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亦晨
搞食品卡收藏,不外乎就是衝著「收藏價值」這四個大字去的。所謂收藏價值,其實是個很玄乎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眼中,他們對一套卡片的收藏價值有不同的理解:畫工精美可以是價值;風格獨特可以是價值;資料詳盡可以是價值;甚至哪怕單純只是因為這一題材恰好是自己所喜歡的也可以成為價值。既然大家都是為了「有收藏價值」才去收藏食品卡,那麼你所收藏的卡片真的都具備收藏價值嗎?或者反過來,沒有多少人玩的卡片,是不是就缺乏收藏價值呢?這個問題就不好回答了,一套卡片能否爆紅,是由許多複雜的因素共同決定的。諸多因素可能會使很多人去追一套他們認為很有收藏價值但整體質量其實並不高的卡片,當然也就會有反響平平但卻真的具備相當價值的卡片。或許有人對此會持保留意見:是金子就總能發光,既然明明很有收藏價值,怎麼會賣得不好呢?其實當一類東西被披上商業化的外衣,轉變為「商品」之後,它的前途就被蒙上了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重重迷霧。自身的素質和質量當然是重中之重,但不能代表全部,任何食品卡,既然其本質是綁定在商品一起銷售的,那自然也不能免俗。《三國風雲錄》就是這樣一套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叫好卻不叫座的卡片。漢末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雲譎波詭的年代。這段只持續了不到一個世紀的亂世,在中國史上卻是一個黃金年代,英雄並起,豪傑輩出。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張遼、周瑜、司馬懿、呂布……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無論正史、野史還是民間,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像三國一樣,一下留下如此之多的在民眾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至少在中國是如此)的人物形象。千百年來,三國英雄在各個文化圈子裡東奔西跑、南徵北戰,無論是古代的小說、戲曲、評書,還是現代的動漫、影視、遊戲,三國都是一塊被過度挖掘開採,但卻似乎又永不會枯竭的巨大寶藏。除了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其餘如藝術家、設計師、動漫作者、廣告從業者、遊戲開發者、玄幻小說作家……都時不時地跑去三國乞靈。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位列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引領三國在民間的人氣走向巔峰;楊慎一首詞藝平平、境界庸庸的小令《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借著《三國演義》的東風,愣是混成了膾炙人口的名作;央視電視劇《三國演義》塑造了唐諸葛、鮑曹操、陸關羽、魏司馬一大批中國影視史上不可複製的經典形象;之後以三國為背景題材的各種電影電視劇不勝枚舉;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遊戲早已是遊戲界的一個經典符號;而《全面戰爭:三國》的紅火,更是昭示著三國歷史文化已經實現了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儼然成了中國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侵略」的先鋒。可以說,三國就是一部結構精良的巨型收割機,不管走到哪個國家哪個領域,都能勢不可擋地收割人氣,寸草不生。無論什麼樣的動畫、影視還是遊戲,但凡跟「三國」倆字沾親帶故,就有人忍不住想試一下。然而,誰也沒想到,強如三國這樣的大型IP,居然真的有一個沒能徵服的領域。這個領域有名字,叫食品卡。2001年,《水滸英雄傳》橫行中原大地兩年後,終於漸漸偃旗息鼓。水滸卡的巨大成功,讓很多人包括統一在內,都產生了一種「以名著為背景題材的食品卡可以提供強大的用戶黏度並創造巨額利潤」的感覺。於是統一趁熱打鐵,推出基於《三國演義》設計的《三國風雲錄》套卡,把各路三國英豪塞入乾脆麵的包裝袋,去接他們歷史上的後輩水滸英雄們的班。客觀來說,就以在正史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比,《水滸》無論如何沒有跟《三國》掰腕子的資本。