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唐兒
一日,我在上新課——杜甫的《春望》,於是提問都學過杜甫的哪些詩?
學生在臺下呱呱回答,說小學學過了《絕句》,有人還情不自禁地吟詩起來:「兩個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我正沉浸在這美好的詩意中。突然,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響起來:「老師,這是病句,怎麼能說『兩個鳥』,不是叫『兩隻鳥』嗎?」
對啊,沒想到大詩人杜甫居然寫錯了。很多同學紛紛響應著。我一時語塞,但畢竟為師多年,臨場應變能力還是很強的。我肯定了這個學生善於思考,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今日的課後練習是回去查詢資料,明日共同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上了初中,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再者,我也經常鼓勵學生要大膽懷疑,小心求證,這是致學的態度。
學生也曾提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天寒地凍,路邊都有凍死的人,那麼肉也是凍結成冰,怎麼會發臭呢?其實,這裡讀「臭」(xiù),聞到之意,聞到了酒肉的香味。
學生產生疑問的句子還有「落霞與孤鶩齊飛」,學生問,晚霞怎麼能與孤鶩一起齊飛呢?「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天黑如潑墨,哪能看見大雁飛翔呢?「大漠孤煙直」,大漠的風沙滿天飛揚,煙怎麼能直呢?
其實,古代是一個字表示一個詞,現代是二個字表示一個詞。如「食不語」即「吃飯不說話」。「不悅」即「不高興」。即用最簡潔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涵,尤其是古詩詞。有時,「兩個」並不是表達數量詞語,而是「兩」和「個」是分開來的,不是連在一起的。
有時,幾個詞連在一起,從語句來說並不通順,但它能構成一個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王國維說:詩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除了上述情況外,漢字在演變發展的過程中,有些音和意義完全改變了,用現代的音和詞義去解釋,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課後,我查詢了很多資料,發現「只」這個字在唐代幾乎不作量詞,意思常作「僅僅」「只是」而已。
如杜甫的「此曲只應天上有」、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商隱的「只是當時已惘然」、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等等。這段提到的詩人全是名人,不會犯錯誤,古人寫詩詞都會推敲很久的。
例如:賈島的「僧推月下門」反覆地琢磨、推敲,最後改為「僧敲月下門」。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原來不是用「綠」字,是經過反覆推敲,最後才確定下來的。那麼杜甫作為「詩聖」,相信每一個字也是非常認真的。
那麼,為何用「個」而不用「只」,或許古時語法還沒有完善,是這麼用,或許古時量詞一律用「個」。如宋代辛棄疾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星星的量詞,按現代語法得用「顆」。
學生能發現問題,說明他善於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有質疑的勇氣。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而不是草率地打擊他,或是輕易地否定他,說他怎麼能懷疑大詩人杜甫呢?課堂是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地方。
朋友們,你們喜歡用「個」還是「只」?覺得用哪個的意境唯美?歡迎踴躍留言探討,或是你自己寫的詩詞。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衷心感謝!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古典詩詞等筆名。多家校園雜誌寫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痴迷易經、文學,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創,歡迎收藏、留言、轉發連結(只限於本平臺)。若轉發別的平臺,請徵求我同意,否則以侵權起訴,我已與維權騎士籤約。請關注我,會常常更新古詩詞,與你們穿越回到唐風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韻詩腳與宋闋音律,然後狂醉三千場。
#杜甫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