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生物「老而不衰」的秘密

2021-01-20 金融界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趙竹青)千百年來,人們不斷探尋長生不老、永葆青春的奧秘。近日,我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生物體「老而不衰」的秘密。這項工作於27日凌晨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這一最新研究綜合運用線蟲和小鼠這兩種模式動物以及人類大腦基因表達資料庫,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闡明了認知衰老的調控機制,為實現健康衰老提供了新的線索。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合作完成。

「長生」不等於「不老」

儘管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追求長生不老,但是現代意義上的有關衰老的科學研究起始時間並不太長。其關鍵起始點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科學家發現限制飲食可以延長小鼠和大鼠的壽命,說明衰老是一個可塑的過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基因時代,基因和衰老現象之間建立起了因果關係。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上百個長壽基因,人們對於壽命的調控機制有了一定的認識。

最近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延長壽命」和「延緩衰老」可由不同機制調控。相比在風燭殘年中維持體弱多病的生命,人們更希望老年時期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實現老而不衰。因此,尋找有效途徑來延緩衰老過程中的行為能力和認知功能退化,已成為抗衰老研究領域的重點和難點。

論文主要完成人蔡時青研究員告訴記者,從第一次發現壽命是由基因決定的,到如今已過去20多年,研究人員已經找到許多能夠影響壽命的基因和遺傳通路,但是最近幾年人們開始發現壽命的延長並不意味著衰老時行為能力、健康狀況的改善,對於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機制到底是什麼,人們研究的還很少。

「因此,在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機制到底是什麼,如何改善衰老後的行為能力和健康狀態並最終減少老年性疾病的發病,都是我們想要研究的問題。」蔡時青說。

首次發現兩個關鍵基因

蔡時青實驗室早期的工作已經發現,線蟲中催化多巴胺合成的一個酶―多巴脫羧酶在衰老過程中表達量下降,導致多巴胺水平降低及相關的一些行為功能的退化。

以此為線索,研究人員用螢光蛋白標記多巴脫羧酶,來篩選相關基因,最後找到59個候選基因。其中有10個已經被報導與退行性疾病或者細胞老化有關,而其餘49個則是首次發現可影響衰老過程。

然後,通過構建這些候選基因的相互作用網絡,他們發現有兩個基因baz-2和set-6位於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且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

隨後,研究人員用模式生物線蟲做了實驗。對線蟲的行為研究發現,缺失baz-2和set-6基因的突變線蟲的進食能力等各項行為能力,隨衰老退化的速度相比野生型線蟲要慢得多,同時它們還延長了壽命。

這些基因是如何工作的?

那麼這兩個抗衰老靶基因是怎麼調節衰老的呢?研究人員採用多種高通量測序方法綜合分析,發現BAZ-2和SET-6通過調控線粒體功能相關基因的表觀遺傳修飾來調節它們的表達。

進一步,研究人員發現BAZ-2的人類同源蛋白BAZ2B表達量隨衰老增加。

為驗證降低BAZ2B功能是否也能抗衰老,研究人員構建了Baz2b基因敲除的小鼠。他們發現,野生小鼠會出現「中年發福」的現象,而Baz2b敲除的小鼠則能夠在衰老過程中保持更加「苗條」的身材。更重要的是,行為檢測的結果表明年老的Baz2b敲除小鼠比野生型小鼠保持了更好的認知能力。這說明BAZ2B在哺乳動物中也同樣調控衰老進程,是新的抗衰老的靶標基因。

通過同樣的方法,他們也驗證了另一組基因set-6和它的人類同源基因EHMT1具有類似的作用機制。降低EHMT1基因的功能可以提高線粒體功能。

或助老年痴呆症藥物研發

「這是一個全新的發現」,《自然》雜誌審稿人這樣評價。這些基因的發現,為進一步全面研究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機制奠定了基礎。

蔡時青解釋道,「我們的研究是第一次以衰老過程中的行為退化為切入點進行全基因組遺傳篩選,找到了許多可能調節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基因。也是第一次比較全面地從基因層面來理解衰老過程行為退化的機制。」。

「我們發現的兩個能夠加速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很有可能成為抗衰老的藥物靶點。」蔡時青說,尤其是其中一個基因BAZ2B,不僅可以加速衰老過程中的認知行為退化,還與阿爾茲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進程成正相關,這提示著,這些可以作為抗衰老藥物靶點的基因。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研究篩選到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的表達水平與阿爾茲海默病進程成正相關,因此下一步決定在阿爾茲海默病模型小鼠中研究發現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是否能夠影響疾病中的智力衰退行為,並探尋其機制。同時,他們也將嘗試以發現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為靶點,去篩選能夠調節衰老或者疾病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小分子藥物。