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不過是小打小鬧,根本沒形成什麼像樣的氣候。《水滸》中聲勢浩大的梁山一百單八將基本都是出於小說的杜撰,而且多為群眾演員,真正人氣高的也就那麼幾個人,遠不如《三國演義》裡一大批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群像。即使放在ACGN的二次元界,以《水滸》為題材的作品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遠不能與《三國》相提並論。對比一下各種影視劇的收視率、小說的點擊量、遊戲的銷量,《水滸》基本出於全方位被吊打得很徹底的位置,根本不是一個次元的概念,完全無法同場競技。然而,就是在食品卡這塊戰場上,《水滸》捍衛住了自己牢不可破的地位,永遠保持著梁山好漢的尊嚴,讓目空一切、睥睨眾生、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三國狠狠地吃了一回癟。無論人氣、銷量、掀起的風浪、還是創造的利潤,甚至存活在市場的時間,《三國》都被其他領域被它碾壓的《水滸》全面完爆,甚至連一點渣子都看不見。作為風靡一時的統一《水滸英雄傳》套卡的接班人,設計思路上基本和前輩一脈相承:卡片正面是人物主圖+姓名字號,背面是攻防數值、陣法兵種、人物簡介,畫風也和《水滸英雄傳》系列基本保持一致(據透露主筆仍然是參與了《水滸英雄傳》繪製工作的畫師),甚至畫工走向都和《水滸英雄傳》一樣呈現前緊後松的下滑趨勢。其實《三國風雲錄》系列在畫工上已經遠比不上《水滸英雄傳》的精緻,早期一些主要人物畫得還算認真,但若放在《水滸》系列套卡中進行橫向比較,《三國》畫得最好的幾個人也只能算是達到了《水滸》的中遊水準。諸如《赤壁》中的夏侯淵、徐盛,後期《官渡》系列中的張角、華雄、文丑都是奇形怪狀的,而不少人物的風格也明顯有模擬《水滸》的痕跡。似乎有著說不清道不明關係的郝思文和馬超
在卡的發行方式上,《三國風雲錄》同樣沿襲了《水滸英雄傳》的套路,分為7.8×5.2cm的大卡、7.5×4.5cm的中卡以及6.5×4.5cm的小卡三種尺寸,投放在小浣熊和小當家中同步發行。同樣地,《三國風雲錄》也分為紙卡和塑膜卡、帶編號和不帶編號、以及粗閃卡、銀邊卡、彩閃卡、磨砂卡等各種不同款式,並且在人物卡之外,還出了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等三國著名兵器以及美人計、同歸於盡等計策卡,還專門發行了列出全部人物及其出場背景的卡頭、卡尾,後期甚至還推出了專門的收藏卡頁,每頁都有標題、卡位、場景圖以及背景故事介紹,全部收齊後就是一本《三國風雲錄》專屬的卡冊,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卡體系,也可以說是開了食品卡收藏界的一個先河了。從《三國風雲錄》的發行上看,統一官方不僅將卡片全套的人物詳細情況通過各種宣傳品公之於眾,甚至還為其量身定做了收藏冊,當時這在食品卡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可見統一官方「野心」很大,他們希望依託三國在民間的高人氣,能將《三國風雲錄》打造成一個獨立的藏卡體系,從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現對《水滸英雄傳》的全面超越,讓劉關張曹孫諸葛這一波人再為統一掙一座新的辦公大樓回來。《三國風雲錄》投入市場後,並沒有如預料的那樣,立刻開始「興風作浪」。實際上,乾脆麵仍然在熱銷,但是其熱度與《水滸英雄傳》的驚天地泣鬼神相比,簡直天壤之別,被爆了不止一個檔次。《三國風雲錄》套卡沒有像《水滸英雄傳》那樣被明碼標價與乾脆麵分開銷售;沒有成為卡圈裡的硬通貨;無法當「定情信物」騙取班花的一個吻;無法「收買」同學幫自己做值日;無法突破階級壁壘讓班幹部在收作業時對自己網開一面……簡而言之一句話:沒有《水滸英雄傳》的吸引力。而在看、卡片的交易圈子裡,《三國》系列也是肉眼可見的悽慘,集卡的主力還是同一批人,但再我們無緣得見當年《水滸》的熱鬧,沒有人興奮地吶喊「我抽到了曹操「!沒有人詢問「兩張趙雲能否換一張諸葛亮」?也沒有人出價「XX元買你一張關羽」,倒是更多地看到原本按照歷史進程已經早該退居幕後的梁山好漢們還在大展「餘威」,不少人讓曹劉孫三巨頭抱團,才能換一張李應、史進之流的過氣二線巨星,對於習慣了大殺四方的三國英雄,這個境遇可謂悲涼之極。《三國風雲錄》分兩批發行:第一批是《赤壁》,出了70張人物卡、14張兵器和計謀卡,外加卡頭卡尾各一張,同時配有專屬卡冊;稍晚一點又出了《官渡》系列,包括30張人物卡和一張卡頭,同樣也有專屬卡冊。再加上一些獎卡和特製的場景墊板卡,這就是統一《三國風雲錄》的全部框架了。