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 COURSE全新推出的一檔辯論交流欄目,在這裡我們會和大家討論有關新媒體藝術的各種有趣的話題,不論你是該領域的從業人士,或是對新媒體藝術感興趣的人,我們都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
昨天是七夕節,在網上看到有的廣告的標題為:愛她!就帶她去看一場浪漫的沉浸式展吧。(其實吧,女生的心理更期待的是紅包不是門票。)
加上各大主流媒體把沉浸式展覽宣傳的天花亂墜,從多個維度分析出沉浸式展覽的優點,甚至teamlab的沉浸式展覽還上了微博熱搜榜。
(Team lab —花與人谷:迷失,沉浸與重生)
細思極恐後,究竟是我們打卡了藝術展,還是在商業的推動下被沉浸式藝術展打卡?
就拿「全世界都瘋狂的」teamlab來舉例: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teamlab?它是最初只有4個人的數碼技術與藝術跨界公司,沒錯,公司啊!公司的目標是什麼呢?利潤!利潤也就意味著赤裸裸的商業。正是因為他們成功的將沉浸式展覽包裝成一個:你不去打卡就out的景點。它的成功刺激到資本,引發了很多完全沒有藝術內涵的沉浸式展覽的擴展。
當你站在碩大花海瀑布展廳裡,你的面前是利用交互投影技術製作的影像,旁邊擠滿了觀眾,偶爾還有情侶在那裡卿卿我我。
觀眾確實很難在裡面思考主體性的交流特質、人與藝術的關係、自我與它者的關係,以及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倒是看著大家爭氣鬥眼凹造型拍照比看展更有趣。
無獨有偶,目前「沉浸式」這個概念的爆火也離不開商場的助力,商家更願意拿「沉浸式」來當做吸引人目光的噱頭,更好的吸引顧客。
例如,武漢光谷K11商場,活動現場以及所有的主題都是粉紅色的。意思是,陳列的物體都是粉色的,讓顧客沉浸其中,緩解了日積月累的焦慮和壓力。
(武漢光武K11商場以紅色為主題,以此緩解顧客壓力)
這就是所謂的沉浸式購物展覽嗎?就是因為這些快閃店打著「沉浸式」的標語用來營銷,讓很多普通群眾對沉浸式展覽產生很大的誤解。
難道沉浸式展覽只能悲催的淪為商業的犧牲品了嗎?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藝術家早就已經將自己藝術作品與科技相結合起來,開發出更加「親民」的藝術品出來。如果說傳統展覽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遞,觀眾在被動地接受信息,那麼「沉浸式」展覽確實可以讓觀眾更好地參與其中,並且能讓觸覺、聽覺等一起被調動起來。
《感覺即真實》由丹麥/冰島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和
中國青年建築師馬巖松聯手打造。
(奧拉維爾· 埃利亞松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在製造顛覆性的藝術形式與藝術體驗上的驚人創造力。藉助光線、色彩、水、天空和氣溫,他能將空無一物的巨大空間化為能給觀眾帶來神秘體驗的人工環境。埃利亞松的作品邀請觀眾置身其中,以體驗引導人們去關注個體的感知變化。)
(日本波點女王草間彌生持續創作的 「無限鏡屋」 系列幾十年來依然是世界各大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熱門展品,這個作品也以令人眩暈的有限與無限、空間視覺上神秘的延伸、以及自己與他人之界限的混淆而成為許多藝術愛好者趨之若鶩的作品。)
(《雨屋》使用3D跟蹤攝像頭隨時監控參觀者的動作,並把相應位置坐標傳輸至計算機,再由控制系統關閉參觀者頭頂水管的電磁閥。在這場藉由科技之力創造的神秘大雨中,人與人、自然、機器之間的聯結,顯現出一種無與倫比的親密。)
沉浸式展覽本身沒錯,隨著科技和AR技術的高速發展,藝術的邊界也在不斷擴大,藝術家們嘗試突破,作品從平面到空間、從單邊到雙向。
相信真正熱愛藝術的人,期待的是高質量的「沉浸式」展覽,不是打著「互動、光影」的噱頭隨意圈錢的工具。
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很多東西走著走著就變味了....不熱愛,請善待!
OF做了好多期有關交互投影的文章,因為交互投影與沉浸式展覽是息息相關的,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引發了上面的思考。因此,OF的小夥伴主持一場關於「沉浸式展覽的商業價值究竟是大於藝術價值嗎?」的辯論。
本期辯題:沉浸式展覽的商業價值究竟是
大於藝術價值嗎?
正方:藝術大於商業
反方:商業大於藝術
對於沉浸式展覽的價值孰重孰輕,正反方各執一詞,甚至還會出現非常片面的觀點。因此我們沒辦法妄下定論,但是小編對沉浸式展覽還是抱有很大的希望:認為它的未來一片光明,並不會徹底的淪為商業的附屬品!它是未來新媒體藝術的一個「裡程碑」。
那麼,看完這篇文章的你,有什麼自己獨到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
編輯:Lilian James
審核:Wen.W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所有圖片來源網絡
https://www.mei-shu.com/famous/25613/artistic-149697.html
http://art.china.cn/txt/2020-08/01/content_41240036.shtml
http://www.cgtiger.com/hynews/0Q411H2020.html
https://sy.house.ifeng.com/news/2019_09_2552331956_0.shtml
OF COURSE與全球頂尖高校合作,集結教育家、藝術家和工程師一起研發科技藝術跨界課程、新媒體藝術展覽和科技文創產品。服務於全球科技藝術專業高校師生、設計師、創意程式設計師和科技藝術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