相關焦點

  • 老而不衰?我科學家發現全新抗衰老靶標基因
    向著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努力奔跑,如今我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的進展。2月27日凌晨,《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論文: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了一系列潛在調控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基因,並鑑定出兩個能夠加速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這很有可能成為抗衰老的藥物靶點。
  • 老而不衰?夢想或將照進現實
    向著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努力奔跑,如今我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的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潛在調控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基因,並鑑定出兩個能夠加速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這很有可能成為抗衰老的藥物靶點。日前,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論文。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出現了30多億年,但是地球上的生命物種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時代,還不到6億年,生物考古學家在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發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證據,時間大約是5億4000萬年前,從那個時候開始,大量的生命物種在地球上出現,並且不斷地進化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 科學家發現遠古森林,距今3.7億年,見證了兩棲動物的起源!
    前段時間我國的科學家在新疆進行勘探的時候發現,原來新疆竟然有一片遠古森林,至今已經有3.7億年的歷史了。科學家認為這片遠古森林最早形成與泥盆紀時期新疆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生物資源,科學家對於新疆的探索也從來沒有停下腳步,科學家在新疆地區進行探測的時候發現了一些植物化石,當他們把化石帶回實驗室研究的時候,最終確定這些植物化石應該屬於泥盆紀時期。
  • 如何「老而不衰」?滬科學家「抗衰老基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如何抵抗衰老所伴隨的疾病,乃至「老而不衰」?上海科研人員以衰老過程中的行為退化為切入點,進行了全基因組遺傳篩選,相關研究成果以《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為題,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在線發表。最近幾年,研究人員發現壽命的延長,並不意味著衰老時行為能力、健康狀況的「延長」。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機制到底是什麼?相關研究還很少。
  • 我國科學家南海首次發現鯨落,它們為什麼被稱為深海綠洲?
    此次科研探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在我國南海領域發現了鯨落,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的鯨落,鯨魚骨骼長達3米左右,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在大快朵頤。鯨魚是地球上目前已知體積和質量都是最大的一類動物,它們是海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在死亡後也可以回饋自然變成鯨落,一個鯨落可以維持數十個種類數萬個生命體的長久生存,因此鯨落又同熱液和冷泉同稱為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 科學家發現重置生物鐘機理 有望調節倒班倒時差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重置生物鐘機理 有望調節倒班倒時差   有望減輕長期倒班和時差症候群對人體損害科學家發現了人體生物鐘的調節原理。  英國科學家日前發現了控制人體生物鐘對環境變化作出相對反應的新機制。  科學家指出,這一發現有望為減輕長期倒班和時差症候群對人體帶來的損害提供解決辦法。  研究人員在最近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該研究結果顯示,酪蛋白激酶1ε(CK1ε)決定了人體生物鐘根據環境因素——例如光和溫度——進行調節和重設的難易程度。
  • 科學家發現它獨特的基因機制,章魚可能不是地球生物而是外星生物!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是世界上擁有大腦基因組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在人類的大腦裡面大概擁有20000-25000組基因,擁有更多的基因意味著可以承載的信息更多,大腦承載信息能力越強那麼就越聰明,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人類只是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之一,而不是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這個「之一」就說明人類並非地球上大腦基因最多的生物,難道還有比人類大腦基因更多、更聰明的生物?