共100張人物卡基本囊括了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但仍然有很多主要活動在中後期的高人氣名角如黃忠、司馬懿、姜維等人物沒得到露臉的機會。從統一挖掘三國人物的力度來看,他們起初應該是想把所有人物都出齊,形成一套規模宏大的食品卡界的煌煌巨製的。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殘酷的現實擺在那裡,容不得你與他討價還價。《三國風雲錄》不溫不火地在中華大地硬扛了一年左右的時間,終於到了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無以為繼的地步,最終以「爛尾」「殘套」的身份,畫上了一個有氣無力的句點。甚至很多地方連《官渡》的套卡都還沒有出齊。多年後回頭再看《三國風雲錄》,除了人氣很對不起三國這個IP之外,這套卡整體並不算失敗。它首次完整搭建了人物-兵器-計謀-卡頭-卡尾-卡冊這個完整的卡片收藏體系,統一為這套卡所做的工作足以滿足任何卡友的需要,卡片本身質量也不差,但為什麼戰績會如此慘澹呢?誠然,統一在這套卡片是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無論從創意、設計到發行,《三國》和之前的《水滸》基本上是蕭規曹隨,統一也並沒有犯什麼錯誤。然而時代是在不斷發展的,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遊戲、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等更多娛樂入侵人們的生活,食品卡、甚至包括傳統的玩具註定只會逐漸走向衰落。就拿同樣的三國人物來說,在電腦屏幕上施放著各種酷炫技能,註定就比在一張卡片上擺個呆若木雞的POSE要更受追捧。實際上,早在《水滸英雄傳》的後期,食品卡市場就已經顯示出了不可逆轉的下滑趨勢。廣大卡友被一百單八將透支了大量的精力、金錢以及在集卡上的興趣。統一放出《三國》又一個大IP持續轟炸,任誰也難以扛住。而且,《三國》不像《水滸》那樣有明確的排名體系,《水滸》一出大家就知道這套卡全套是108張。而《三國》就不一樣了,你根本無從判斷它全套能出多少張,連夏侯傑、晏明、鍾縉、鍾紳這些連句正經臺詞都沒有、剛一露面就被秒殺掉的醬油龍套都出了單獨的卡片。有好事之徒因此統計了《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角色,並因此得出《三國風雲錄》全套卡的總數為1191張這個結論——以統一的敬業程度,固然不大可能真出這麼多卡,但即使削減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都還有三四百張,這個龐大的天文數字無疑是會嚴重挫傷卡友們的積極性的。同樣,由於《水滸英雄傳》系列在火爆的同時也帶動了許多學生買了乾脆麵後只拿卡片而直接拋棄麵餅的惡劣風氣,讓食品卡市場一度面臨整頓,剛好趕上這個風頭推出的《三國風雲錄》自然逃不過打擊。當然,《三國風雲錄》還是在食品卡界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的。畢竟作為和《水滸英雄傳》齊名的統一兩大名著食品卡(雖說就人氣而言頗有點「北喬峰南慕容」強行雙驕的感覺),《三國》的境遇比之後來的《封神》《隋唐》《星戰西遊記》等小字輩還是要好得多。可以兌換一整套《三國演義》連環畫的獎卡「玉璽」曾經創造過2.6萬元的天價,至今仍是單卡價格至尊。後來小當家又推出了一套名為《三國爭霸》的遊戲小卡,人設造型幾乎全盤照搬《三國風雲錄》,也算是從另一個角度讓這套卡的壽命得以延續。小當家《三國爭霸》,大部分人物都仍然沿用《三國風雲錄》因為各種原因,《三國風雲錄》終於沒能獲得預想中的成功。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三國風雲錄》恰好出現在網絡、電腦遊戲等新科娛樂活動進軍普通家庭的社會轉型期,因此在食品卡的歷史上,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它趕上了食品卡最後一波熱潮,得以再刷一次存在感;同時也見證了食品卡市場的衰落。至少,《三國風雲錄》是最後一個還有人願意為了它而去買乾脆麵的套卡,從那之後,乾脆麵真正「淪落」成了一種平平無奇的普通零食,雖然裡面附送的卡片一直在不斷翻新,但再也無法為它帶來曾經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江湖地位和霸氣了。
本文系卡友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投稿郵箱:1239195371@qq.com / 微信:weiwei112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