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古城新市 許軍 圖孔氏家廟,南北各一,位於浙江衢州市的謂之「南孔」。2005年9月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第五次到衢州考察時指示:「衢州歷史悠久,是南孔聖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揚,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
十五年間,衢州持續傳承、發揚南孔文化,2017年更提出「南孔聖地衢州有禮」的城市品牌,將打造「一座最有禮的城市」作為目標,讓「有禮」貫穿南孔文化的歷史、當下和未來,以「有禮」的豐富實踐串聯社會治理、經濟發展各領域,探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
「不學禮,無以立」
孔氏南宗家廟 衢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公元1129年,孔子第48代嫡長孫孔端友隨宋高宗南渡,被賜家衢州,建家廟供奉孔子,孔氏分南北二宗。元滅宋後,邀南宗孔洙繼承「衍聖公」爵位,孔洙北上,以南宗先祖墳冢都在衢州、難以離棄為由,辭讓爵位。由此,南宗從廟堂走向民間,致力於傳播儒家文化,其倡導的「崇學尚禮、義利並舉、經世致用、知行合一」對程朱理學等產生了重要影響。1985年,衢州恢復地級市建制,復建孔府、修復家廟。1994年,孔子第75代嫡長孫孔祥楷回到衢州,孔氏南宗孔子文化研究會成立。2004年,衢州恢復以「當代人祭孔」為特色的南孔祭典。2005年後,衢州啟動「南孔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挖掘南孔文化內涵,「南宗祭孔」典禮2011年被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儒學文化進校園」、「南孔大講堂」、「國學論衡」等一系列活動讓南孔文化與尋常百姓走得更近。
「南孔聖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就是在這樣獨特而豐厚的歷史文化土壤上順時提出;「一座最有禮的城市」,成為千年儒風薰陶下古城新市的精神追求。
「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不學禮,無以立』——禮是為人處世、安身立命之本,城市也是如此。」衢州市委書記徐文光說,「『有禮』聯通四維、貫穿古今、暢想未來,包含著當代衢州人的希冀和追求。」
衢州「有禮」包含四個方面:
對歷史有禮,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挖掘好、發揚好,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點是南孔文化、古城文化、圍棋文化等;
對自然有禮,要對自然存敬畏之心,遵循規律,保護生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大花園建設」為方向和目標;
對社會有禮,人與人之間有禮,政府亦如此,倡導社會公德、個人美德、為官政德,為建設「基層治理最優城市」、「營商環境最優城市」提供精神動力和人文支撐。
對未來有禮,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抓住網際網路時代、高鐵時代和消費升級時代的機遇,加大開放協作力度,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讓「有禮」者被知曉、受尊敬
早餐奶奶毛師花衢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在衢州柯城區黃壇口村, 87歲的毛師花被尊稱為「早餐奶奶」。29年間,她早餐攤的食品價格一直只要每份0.5元,從未漲過。早上2點多,她就開始準備食材,豆漿是現磨的,雞蛋餅、粽子、米粿都是親手做的。5點多推著三輪車出攤,顧客絕大多數是黃壇口鄉中心小學的學生。
衢州市委書記徐文光(右一)和衢州城市形象大使羽毛球混雙世界冠軍黃雅瓊(左一)等參加志願服務活動。衢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我們老房子前面就是小學,1990年代初,媽媽剛擺早餐攤時還能有些盈餘,後來物價漲了,很多人見她起早摸黑,不掙錢還賠錢,都勸她漲價,她每次都說『差不多的,孩子吃得開心就好』。她一直用養老金貼錢做這個事,但讓我們去買麵粉、黃豆都會囑咐『給孩子吃的,貴點沒關係』,很多店家看到我們買東西,價格比給別人的低不少,其他人也從來不說什麼。」女兒葉仙告訴澎湃新聞。61歲的傅珍芳是常山縣人,2009年起向敬老院老人贈送親手縫製的棉鞋,已送出8000多雙,幾十家敬老院和鄰近村莊的老人,很多都穿過她做的棉鞋。她說,自己縫到70歲沒問題。
2019年6月,80歲的貴海良迎來入黨50年,他捐出積攢35年的40萬元,倡議成立柯城區「領頭雁教育基金」,用於加強基層黨員幹部的學習教育。如此慷慨的老人對自己卻十分吝嗇,木板床油漆剝落,衣服有破洞,一碗素麵就是一頓飯……一位市領導上門看望時,發現他腰間系的竟是根電線,便將新買的一根皮帶送給了他。
這些「有禮」的平凡人有個共同的名字——「最美衢州人」。2013年起,衢州將「最美衢州人」評選作為年度重大活動,讓「有禮」者被知曉、受尊敬。今年12月,「衢州有禮館」開館,二樓最醒目處是一面視頻牆,滾動播放著數百名「有禮」代表人物的照片,參觀者還可以查詢了解他們的事跡。