  • 科學家都沒有證實的真相,神秘的崑崙山,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所以,世界上很多科學家花了一生的時間去探索那些神秘的未知,但是很多事情已經過去了很久,都沒有解釋。那麼,是科學家沒有發現真相,還是發現了卻不敢說?現在世界上流行一種說法,人類是由外星生物創造的,地球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座監獄,並指出了一些證據來證明這種說法,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此外,有人指出,地球被一個引力圈所包圍,一直在阻止我們的飛船離開地球。如果我們想到宇宙的浩瀚,就意味著我們將被囚禁很久。
  • 科學家提出夢境其實並不是假的,他們究竟發現了什麼秘密
    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夢其實並不完全是我們知道的那樣,通過深度的研究探索,他們對於夢境有了全新的解釋。那麼他們究竟發現了什麼秘密呢?到底是什麼樣的發現竟能讓他們大跌眼鏡,又興奮又害怕。人的夢境其實都是真實的,夢境與現實只不過是多維空間中兩個平行的世界,肉體生活在現實世界裡,精神生活在夢境世界裡,人類常常在睡醒後感到兩個世界的交叉感只不過因為身體與精神共用一個靈魂。
  • 科學家在「殺不死」的生物體內發現發光物質,或能揭開生命之謎
    審核:小文引言:地球內生命力最頑強的生物是什麼?科學家認為非它莫屬!近日,在觀察它們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殊事物。說起生命力頑強的生物,你想起了什麼?雖然外形較為柔弱,但舍形貝的生存能力並不弱,它們被稱為「活化石」,已堅強度過五次生物大滅絕,順利存活至今。除了較常見的果蠅和舍形貝,還有朋友可能想到了一種較少見的生物,它們名為底鱂,是科學家眼中最頑強的海洋生物,即便身處汙染程度高、含有眾多有毒化學物質的環境中,它們也能安然生存與繁殖。
  • 科學家已經發現,地球上存在與龍相似的生物
    ,而在以前,我國曾報導一次「營川墜龍事件」,引發了世界性的關注,難道地球上真的有龍存在?對於龍來說,如果真的存在深海裡,還真的不好發現。但是這麼大的生物存在海洋之中,也並非不容易發現。所以也不太可能真的有龍存在海洋區域。但是話說回來,在沒有肯定海洋區域都被完全探索完成之外,人類還沒有辦法給出這樣的一個答案。所以到底有沒有,沒人知道。
  • 科學家發現咖啡渣的另一個可能用途:可生物降解塑料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我們已經聽到越來越多的關於環保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消息,其由纖維素納米纖維製成。雖然這些纖維通常是從木材廢料中獲取,但新的研究表明,它們也可以從大量的廢棄咖啡渣中獲取。纖維素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化合物。
  • 馬裡亞納海溝深處有何秘密?科學家:海溝底部有神秘的史前生物
    一直以來,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在這片海溝的深處是一片虛無,生物是不可能在這裡生存的。然而,在1957年,前蘇聯的科學家乘坐考察船「維塔茲號」,對馬裡亞納海溝進行了一次詳細測繪,並在7000米深處發現了生命。直到今天,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馬裡亞納海溝有大量的生命存在,而且有不少生物還非常奇特。
  • 我國天眼發現「新地球」,溫度宜居,科學家卻直言:不要去
    最近有這樣一則消息稱在我國的天眼已經發現了一個新的地球,而且連水植物都有,但是科學家卻直言:不要去,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現在想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眾所周知,人們對於宇宙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卻依舊非常的神秘,但是往往越神秘的東西,越能夠激發出人們的好奇心,於是研發了各種各樣先進的東西用來研究宇宙,同時我國天眼望遠鏡是世界上綜合性最強的天文望遠鏡,最遠能夠探測到137億光年之外的景象!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科學家認為,地球誕生於45.7億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
  • 科學家發現一顆星球,或已形成了海洋!
    帶著這些疑問,科學家也踏上了尋找第二地球的道路。木衛二生命的誕生並非巧合,簡單來說,如果一顆星球上擁有充足的液態水和適宜的溫度,那麼即使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下,也有可能孕育出生命。畢竟在地球誕生的初期,地球上是沒有氧氣的,直到藍細菌出現後大氣結構發生改變,喜氧生物才登上了歷史舞臺。所以說科學家在尋找第二地球的時候,也著重注意水資源。
  • 這種被認為早已滅絕的史前生物,再一次出現在科學家的視野中
    但依然有一些被認為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再次被人們所發現。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種在三億五千萬年誕生的始祖魚類,空棘魚。這種魚類是地球上四腳動物的祖先,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空棘魚已經從地球上滅絕了,但人們在印度洋的深海中,又發現了空棘魚的身影。1938年12月22日,南非一群漁民偶然捕到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大魚。
  • 科學家曾拍到過「美人魚」,或是智慧生物!
    當時有一位叫做保羅的生物學家博士,他在整理海底收音設備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段無法辨別的叫聲,還是非常複雜的,經過專家的分析後,他們發現這段聲音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海洋生物發出的,他們認為,這段聲音的複雜強度已經超過了地球上的海洋生物,他們懷疑這是某種新的智慧生物發出的。
  • 消失近90年、絕跡40年的動植物重現我國,滅絕生物再現是啥原因?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這些生物的出現說明了生態環境的一個轉變,消失近90年,1982年宣布滅絕的生物都重現地球,未來可能也會又更多的稀缺動植物出現,確實在9月我們再次迎來了一個好消息。絕跡40年的馬麝重返蘭州這不,這真的是生物奇蹟,越來越多的消失或被認為滅絕的生物重現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