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量詞錯了,應是「兩隻」,我一時語塞

2020-12-23 納蘭唐兒

作者:納蘭唐兒

一日,我在上新課——杜甫的《春望》,於是提問都學過杜甫的哪些詩?

學生在臺下呱呱回答,說小學學過了《絕句》,有人還情不自禁地吟詩起來:「兩個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我正沉浸在這美好的詩意中。突然,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響起來:「老師,這是病句,怎麼能說『兩個鳥』,不是叫『兩隻鳥』嗎?」

對啊,沒想到大詩人杜甫居然寫錯了。很多同學紛紛響應著。我一時語塞,但畢竟為師多年,臨場應變能力還是很強的。我肯定了這個學生善於思考,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今日的課後練習是回去查詢資料,明日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上了初中,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再者,我也經常鼓勵學生要大膽懷疑,小心求證,這是致學的態度。

學生也曾提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天寒地凍,路邊都有凍死的人,那麼肉也是凍結成冰,怎麼會發臭呢?其實,這裡讀「臭」(xiù),聞到之意,聞到了酒肉的香味。

學生產生疑問的句子還有「落霞與孤鶩齊飛」,學生問,晚霞怎麼能與孤鶩一起齊飛呢?「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天黑如潑墨,哪能看見大雁飛翔呢?「大漠孤煙直」,大漠的風沙滿天飛揚,煙怎麼能直呢?

其實,古代是一個字表示一個詞,現代是二個字表示一個詞。如「食不語」即「吃飯不說話」。「不悅」即「不高興」。即用最簡潔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涵,尤其是古詩詞。有時,「兩個」並不是表達數量詞語,而是「兩」和「個」是分開來的,不是連在一起的。

有時,幾個詞連在一起,從語句來說並不通順,但它能構成一個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王國維說:詩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除了上述情況外,漢字在演變發展的過程中,有些音和意義完全改變了,用現代的音和詞義去解釋,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課後,我查詢了很多資料,發現「只」這個字在唐代幾乎不作量詞,意思常作「僅僅」「只是」而已。

如杜甫的「此曲只應天上有」、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商隱的「只是當時已惘然」、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等等。這段提到的詩人全是名人,不會犯錯誤,古人寫詩詞都會推敲很久的。

例如:賈島的「僧推月下門」反覆地琢磨、推敲,最後改為「僧敲月下門」。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原來不是用「綠」字,是經過反覆推敲,最後才確定下來的。那麼杜甫作為「詩聖」,相信每一個字也是非常認真的。

那麼,為何用「個」而不用「只」,或許古時語法還沒有完善,是這麼用,或許古時量詞一律用「個」。如宋代辛棄疾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星星的量詞,按現代語法得用「顆」。

學生能發現問題,說明他善於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有質疑的勇氣。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而不是草率地打擊他,或是輕易地否定他,說他怎麼能懷疑大詩人杜甫呢?課堂是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地方。

朋友們,你們喜歡用「個」還是「只」?覺得用哪個的意境唯美?歡迎踴躍留言探討,或是你自己寫的詩詞。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衷心感謝!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古典詩詞等筆名。多家校園雜誌寫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痴迷易經、文學,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創,歡迎收藏、留言、轉發連結(只限於本平臺)。若轉發別的平臺,請徵求我同意,否則以侵權起訴,我已與維權騎士籤約。請關注我,會常常更新古詩詞,與你們穿越回到唐風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韻詩腳與宋闋音律,然後狂醉三千場。

