用手指頭朝裡面指了指,然後瞪一眼那位頭髮長見識短的婆娘,提出一個再淺顯不過的問題:
「睜大你的眼睛,可要看清楚啦,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那根三寸長的爛舌頭倒是完好無損!」原本板著臉的黃臉婆居然也被逗樂了。
「那就萬事大吉,我的本錢毫無損失!」張儀具有充足的底氣,眼下就算是流年不利,也無礙明日紅運當頭。
一個人,不怕別人打掉你的牙齒,就怕別人打掉你的信念。信念若在,一切俱在。這話不難理解。畢竟,掉了牙齒,還可以再鑲;掉了鏈子,還可以重裝;若掉了信念,就如同掉了魂魄,別說自己站不穩,立不住,就是別人伸出手來攙上一把,也扶不起啊!
▍張儀怎麼從楚懷王手中套出第一桶金?
他在楚國挨了毒打,丟了相府的差事,開不出工資給門客,門客吃不慣蘿蔔白菜稀飯紅薯條,主動請辭。張儀說:「先生等著,我明天就去晉見楚王,自有分曉,可不能讓先生再忍受清苦!」
翌日,楚懷王在宮中接見了張儀,臉色不太好看。張儀自有辦法將楚懷王引入圈套,他故意用輕鬆的語氣說:
「大王不肯信任在下,在下想去魏王那兒碰碰運氣。」
「好啊!」楚懷王如釋重負,送瘟神也就那副模樣。
「大王想不想得到魏國的特產?」張儀開始放出誘餌。
「黃金、珠玉、犀牛角和象牙,楚國應有盡有。寡人對魏國的特產沒多大興趣。」
「難道大王不喜歡美女嬌娃?」張儀拿捏得極準,楚懷王一定會縱身撲向這個芬芳撲鼻的誘餌。
「張先生的意思是?」楚懷王聽見「美女」二字,一雙色眼果然放光,說他饞涎欲滴,也不算誇張。
「魏國的美女膚色細嫩潔白,秀髮烏黑閃亮,站在人來人往的地方,乍一眼望去,疑為天上的仙姝。」張儀巧舌如簧,講得天花亂墜。「先生也見到了,楚國是個偏僻簡陋的國家,寡人從未見過先生所說的仙姝。寡人身為男子漢,哪能不好色呢?呵呵。」
楚懷王是條傻乎乎的大頭魚,果然張嘴吞鉤。輕輕鬆鬆,張儀從楚懷王那兒得到一筆豐厚的賞金,他料想還有兩筆金子即將轉入自家帳戶。過了兩天,張儀果然就收到了楚懷王的正宮娘娘南後和他的寵妃鄭袖的厚禮,南後是一萬兩黃金,鄭袖是五千兩黃金。南後還讓人偷偷地捎話給張儀:
「我聽說張先生即將啟程前往魏國,正好手頭攢著這些金子,就送給先生,充作路上的盤纏吧。」南後和鄭袖的意思不言而喻,張先生到了魏國後可別給楚王拉皮條,這筆重金算是我們預支的感激費。破財消災嘛。憑著幾句忽悠,一張畫餅,張儀就賺到三筆重金,有了錢,他的門客不僅能吃上山珍海味,而且鮮衣怒馬,泡幾個年輕美眉不在話下。
▍張儀是在楚國認識秦王后隨同去的秦國?
