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眾多宮鬥劇中佼佼者,《甄嬛傳》的脫引而出並非單單是劇情敘述與人物塑造的好,其中還包括對於細節的各種處理。可以說,一座後宮中所發生的種種事情,看似是一段段的愛恨情仇,實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封建社會。就比如沈眉莊對待下人們的冷漠,就是其尊卑意識造就的,而她這種性格的形成,也脫不開跟家族教育的關係。這種趨於側面反應的細緻描寫,在劇中還有很多。這其中,也包括甄嬛身邊的貼身丫鬟槿汐。
追劇的人都知道,這個小丫鬟在劇中的演技可算是很好的了,尤其是她的眼神語言,更是將內心的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如在甄嬛去世之時,很多人都說看見她的眼神,完全具備了去演恐怖片的潛質,實在是太令人毛骨悚然了。不過,做為深受自家主子信任的她,也的確未曾做出過背叛甄嬛的事情,甚至還曾幾度為其牽腸掛肚。或許很多觀眾都沒有發現一個細節,那就是在新帝登基之後,與太后進行的一次對話中,槿汐從一旁聽著,但眼神卻出現了一種恍惚的神情,很難用一種標準的情緒去定義。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從大局上講,自己的主子甄嬛雖然沒有因為私心將兒子推上皇位,但畢竟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其疑心還是有的。要知道當時做為太后的甄嬛,已經經歷了不少事情,無論是從閱歷上還是從雙商來講,恐怕十個弘曆都不會是她的對手。而古代很多後宮幹政的事情,也使得這位剛剛坐上龍椅的小皇帝自然而然的生出了一種危機感。於是乎,儘管新帝的順利登基離不開甄嬛的幫助,但身為帝王最起碼的疑心還是具備的。所以他便在與甄嬛看似普通的聊天中,提及到了《左傳》中有關「段於鄢與鄭伯克」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講的春秋時期鄭莊公與其胞弟爭奪君權王位的事,其中,兩人在明爭暗鬥之間,雖有取勝,卻皆已傷痕累累。因此,新帝的意思很明白,甄嬛自然也懂,於是她便欣然將自己的兒子弘瞻過繼給了果郡王,也算了了新帝的一塊心病。畢竟對於一個不是自己親生的人而言,人家會擔心弘瞻威脅江山社稷還是情有可原的。再說了,弘瞻本就是果郡王的骨肉,過繼過去,也是名正言順的嘛。
而作為甄嬛貼身丫鬟的槿汐,一路上陪伴自家主子也算是經歷了各種風雨,好不容易看著主子變身為太后,自己下人的身份雖然沒有改變,卻在同類人中已經達到了巔峰的位置,畢竟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能夠成為當朝太后最為信任的人,槿汐的地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主僕二人之間的感情也是極好的,她同樣與甄嬛共進退,也嘗盡了各種酸甜苦辣,也會為甄嬛的悲歡而欣喜抑或是憂愁。所以當她同樣聽明白了新帝所述故事的內涵後,她也會為自己的主子感到提心弔膽。雖然甄嬛已經貴為太后,卻並不是擁有隨心所欲的權利,基本的方針還是要按照新帝的路線走,可謂是身份愈高,愈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十幾年來的經歷使得槿汐深諳這一點的道理,於是,出於擔心自家的主子,她那恍惚的眼神中,便憑塗了幾分愁容憂色。
再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都知道槿汐離死亡最近的一步,就是在與蘇培盛對食的事情被告發,結果被帶入慎刑司的那一次,死神與其也就是一步之遙的距離。在新帝登基之後,蘇培盛這一人物形象似乎就再沒有怎麼登上過屏幕。有人說興許是他侍奉先帝侍奉的好,因此在先帝駕崩後,也想將他一併待下去繼續服飾自己,也就是所謂的殉葬。不過,殉葬的傳統從明朝開始就被遏制了,除非是君主強烈的個人私心作祟,否則也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而在先帝的葬禮上,也有很多人看到了蘇培盛活得好好的,至於為何後來會選擇銷聲匿跡,其實還是考慮到新帝的緣故,畢竟功遂身退才是保命的手段。而槿汐呢?身為與其發生過情感交際的她,最終還是不能夠與自己心愛的人走到最後。更為可悲的是,她的心上人深諳明哲保身的道理,興許退去後便能過上樂得逍遙的日子。可是她呢?到頭來依舊還是要被禁錮在宮廷這座樊籠之中,不知何時才會有出頭之日。因此,在面對著朝廷兩位最高權位的人物面前,她眼神中的恍惚又夾帶著乏力與無助,盡顯倦容之感。
後宮中的明爭暗鬥,與朝廷間的爭名奪利是最大的兩條線索,奈何此劇非是正史,卻能夠令人體會到那樣一個時代下,每一個人身上所特備的那種無奈與悲情。正如槿汐,她與蘇培盛之所以聯繫,還是因為想要依靠他替自己的主子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但誰又能想到,她最終又會對其產生私情,直到最後,兩人再無相見。因此,當甄嬛成為太后,她也並沒有因為自己權勢的提高而感到開心,畢竟權勢與她的那段情愫相比,便難以吸引她的目光了。(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