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確信自己現在很好,不只是因為醫生們告訴我複查的各項結果很好,關鍵是我自己的感覺,我能切實地感受到自己胸前強有力的心跳,那是與之前10年裡完全不同的感覺。」他叫小林,21歲,杭州人,半個月前,他還無法像健康人那樣自由活動,就連說句話都要喘,「心臟病的感覺,大概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會有深切的感受。」
小林患有嚴重的心肌病,12年來,基本告別了戶外運動。用醫生的話說,二十出頭的年紀,卻有一顆耄耋老人的心臟,就快要跳不動了。半個月前,小林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胸外科接受心臟移植手術。昨天,小林掩飾不住興奮,說等身體恢復後,想去痛痛快快地打場籃球。
心臟大得像顆「牛心」
總感覺胸口壓著塊石頭
小林說,9歲那年,一次感冒後,他覺得胸悶、透不過氣、腿也腫了起來。媽媽帶他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一種發病率約為2萬分之一、病因尚未明確的心臟病,主要表現為心臟肌肉發生了衰竭性的改變,本來收縮有力的肌肉變得軟趴趴,使得心臟無力跳動。
父母帶他到上海做了第一次開胸手術,修復已經變形的二尖瓣。但手術後,胸悶、氣急的症狀沒有改善。於是,又在上海做了第二次手術。這次,醫生在他的心臟上換了一扇門、修了一扇門(即置換了二尖瓣、並進行三尖瓣成形手術)。術後,曾一度感覺好些了,但幾年後,那種不舒服再次襲來,而且越來越厲害,總感覺胸口壓著塊石頭。無法運動,不能爬高的樓梯,甚至坐著都不舒服。
面對日益下降的心臟功能,小林一家四處求醫,得到的結論都一樣,只能心臟移植。
今年4月份,小林找到了浙大一院。
「正常人的心臟約一個拳頭大小,左心室的直徑3.5-5釐米,而他左心室的直徑有8.5釐米,醫學上稱之為『牛心』;他的『射血指數』(評估心臟功能的指標)也很低,只有7.6%,正常人在60%以上,且一般低於30%的人就會感覺到虛弱了。」浙大一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馬量教授說。
心臟移植必須在4小時內完成
5位主任聯手,3小時完成換心術
半個月前,小林終於等來了心臟供體,也很幸運地配型成功。心臟移植手術由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鳴教授主刀。倪教授曾獲中國心胸外科臨床領域最高獎「金刀獎」及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中國醫師獎」。
倪教授說:「小林是我目前做過的最年輕的心臟移植患者,由於他已經歷兩次心臟開胸手術,大量的疤痕增生及組織粘連使病變心臟大血管的暴露異常困難,大大增加了本次手術的難度。他的心臟存在嚴重疤痕化及臟器粘連,導致『心肺不分』、『血肉不分』,一不小心就容易導致心臟、大血管、肺及腹腔等臟器的連帶破損,這幾乎是鋼絲上行走,危險異常。」
相比肝移植、腎移植,心臟移植的要求更高。臨床要求,心臟一旦離開供體不能超過4小時(包括路上配送的時間),否則心肌細胞會大量死亡,影響移植後的心功能。也就是說,一顆心臟從供體體內取出,到移植到受體體內,要在4小時內完成,這中間還包括取出受體的「病心」。而肝臟理論上10個小時內都可以使用,腎臟則更長,可達24小時。
「當一個器官達到了需要移植的地步,則就意味著生命進入了倒計時,這就不允許我們失敗。」馬量教授說,為了保證此次手術成功,他們特地到鄭樹森院長的肝移植團隊那裡取經。
「以小配大」是小林的手術另一大難題。倪教授說,隨著病情的進展,小林全心擴張,比普通人大兩三倍,而移植進去的新心臟大小正常,這就出現了「以小配大」的問題,增加了血管及器官的吻合難度。
最後浙大一院派出了倪教授、馬教授、心血管中心副主任李任遠、麻醉科祝勝美主任、徐建紅副主任5位主任,並在其他團隊的配合下,用了3小時左右,完成了小林的心臟移植手術。術後第三天,小林從ICU轉回專科病房。
浙大一院心胸外科是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年心臟手術量連續3年超過1000例。1998年完成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至今,浙大一院已完成心臟移植手術7例,其中,有心肺聯合移植、心腎聯合移植。目前,這些心臟還在有力地跳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