#杜甫詩話#

相關焦點

  • 杜甫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什麼不能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
    前幾天看到這個有趣的問題:杜甫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兩岸是無窮數,這麼改怎麼樣?前言首先,我們先忘記這首詩是杜甫的作品,只論詩不論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一、黃鸝自古少題主也說了,兩岸是無窮數,可見兩岸多,兩個少。我們先看看」少「的故事。
  • 輔導娃寫作業,再被問「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這樣回答就行了
    當孩子拿起書,轉著小腦袋,朗讀起《絕句四首.其三》時:兩個黃鸝鳴翠柳,話音剛落,就卡頓住了,沒有接著讀下文。孩子拿著書,跑著找媽媽,小眼睛睜得大大的,摸著小腦袋,指著課本,擲地有聲地說:"媽媽,這句古詩是個病句!"
  • 男女對唱猶如「兩隻黃鸝鳴翠柳」
    這個樂團最大的特點是男女對唱猶如「兩隻黃鸝鳴翠柳」,一唱一和令人陶醉。曲目試聽:閩南語歌曲《金包銀》,該歌曲描述了每個人的命運各有不同,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名門貴族,有的人一出生就是窮苦人家。原唱蔡秋鳳,吉馬大對唱將這首歌重新編曲演唱,感受一下!
  • 驚蟄物侯:兩隻黃鸝鳴翠柳,竹外桃花三兩枝
    不應送客東城去,過去春光總不知。「元朝趙孟《東城》初衣解詩:「驚蟄」是一個響亮的節日,不信你看一看二十四節氣,有哪一個節氣的名字,如同舞臺的亮相,潑辣辣有著雷霆生氣?只有「驚蟄」。這個名字在二十四節氣裡如此打眼,那不是沒有來歷的。
  • 抖音兩個黃鸝鳴翠柳我還沒有女朋友是什麼歌 名字與完整歌詞分享
    抖音中出現了一首比較魔性的歌,那就是一首改編之後的歌,其中的歌詞是這樣的:兩個黃鸝鳴翠柳,我還沒有女朋友。。。這首歌是什麼歌呢?下面我愛秘籍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單身狗之歌》視頻觀看<<<<點這裡  抖音兩個黃鸝鳴翠柳我還沒有女朋友是什麼歌:《單身狗之歌》  《單身狗之歌》歌詞  兩個黃鸝鳴翠柳  你還沒有女朋友  雌雄雙兔傍地走
  • 又因納蘭唐兒的一篇文章,引起我要講兩個文學小故事
    昨天,在個人主頁消息欄的互動裡,收到平臺又發給我的一條以納蘭唐兒的文章進行"互動「的"今日話題"的通知。為表示支持和響應,我就選擇了納蘭唐兒《學生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量詞用錯了,應是"兩隻",我一時語塞》這篇文章為題發表點個人的看法。
  • 兩隻黃鸝鳴翠柳 ——老人家 灰黃鸝耳機測評 外觀篇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我們大家都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詩,詩句裡的黃鸝鳥,羽色豔麗,鳴聲悅耳,若把它擬人化,我想它一定會是一位歌手
  • 「兩個黃鸝鳴翠柳」竟是個病句?8歲小孩的質疑讓老師都無法反駁
    最近我在和朋友交流的過程中他就告訴我遇到了一個類似的問題。我這個朋友在某省會城市的小學裡任教,他帶的班級裡有個年僅8歲的小朋友思維非常活躍,這個小孩經常提出一些別出心裁的問題,這次的問題就把我這個朋友給難住了。小孩提出的質疑是關於杜甫的《絕句》這首詩的,沒想到一個8歲小孩竟然會質疑「詩聖」杜甫的千古名作。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詩旅行 No.10
    詩人看著看著發覺高處的柳枝上剛好停著兩隻黃鸝,正在你一句,我一句的交談:小黃鸝問大黃鸝:「你喜歡春天嗎?」 大黃鸝回答說:「喜歡喜歡啊,春天真是美極了~你看柳樹姐姐的辮子都長了呢~桃花妹妹的臉都紅了」 這時飛來了另外一隻黃鸝說:「我也喜歡春天,好棒哦!風都變暖和了。」
  • 兩個黃鸝鳴翠柳,到底還要堵多久?你們準備好在高速堵車了嗎?
    2、兩個黃鸝鳴翠柳,到底還要堵多久?3、萬水千山總是情,讓我先走行不行4、天生我材必有用,三個小時都沒動。5、兩岸猿聲啼不住,一覺醒來在原處。12、生活就是走走停停,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被堵在路中間。13、別人下一站是幸福,我的下一站是堵車。14、一號出發三號歸,路上的車堵成堆。15、本是青燈不歸客,堵得不是我一個。
  • 兩個黃鸝鳴翠柳,其實你是一條狗
    這個孩子,大三時去電臺實習,接聽觀眾熱線,常懷蠢萌之心,久有凌雲之志,熱情洋溢的向聽眾推銷不靠譜項目:各位親愛的觀眾,這裡有位楊大哥,他有一輛套牌車想要轉手,套牌耶,闖了紅燈出了事故,可以栽到別人頭上。有哪位觀眾需要套牌車,請與楊大哥聯繫,電話是……替楊大哥找到了買主,年輕孩子才知道,套牌車是非法的。
  • 燕子、黃鸝、杜鵑:古詩詞中的那些鳥兒,究竟有什麼寓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古詩詞中經常能讀到與鳥兒有關的詩句今天,說一說詩詞裡的那些鳥兒,它們有什麼寓意,寄託了什麼情感呢?黃鸝【含義】黃鸝又名黃鶯、倉庚,羽色鮮黃可愛,鳴聲清亮婉轉,常常出現在歌詠春天的詩裡!
  • 鴻雁、杜鵑、黃鸝:古詩詞中的那些鳥兒,究竟有什麼寓意?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今天,隱娘要來說一說詩詞裡的那些鳥兒,它們有什麼寓意,寄託了什麼情感呢?黃鸝【含義】黃鸝又名黃鶯、倉庚,羽色鮮黃可愛,鳴聲清亮婉轉,常常出現在歌詠春天的詩裡!
  • 發現詩詞之美:在詩詞中出現最頻繁的黃鶯和黃鸝有什麼區別?
    而詩中出現的黃鶯和黃鸝一般是出現春天的詩詞中,是代表春天來了。比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就是來代表春天來了。可以說只要是中國比較繁華的地方都會有它的身影。陝西在唐宋時期比現在更要繁華,甘肅南部實際即使如今也是雨水充沛和植被茂密之區域。
  • 飛花令「柳」,春天裡的柳是什麼樣子的?古詩告訴你答案
    柳諧音「留」,在中國古代,有「留下、挽留」的意思,古代詩人送別友人時也常常折柳送別。春天柳樹多生新芽,是謂新生。那麼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關於「柳」的飛花令,歡迎大家來接令哦~1.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黑白總相宜】談談Oriolus白黃鸝和黑黃鸝
    當一個月前白黃鸝來到身邊的時候,我把它和用了三年的黑黃鸝擺在一起,從外觀上說,黑黃鸝的顏值顯得有點不夠看了,白黃鸝更加清爽乾淨,雖說名字叫白黃鸝,但是它採用的面板是紫色的,腔體是透明的,這種配色在今年早些時候的水黃鸝身上已有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