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山如畫 天上的仙女(散文)
作者:程雙紅
很多人沒到過洛扎,卻嚮往洛扎的風景。
我很喜歡西藏最後的山南天上的仙女——美麗的洛扎縣。
洛扎氣候非常適宜,像我們老家這邊白天35度高溫,晚上21度,但是到了洛扎縣那邊,白天的溫度只有21度,晚上的溫度都在10度以下。涼爽多餘的氣候,或許是夏天的最好去處,因為洛扎海拔比較高。
去洛扎的路上都是風景,在5200多米海拔上看冰山,4000多米海拔看油菜花,路上還下起小雪。
洛扎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東南與措美縣和錯那縣為鄰,西北與浪卡子縣相連,南與不丹王國接壤,為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
洛扎縣自然景觀獨特,有高達 1000 米的列讓溝瀑布,有山南地區最高峰、國內外著名登山點庫拉崗日峰,以及縣境南部亞熱帶特點的原始森林風景區。
洛扎在藏語裡有「南部大峽谷」的意思,因位於喜瑪拉雅山脈南麓而得名。遠在吐蕃時期洛扎便為西藏約茹的千戶之一;元朝時洛扎屬羊卓萬戶府管轄;帕竹地方政權時期,這裡就出現了朵宗、生格宗和拉康三個宗,直到1960年4月三個宗才合併成現在的洛扎縣。
洛扎縣城受兩邊高山所限,縣城小而狹隘,只有一條百多米長的街道。朵宗遺址就兀立在縣城東南側的懸崖上,建於帕竹王朝時期,屬於當時西藏13宗之一,也是執行帕竹王朝十五條法律的重要場地之一。這裡曾專門設有七十餘米深的地牢,裡面還有羊羔般大的蠍子,後來也是嘎廈政府流放犯人的重要場地之一。
而今,早已失去實際意義的朵宗已經破敗不堪,從山腳向上望只見殘壁斷垣。
到洛扎,如果不去拉康,那等於沒去一樣。
拉康是洛扎縣最著名的一個鎮。說它著名,是因為這裡森林環抱,常年雲遮霧繞,溝深谷險,風光美麗無比。
離開色鄉後,我們便往拉康進發,一天都穿行在崇山峻岭中。有句話叫「絕世風光在險峰」,講得還是很有道理的。這片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山川卻有著絕世的美麗,同一條山谷,不同彎道過後,就是另一番景象。
至美,半山上一個十分美麗的小山村。我們找了個阿佳問路。阿佳說那條路可以通向措美,還有車來,樂得我們喜滋滋地往前走,卻不知阿佳說的「有車來」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兒了,反正我們一路行去,卻一輛車都沒見著,一個車轍印也沒有。
對面山腰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白練,那就是我們來時的路。森林、雪山、村落、草場,就像是串在這條白練上的寶石。這幾天,我們就是沿著這條白練,從一顆寶石攀上另一顆寶石的。
卡久寺就位於對面的卡久山頭,海拔在3600米左右,群山環繞,白牆金頂在群山的映襯下如詩如夢。
卡久寺歷史悠久,屬於洛扎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邊的峽谷風景優美,峽谷峭壁上有一條簡易的山道,雖說險峻卻是風光絕美。
山間老百姓的房舍都是自建的,兩層或是三層小樓,三三兩兩撒落在田間地頭,雞犬聲相聞,炊煙相互纏繞,好一副世外桃源景像。
想想如果在此居住,晚上聽著松濤入睡、早上在鳥鳴中醒來,浪漫極了吧?
卡久寺四周群山環抱,空氣溼潤,屬於藏南雨林氣候,四面雪山環繞,山坡上山花漫爛,杜鵑花木成林。
靜默地繞寺一周,與這座隱居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大山的千年古寺最直接的交流,攀回寺院後面的白塔坡上,眼前開滿了杜鵑花,白的、黃的、粉紅的,煞是好看。站在這裡看拉康峽谷的風光,雄壯雋永,黃昏時分,峽谷裡面升騰起雲霧,把寺院周邊弄得隱隱綽綽,越發神秘起來。
天色漸漸暗淡下來,卡久山下起了零星的小雨,氣溫驟降,趕緊跑進寺院邊上的食堂,裡面遊人不多,倒是有很多寺院的僧人在此用餐,隊裡的小楊孖,在昏暗的燈光下,在炒著佛經,這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課。
這裡的酥油茶是免費的,挨著幾位僧人找了個座位坐下,僧人們很友好,一邊看著我們一路拍攝的照片,連說帶比劃,邊喝茶邊和我們攀談起來,21歲的年輕僧人頓珠,看著照片,眼睛裡流露出喜悅和新奇的目光,他說自己6歲就被送到卡久寺,至今沒有出過這片山,整整15年,我不敢想像,他是如何度過這寂靜,甚至是孤寂的時光,從他安靜的語言和淡淡笑容裡,你能感覺他是何等的乾淨,一個生活在佛國世界中,心靈不曾被大山外的世界有過絲毫的汙染。
都說人一輩子要來一次西藏,尤其是最後的山南天上的仙女—-美麗的洛扎,其實一次遠遠不夠!
從拉薩到洛扎的行程,讓人更加感到,山南之南,是你一定要去的西藏。
2
泡溫泉看美景!這才是生活
作者網名:跟著大山走天下
拉普溫泉則位於洛扎縣色鄉曲吉麥玉如若村東北方5公裡處,從澤當出發,途徑貢嘎,翻過崗巴拉的盤旋山路,直達羊卓雍措。再沿浪卡子縣城攀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少女湖普姆雍措。順著普姆雍措旁的柏油馬路一直穿山越嶺,到達洛扎縣城。最後沿著峽谷峭壁到色鄉,翻越70多公裡的山路後便可到達拉普溫泉。
拉普溫泉,泉眼眾多且富含多種礦物質,每處溫泉都有不同的治療效用。
與許多藏式溫泉一樣,在拉普溫泉常常露天沐浴。池子由滑溜溜的石塊堆砌而成,不需要人工打磨,渾然天成。藏族人民平日裡常去的溫泉,雖然簡單原始。從溫泉池的裝飾到泡溫的規矩透露著淳樸的民風民俗,和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拉普溫泉大多依山而建,有的露天緊靠山腳,有的就在溝底,也有的在屋頂半敞開的房子裡,順著山溝裡泉水的流向,分散在小山坡的兩邊。一條蜿蜒的小路,把大大小小的池子串聯起來,從一個溫泉池到另一個溫泉池需要過碎石路、鐵橋。
池邊有幾級寬寬的臺階,泉水清澈見底,如拳頭般大的氣泡相繼從池底和四周冒出來,房間裡飄著淡淡的硫磺味道,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平躺在溫暖泉中,有時是從天而降的毛毛細雨打溼眼帘,有時是如柳絮般的雪花飄落在鼻尖。抬頭仰望,高山峽谷遮住了大半個藍天,就著溫暖的泉水凝神屏氣,靜靜地享受著來自4000多米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