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國航天一大步,而「成都造」產品則一路護航。
無論是在大國創新的一盤棋之中,還是在城市應急的關鍵節點之時,「成都創新」承載的擔當與作為從未缺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源頭活水,只有創新,才能佔得先機、取得優勢、贏得未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成都全面構建以國家科技創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天府實驗室為核心的多層次創新平臺,不斷完善科技服務保障體系。在全球創新指數(GII)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7位。
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成都堅持從國家戰略需要和城市產業需求出發,堅定構建以產業生態圈為引領、產業功能區為載體的創新要素集成方式和創新鏈條融合機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升級。
「十四五」即將啟幕,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環境,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都已蓄勢待發!
創新引領 打造增長極核動力源
12月4日,在位於成都西南角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正式建成並首次實現放電。
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我國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在當今時代以及更長遠的未來,科技創新能力,掌握關鍵領域核心科技的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和長遠發展的關鍵要素。
放眼中國創新版圖,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定位均是強化基礎性科學研究,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內生源動力。
四城之外,還有誰?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求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
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直抵興隆湖畔,這裡是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的成都科學城,一大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創新企業在這裡集聚。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正位於成都科學城的鹿溪智谷核心區。
「搶抓時代新機遇,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將建成集科研、教育、創新、產業為一體的中科院科教融合區域中心。」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科技合作處處長董微介紹,自2016年中科院成都分院與成都市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來,中科院成都分院成為較早一批「走進」成都科學城的創新主體,不僅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轉制企業整體搬遷到成都科學城,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也在此落地。
站在發展的新起點,作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棋盤中的重要一「子」,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重要布局,西部(成都)科學城以「一核四區」為功能布局,引領全球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級。這裡已初步構建起以中科系、中核系、中物院等「國家隊」基礎研究為核心,天府實驗室建設為引擎,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的創新策源動力體系。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搖籃」,既能顯著提高城市自主創新能力,亦能提升城市競爭話語權。天府實驗室,就是面向國家戰略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自身優勢領域而打造的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集聚人才團隊、重構創新全鏈條,這裡有望成為四川原始創新、基礎研究的重要載體,進而結合自身產業特色,打造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策源地和動力源。
強化平臺支撐,成都全面構建以國家科技創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天府實驗室為核心的多層次創新平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正在加速打造。
創新驅動 構建萬億級產業集群
走進位於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B區的世界500強企業出光興產在中國的首個OLED發光材料製造基地——出光電材,員工們正開足馬力,在生產線上加緊生產。該項目預計年產OLED發光材料12噸,2021年初實現首批產品交付。
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新型顯示技術的主流趨勢,OLED屏幕被廣泛應用在智慧型手機、大屏電視等中大尺寸的顯示器中。出光電材的投產,將填補國內OLED發光材料領域的空白,將促進顯示器的升級換代,對成都新型顯示產業強鏈、補鏈有重要意義。
在4公裡外,與出光電材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的京東方,在成都實現了中國首條柔性AMOLED生產線——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量產。「隨著京東方在成都和重慶的兩條柔性屏生產線的量產,全部滿產後每年可提供1.4億片高端手機柔性屏,屆時標誌著國內規模最大的柔性屏製造基地在四川建成。」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秦向東表示,京東方將與出光電材繼續深度合作、協同發展,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壯大貢獻力量。
京東方和出光電材所屬的電子信息產業,將是成都首破萬億級的主導產業。企業所在區域,戴爾、德州儀器、富士康等數十家相關領域的世界500強齊聚於此,構建起「芯-屏-端-網」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多點支撐、由「點」到「圈」的蓬勃發展之勢。
在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成都始終堅持強化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通過培育先進位造業新優勢,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方向,深度參與國際分工體系,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
其中,以電子信息、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等為代表的支柱產業和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為代表的優勢產業發展迅速,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成都「智造」正在崛起。
敢為人先,變革求新。2017年7月,成都在產業發展大會上提出,統籌布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這是成都轉變城市和經濟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優化空間布局和重塑經濟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叢生和區域發展同質化的治本之策,同時也是構築區域發展比較優勢和中心城市核心優勢的戰略支撐。
目前,成都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66個不同產業類別的產業功能區裡,規劃建設了54個高品質科創空間,以科創空間為載體,推動科創資源向功能區集聚,打造發展動力源。今年以來,這些產業功能區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進項目,新增市場主體佔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二。
創新支撐 全力推動新舊動能轉化
縱觀新一線城市,發展優勢各不相同,謀城戰略各有偏重。杭州,頭部企業阿里系等民營企業生長在西子湖畔;南京,豐富的科教資源具有競爭優勢……將視線拉回成都,科教資源在全國排名前列。
在傳統動能機制漸失優勢,新的動能機制尚未形成的交匯期,成都選擇後發超越。
來吾導夫先路也。2017年,成都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轉型的戰略抉擇,率先提出打造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歷經3年創新開拓,成都新經濟組織架構「從無到有」、市場主體「從弱到強」、產業體系「從舊到新」、場景供給「從業到城」、生態賦能「從點到面」,新動能加速成勢,發展新動力十分強勁。
今年以來,一系列高能級新經濟企業選擇成都:6月24日,快手直播電商總部項目、百度智能駕駛項目落戶;8月20日,網易成都數字產業基地、騰訊新文創總部項目落戶;8月25日,字節跳動創新業務中心落地;9月29日,滴滴西部創新中心落戶……這正是成都發力新經濟,創新項目招引理念,增強招引活力的一個個生動縮影。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成都如何從「領先一步」到「步步為營」?
引是關鍵,培是核心。成都積極開展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打造「獨角獸/行業領軍+準獨角獸+種子企業」新經濟企業發展梯隊,強化種子企業、準獨角獸企業、獨角獸或行業領軍企業分層分級、精準施策,建立市、區(市)縣兩級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庫,出臺12條梯度培育支持政策,設立5000萬元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幫助種子企業降成本,提升準獨角獸企業顯示度,為獨角獸企業建立產業發展生態。
如今,成都新經濟活力指數已位列全國第三,新職業人群規模全國第三。3年前大力發展的數字經濟等新產業在今年已成為支撐發展的新動能。截至今年10月份,全市累計註冊新經濟企業從當初的24萬多家增長到44萬多家,7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成都還進階升級,以「場景營城」,2020年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將成都打造為「遍地都是機會、隨時充滿機遇」的「機會之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對此評價很高,他認為,場景驅動模式是新經濟驅動因素的一種變革。
智者,謀遠。成都,始終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未來。成都在全球率先規劃引領新經濟的獨角獸、瞪羚谷「獸群」,一批獨角獸、潛在獨角獸、瞪羚企業正在培育壯大。
此外,成都將繼續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支持新經濟企業賦能傳統產業,加快5G+、大數據+、人工智慧+、現代供應鏈+、清潔能源+新經濟產業發展,打造16個新經濟優勢賽道,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
新經濟,新動能,新「賽道」,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分水嶺,後浪成都踏浪前行!
本報記者 宋妍妍 吳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