「我們經常開展儒學文化進校園活動,讓『禮』在孩子心裡紮根,每年的『中小學《論語》大賽』都有上萬人參加,小學生誦讀《論語》,有的孩子甚至能背誦全文,中學生則通過各種形式演繹《論語》。『南孔大講堂』和『國學論衡』針對的是成年人,大家一起悟禮、行禮。」衢州「中國儒學館」館長佔劍說。
今年,衢州提出「八個一」的有禮實踐:一座「車讓人」的城市、一座「自覺排隊」的城市、一座「菸頭不落地」的城市、一座「使用公筷公勺」的城市、一座「行作揖禮」的城市、一座「不隨地吐痰」的城市、一座「沒有牛皮癬」的城市、一座「拆牆透綠」的城市,並圍繞落實推出「有禮指數」測評體系。
「很多時候『禮』是無形的,『八個一』從生活中的小事、小節做起,讓禮具象化,操作性強,大家能明白什麼是有禮、怎樣會失禮。『有禮指數』則是催化劑,通過以暗訪為主的測評,對包括個人、單位的失禮者通過各種形式曝光、通報,培養長效機制。」市創建辦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有禮指數」今後還會動態調整測評內容,移出普遍較好的項目,增加更高要求的項目。
11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衢州以第四名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創建工作的群眾滿意度居全國前列。
「近者悅,遠者來」
衢州市行政中心率先實現「拆牆透綠」衢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019年「五一」期間,衢州65家市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縣(市、區)政府機關停車場免費向遊客開放,市政府食堂還以18元的成本價向遊客提供中餐;「十一」長假,加入的政府機關單位越來越多。
此前,當地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停車位已陸續免費向社會開放,時間為周末及法定節假日的7點~19點。
今年以來,衢州又「拆牆透綠」,機關、事業單位率先拆除圍牆,敞開空間與市民共享。澎湃新聞在市行政中心看到,原本起圍牆作用的綠籬已成了草坪,伸縮門也被鬱鬱蔥蔥的花箱取代。
「剛開始『拆牆透綠』時,一些機關單位擔心安全問題,個別的還有特權思想,不願拆牆,行政中心就先拆,到現在幾個月過去了,工作未受任何影響,老百姓卻好評如潮,已有越來越多的單位啟動『拆牆透綠』。」市機關事務保障中心副主任周世紅表示。
衢州將「有禮」貫穿到社會治理各環節,特別是在建設「基層治理最優城市」中,通過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
衢江區廿裡鎮是全省「縣鄉一體、條抓塊統」高效協同治理的基層試點,區級部門將100多項審批權限和500餘項執法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群眾除了可以「最多跑一次」,還能「辦事不出鎮」甚至「不出村」。不少企業此前對應付各部門的頻繁抽查叫苦不迭,如今「大執法模塊」將「多部門查多次」變為「一支隊伍查一次」,減輕了企業負擔。
「以禮相待」也體現在營商環境打造上。
一位創業者到柯城區稅務局辦理增值稅申報業務,還沒到上班時間,她一邊等,一邊順手發了條朋友圈。
5分鐘後,區招商局幹部打來電話了解情況並幫助聯繫稅務局;10分鐘後,稅務局長打來電話致歉,並請給予意見建議。
她又發了條朋友圈:「我是普通民眾,萬萬沒想到,無心發了一個朋友圈,10分鐘內就得到招商局和稅務局領導反饋。最佳營商環境,今天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句口號。」
「打造『一座最有禮的城市』,不僅讓衢州的知名度、辨識度、美譽度顯著提升,『有禮』也在回饋著我們這座城市。」市委書記徐文光說。
作為浙江重要的生態屏障,省裡要求衢州保持Ⅲ類水標準,而2017年起衢州就達到Ⅱ類水標準並保持至今,被評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市區空氣品質優良率從「十二五」末的84.9%提高到去年的93.4%,PM2.5濃度均值從45微克/立方米降到今年前11個月的25微克/立方米。衢州還榮獲聯合國「國際花園城市」殊榮。
2018~2019年的全國營商環境評價,衢州兩次在地級市排名第一;在國家發改委《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衢州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入選15個標杆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衢州10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7項排名全省前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兩項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用電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三項第二,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兩項第三。
較長一段時間內,衢州曾是人口淨流出地區,就是從2017年開始「轉負為正」,持續淨流入,2017~2019年常住人口增加5.6萬,城鎮人口增加16.98萬;今年前三季度,登記在冊流動人口增長30.3%,增幅為全省第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