蘇秦以利害得失說服趙肅侯之後,日子一天更比一天滋潤。張儀聽說了這個好消息,趕緊收拾行囊,離開楚國,去投靠得意揚揚的師兄。
蘇秦正犯愁,他還沒找到一位合適的人選去秦國幫他遮風擋雨,張儀來了,最佳人選非他莫屬。但蘇秦了解師弟,你指派他去天懸地遠的秦國幹世間最髒最累最危險的活計,他絕對不會心甘情願,那麼就得狠狠地激怒他,逼迫他乖乖就範。
張儀跋山涉水,風塵僕僕,前來投靠師兄,原以為憑著多年同門之誼,蘇秦會收留他,款待他,哪裡料想到師兄竟不念舊情,賞給他一頓閉門羹。
過了好些天,蘇秦才用最低規格接見張儀,讓他坐在堂下,給他端上來的全都是下人吃的飯菜,還當眾奚落張儀在楚國只沾到銅臭,沒嘗到權力滋味,勸他乾脆拿著剩餘的本錢去經商,終歸強過孤魂野鬼般的東遊西蕩。
「瞧瞧你的寒磣樣,憑藉當年從恩師那兒瞟學到的那點本事混陽壽,至今還是一介布衣,你這不是存心丟恩師他老人家的臉面嗎?當然啦,我可以出面,去趙王那兒為你討份美差,使你後半生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是朽木不可雕,我犯不著為你操這份閒心!」
蘇秦的話異常刻薄,張儀無地自容,直氣得七竅冒黑煙。他反覆思忖,六國遲早會被師兄揉成一團發麵,在他的勢力範圍內,自己休想有個出頭之日,現如今只剩下秦國可去碰碰運氣,討討生活了。張儀別無選擇,他硬著頭皮,踏上坎坷前途。
張儀順利地抵達了秦國,遊說秦惠文王,果然博得激賞,被任命為客卿。蘇秦的門客完成了護送張儀入秦的使命,該回去交差了,就去向張儀辭行,張儀感激他一路上的熱心照顧,挽留道:
「仰仗先生的資助,我才一路順利來到秦國,贏得今日的地位,正準備報答先生,先生幹嗎急著回國呢?」
「說實話,在下並不了解張先生的價值,真正看重張先生的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國會攻打趙國,破壞合縱的盟約,蘇先生認為,以張先生的高才,一定能夠獲得秦王的重用,所以才特意激怒張先生,使張先生負氣西行,然後派在下沿途照料,這全是蘇先生的主意。如今張先生如願以償,請讓在下回去向蘇先生報告喜訊。」
直到此時,蘇秦的門人才攤開底牌,道明事情的原委。張儀聞言,大受觸動,不由得驚嘆道:
「哎呀,這原本是我從師傅那兒學過的套路,我卻沒有察覺到蛛絲馬跡,擺明了,師兄比我更為精明!我剛剛得到秦王的起用,根基未穩,哪能算計遠隔千裡外的趙國?請先生替我感謝師兄,並告訴他,只要師兄在趙國主政,張儀就絕對不敢多嘴多舌。何況師兄的功夫天下獨步,我哪有能耐為難他!」
▍張儀的攻韓策略未被採用
在秦國,張儀的境遇順中有逆,有些不確定因素,具體表現在他與秦國大將司馬錯的爭議上,他主張攻韓伐周,司馬錯主張伐蜀。
張儀勸秦惠文王與楚國、魏國假意周旋,麻痺它們,然後出兵攻佔東周的首都洛陽,奪取九鼎寶器,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此行動,更容易建立王業。他認為蜀地偏僻,而且少數民族聚居雜處,得到它既不能成名,又不能獲利。
司馬錯則認為,想要富國,先應拓展疆域;想要強兵,先應厚待百姓;想要稱王,先應多施恩德,做好了這三點,王業才會水到渠成。現在秦國地小民貧,所以開疆拓土和厚待百姓才是當務之急。伐蜀就能達到這樣的目的。一旦秦軍徵服蜀地,則名實兩全。至於攻韓伐周,惡名穩得,實利則可能沾不上邊,一旦六國合力對付秦國,秦國就會惹火燒身。
秦惠文王最終認可了司馬錯的伐蜀主張,並且任命司馬錯為伐蜀主將。秦國果然大獲全勝,大獲全利。
▍張儀六百裡戲楚懷王
此後,張儀做了兩年多秦國丞相,就被秦國派去魏國臥底,出任魏國丞相。這就如同荒誕劇的情節,但確實是戰國時代特殊的政治現象。
