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如果以影片體量來劃分,2015年的《破風》是林超賢電影的一個重要坐標點。在此之前,他是擅長拍攝槍戰、動作的香港警匪片導演。《破風》以一種輕巧的方式,把他最擅長的火爆風格,用單車運動來呈現和總結。從此,而就像電影主題所暗示的那樣,林超賢的風格也開始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衝刺。
於是他的的電影變得越來越大。這種大,既是電影的體量,也是其所展現出來的電影空間。如果說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還留有他以前的影子——火爆槍戰、警匪交鋒;那《紅海行動》開始,展露出的就是導演在大場面上的野心。這種追求到了《緊急救援》中繼續繼承和發揚,似乎可以看做林超賢導演個人風格的頂點。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緊急救援》這四個字,代表的是大場面、高特效、驚險刺激。但是對於林超賢本人而言,則是在《湄公河行動》與《紅海行動》兩部成功的電影之後,他是否能完成對自我的超越。
《緊急救援》的重場戲是鑽井平臺、瀑布激流、飛機迫降和失火郵輪四個大的情節模塊。和前兩部作品不同,這部主打海上特勤隊用生命對抗災難的電影,並沒有一條從頭到尾的清晰主線。而為了展現特勤隊的英勇,林超賢和團隊只能採取模塊組合的方式,用大的事件,推動人物情節的展現。
四場救援戲,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每場單拿出來,也都可以豐富成一部90分鐘的電影。顯然,林超賢的野心不在於完成一場救援,而是對各種大場面調度的豐富實驗。第一場鑽井平臺,是開門見山,直入主題。航拍結合手持,既是解釋海上特勤隊的工作,又直給觀眾「救撈不易」的概念。
第二場救援戲,是順流直衝的運油車頭,像是一座「戲橋」,承擔展現隊員默契之後,就進入電影第二幕的重頭戲——迫降海面的滿載客機。作為片中的第3場救援,在實拍與特效的加持下,這場飛機水面迫降的救援戲也被林超賢拍的非常精彩。從廣闊的天空到狹小的機艙,他動用了海面和空中兩個維度,展現一場充滿緊迫感的救援。
這場救援場面,既是全片的第一個高潮點,也對人物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林超賢不斷地營造著箭在弦上的緊迫感,不斷壓縮救援空間,通過狹小的機艙,不斷擠壓觀眾的情緒,在最後一刻,將觀眾們的淚水浸潤在特勤隊員的犧牲之中。
最後一場救援戲,則完全是在密閉空間裡的展現。在這樣一場戲裡,林超賢則是完成對凡人英雄的刻畫和讚美。在這樣一段最緊張的救援戲裡,林超賢鋪設了一段小孩子做手術的戲,和主題雙線並行。我們既可以把它看作父子共同努力,靠著強大的生的意志,戰勝自己所面對的困難;還可以看作林超賢導演突發奇想的設置:失火郵輪這樣一個密閉空間,某種程度上就像是戲裡小孩子生病的大腦。雖然彭于晏在戲中沒能陪在孩子身邊,但是也以自己的方式伴隨在孩子左右。
這也是《緊急救援》與《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不同的一面:林超賢開始著力刻畫英雄們凡人的一面。這就像希臘神話裡的半神,他們有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在完成了一項項功績後,他們升至夜空,被人們銘記。
所以在這部電影裡,林超賢用了不短的文戲篇幅,去講這群英雄們的家庭。如果說災難與任務是骨,那這些細節便是血肉,這也是此類電影中,最可貴的嘗試。
可以說,《緊急救援》是目前這類中國災難題材電影的一個頂點:它展現了現在電影人們可以動用的技術與操作大題材的能力。它是對《中國機長》《烈火英雄》這類電影的一次總結,但更重要的是,它在探討未來這類電影還可以有什麼樣進步的空間。我們期待著更多中國大片的湧現,用心、震撼而又有著人心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