張儀出任魏國丞相後,肯定要從事他蓄謀已久的連橫大業,可是魏襄王堅守合縱盟約。在魏國乾耗了四年,張儀一事無成。張儀見魏哀王(魏襄王之子)仍像他父親那樣不聽話,就暗中慫恿秦國攻打魏國,以增強他的說服力。
魏哀王聽信張儀的勸說,率先背棄六國軍事同盟,投入秦國的懷抱。但為了從根本上瓦解六國軍事聯盟,張儀還得辛苦一趟,去兼任楚國的丞相。楚懷王是個大傻蛋,曾被張儀愚弄過一回。楚懷王探問張儀:「楚國偏僻落後,先生有何高見賜教寡人?」
「大王真要是肯聽在下的建議,就與齊國絕交,在下將請求秦王獻上商、於(曾是商鞅的封邑)六百裡土地,讓長身玉立的秦國美女充任大王的姬妾,秦國、楚國有了姻親關係,就可以結成長期的兄弟之邦。依我看,再沒有比這更周全的計策了。」
楚懷王聽說能夠白得六百裡土地,還能抱得美人歸,頓時樂昏了頭。楚國大臣都慶賀楚王雙喜臨門。
張儀完成使命,返回秦國,楚懷王派遣一位將軍去辦理商、於六百裡土地的交割手續。張儀回到鹹陽後,假裝不小心墜車受傷,花了三個月時間養病,沒去辦公。大傻蛋楚懷王心想:「莫非張儀懷疑楚國與齊國仍藕斷絲連?」他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去宋國(小諸侯國),借了宋國的兵符,朝著北方大罵齊王。君子絕交,尚且不出惡聲,何況大國絕交,楚國耍這種齷齪把戲,齊王大怒,就主動放低身架,與秦國恢復邦交。這真是一副神效的良藥,張儀的「傷病」立刻就好。他對楚國的使者說:
「我在邊境有一塊六裡大小的封地願意獻給楚王。」楚國使者大吃一驚,以為自己的耳朵得了急性中耳炎。他強調:「末將受命來接受商、於六百裡土地,沒聽說只有六裡。」使者回國復命,把情況一說,楚懷王的腦袋「轟」的一聲幾乎炸開,立刻發兵攻打秦國。
後來,秦國想得到楚國的黔中,試圖用武關與楚國交易。這樁買賣是樁正經買賣,不可能摻水,負氣的楚懷王卻咬牙切齒地說:「寡人不願換地,只要張儀的腦袋,寧願把黔中送給秦國!」世上竟有這樣的好事,一顆腦袋能換數百裡領土?秦惠文王想拿張儀去換地,但這話說不出口。
張儀冰雪聰明,他對秦惠文王的心思洞若觀火,於是主動提出到楚國去冒險交涉。張儀並沒有烈士情結,什麼視死如歸、為國捐軀,他才不幹。他擁有充分的把握,在賭檯上再次戰勝弱智的楚懷王。
▍魏美人之死是因張儀計謀?
一到楚國,張儀就被楚懷王下令逮捕,砍頭似乎只是早晚的事情。張儀的好朋友、楚國大夫靳尚去拜見楚懷王夫人鄭袖,第一句話就是危言聳聽:「娘娘知不知道,大王要將娘娘打入冷宮?」
鄭袖大吃一驚。「秦王非常賞識張儀,本不想他到楚國來冒險。他見楚王要殺自己的丞相,肯定會用上庸的六個縣來賄賂楚國,將美人嫁給大王,以歌喉婉轉的宮女作陪嫁。大王看重土地,又尊敬秦國,秦國的美女必定受寵,娘娘就只能遠遠地靠邊站了。娘娘不如勸說大王釋放張儀,這樣就可以防患於未然。」
早先,魏王也給楚王送過美人,楚王果然見異思遷,風流病發。鄭袖老於世故,深知女人潑醋只會把男人趕到冤家對頭的懷裡去。於是,她對新人比楚王對新人還要好,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她都挑選最好的送給那位魏國嬌娃。楚懷王自然開心,還大發感慨:「婦道人家討好丈夫靠的是美色,女人家吃醋實屬常情。眼下鄭袖明知寡人喜歡新人,卻比寡人還要厚待她,這跟孝子孝敬父母、忠臣忠於君王有何不同?真是難能可貴啊!」
鄭袖見火候已到十分,就用關懷備至的口氣對那位幼稚天真的新人說:「大王雖然非常欣賞你的美貌,可對你的鼻子還不是十分滿意。你下次見大王,一定要用手遮掩自己這個小小的缺點。」
新人不知這是用心險惡的圈套,果然遵照鄭袖的指示辦,下次見到楚王,她就用手捂住鼻子。楚王感到好生奇怪,就問鄭袖:「新人見了寡人幹嗎要捂住鼻子?」鄭袖回答道,這一定有個緣故,但她又故意顯出欲說還休的樣子。楚懷王要她說真話,別顧忌,鄭袖這才揭開謎底:「她似乎不喜歡聞大王身上的狐臭味。」
楚懷王一聽這話,就像被激怒的傻瓜一樣暴跳狂吼。當即派人去把那位魏國美人可憐而又無辜的鼻子血淋淋地割了下來。
這一次,鄭袖聽靳尚說秦國美人又要輸入楚宮,與她爭寵,自然氣不打一處來。但她不想再耍心計,只打算使出慣招,在楚王耳邊放炮仗:
「不錯,張儀確實騙了大王,大王確實應該生氣,可是人臣各為其主,也沒什麼好怪罪的。現在兩國為土地起了糾紛,秦王派丞相來交涉,也算頂高看大王了。大王不僅不善待張儀,還要殺掉他,秦王必定大發雷霆,派遣軍隊來攻打楚國,以楚國薄薄的家底子能夠招架多久?賤妾請求大王同意,容許賤妾帶領兒女遷往江南,避免這場即將臨頭的大禍。」
楚懷王耳根軟,膽魄不大,楚國瘡痍滿目,民怨沸騰,秦國則是一架高能高效的軍事機器,開罪不起啊!楚懷王越想越不對勁,越想越害怕,就赦免了張儀,依舊按照最高規格接待他。
▍陰謀家非主流的謝幕復仇
時過兩千多年,有人不自量力,試圖用五番棋的決勝方式來評判這張儀和蘇秦的高下優劣:
論脫口秀水平:一個舌燦蓮花,一個巧舌如簧。但蘇秦更能打動國君,也更能感染群眾。張儀則多半是恃強凌弱,有半誆哄半恐嚇的味道。光憑一張嘴,蘇秦就把六顆相印懸掛於腰間,張儀的口袋裡則總共收藏了三顆。第一局,蘇秦中盤勝出。
論詭詐套路:蘇秦對六國君王說了更多的實話,六國合縱結盟尚可圖存,散縱解盟則必死無救,事實證明,這是真理。臨終時,他玩了一把絕活,道具用的還是自己的屍體,為了捕獲刺殺自己的元兇,這活兒玩得比三國時的「死諸葛走生仲達」還要隱晦,還要巧妙。蘇秦是一位折衝樽俎的外交家。張儀的連橫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如果說他最終欺騙秦武王是為了保全性命,屬於迫不得已,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訛詐楚懷王,就絕對是個無賴。他更像是一位成色十足的政治流氓。戰國時代恰恰就是政治流氓呼風喚雨的時代,第二局,張儀中盤勝出。
論身前效應:蘇秦一手捏合的六國軍事同盟使秦國軍隊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向東擴張,張儀的連橫則只在魏國和楚國這兩塊不大不小的「試驗田」裡收穫成果。第三局,蘇秦以七目勝出。
論身後效應:蘇秦一死,六國同盟分崩離析,失去了首尾相顧的鏈式攻防體系,變成了兩國或三國之間短暫的苟合。秦國則遵照張儀所確定的連橫的思路遠交近攻,摸一個打一個,最終將六國各個擊破。第四局,張儀以七目勝出。
論道義:蘇秦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上,反抗強暴,反抗單邊霸權主義,維護「生態平衡」。張儀則站在強梁的立場上,恃強凌弱,主張單邊霸權主義,抹殺多極和平共處。第五局,蘇秦以一又四分之一子勝出。
倘若抽去其中「道義」一項,則蘇秦難為兄,張儀難為弟,堪堪打成平手,彼此難分上下。若以成敗論英雄,肯定有不少讀者贊成張儀勝出。這個世界之所以還能給人一點生趣,給人一點活下去的信心,就因為道義還有存在價值,還有制衡作用,還能給人些許安全感。功利主義者和強權主義者也很難擦掉這行鉛筆字。
摘自《戰國九局》,有刪節。
王開林 | 四川文藝出版社
看戰國梟雄在亂世中
如何邀局、設局、攪局、拆局、出局、成局。
出來混,舊債新帳遲早要還。
「閱讀原文」來到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