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現象。在政治動蕩、戰爭頻繁,經濟發展緩慢的中世紀,物質生活資源匱乏,貧困現象長期存在,並且窮人群體佔總人口的比重很大。此時期的英國社會是一個鄉村世界,百姓的生活依賴於鄉村的農業生產,一旦農業歉收或其他收入減少,鄉村百姓就開始遭受貧困之苦。
中世紀的救濟行為多受神恩觀念的影響,所以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構建起了以基督教慈善救濟為主的多元化救助體系,體系中也包括家庭自救和鄉村共同體互救等。此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貧困壓力,穩定了社會秩序,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何在「家庭和鄉村」的救濟下,教會卻成為社會救助的主體力量呢?
一、災害、戰爭和瘟疫頻發,「今天是富人明天變窮人」
中世紀的英國,頻繁的發生自然災害、戰爭和瘟疫,人們稱之為是黑暗世紀。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裡,富人可能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無所有的窮人。在經濟發展緩慢的這個時期,社會貧窮司空見慣。貧困也就成了中世紀大部分底層民眾的一種生活狀態。而當時土地佔有狀況是衡量鄉村居民是否貧困的重要指標。
生產資料私有製造成的土地資源佔有嚴重失衡。一些貧困的鄉村百姓佔有的土地太少,很難維持生計。英國歷史學家貝內特認為,維持一個普通家庭生活的底線,最少需要10英畝的土地。但是1279年的英國米德蘭地區的7個郡,10 英畝以下的佔46%。
致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勞動力1350 年以前,因喪失勞動力的家庭陷入的貧困不在少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貧困在代際之間延續。家庭以老人兒童和病人殘疾人居多,他們缺乏正常的勞動力,無法接受僱傭機會獲得勞動報酬,即使他們擁有土地也不能進行正常勞作,以至於孩子難以餬口,老人得不到物質上的照料,整個家庭陷入貧困的漩渦,貧困一代代延續下去。
頻發的自然災害據統計,1000 至1450 年間,英國共發生嚴冬、大雪、洪水、多雨、乾旱、熱夏等自然災害共計 240 次,平均不到 2 年一次。災害還帶來饑荒和瘟疫,像14 世紀中期大規模爆發的黑死病,造成不少成年勞動力的死亡,使許多家庭陷入貧困。
戰爭頻發,民眾流離失所規模較大的戰事有 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1455—1485 年的玫瑰戰爭等,使得百姓流離失所。貧困帶來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農民生活的貧苦,他們住在沒有人工照明的茅草屋內,身上穿的也是製造粗糙的衣服,麵包牛奶對他們來說更是奢侈品。
二、「家庭和鄉村」救濟下,「上帝」扮演著主角,拯救窮人
中世紀的人們對窮人是懷有同情心的,他們受基督教教會思想的影響,接受教會宣傳的「貧窮神聖」的觀念。在救濟窮人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教會,教會也是中世紀英國社會濟助的主體力量。除此之外,還有家庭自救、鄉村共同體互救等方式,一起構建了多元化的救助體系。
中世紀的慈善行為多受基督神恩觀念的驅動,教會將慈善和贖罪聯繫起來,認為貧窮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教士們宣稱物質財富來源於上帝,應該把多餘部分捐獻和施捨給窮人,並且要主動接納窮人。並警告人們,如果不實行慈善,就會被罪惡侵蝕。
在14世紀,一個布道作者記錄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富人,一輩子積攢下無數的財富,但是,這個富人視財如命,自己的財富從來都不示人,生前他把這些財寶全部裝到箱子內封藏起來,在他死後,他的妻子和孩子找到了他存放財寶的箱子,打開箱子後,母子兩人在一堆金子中發現他的心已經完全變成了黑石頭。這個故事揭示了守財奴不願施捨的貪婪後果。警告人們要對世俗財物合理使用。
教會的救濟力量主要有堂區、修道院和主教堂區是教會的基層組織,主要負責解決本地的窮人問題。救濟的方式一般是發放實物。修道院主要負責救濟修道院地產上的弱勢群體,以及向旅行者和朝聖者提供食宿,以及向周圍固定的窮人提供基本食物和衣服的慈善。主教則主要負責救濟主教區地產上和主教區內的弱勢群體,對他們地產上勞作的佃農進行補助便士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等。
當時社會流行一種普遍的看法是:
「每一個莊園或堂區照料它自己的弱者和殘疾居民,教會的慈善活動將隨時幫助那些特別困難的家庭或地區。修道院向旅行者提供住處和食物……」
中世紀家庭的自救方式分為三種一是通過共同持有保障家庭成員獲得土地,夫妻之間或父母與孩子之間共同持有土地,通過土地獲得收益養活家庭。二是父母在去世前向沒有繼承權的其餘子女贈與新購買的土地,在封建社會,繼承父母財產的一般是長子,但是一些沒有繼承權的子女,父母在臨死前也會把一些財產分給他們。三是女性家庭成員在沒有男性繼承人的情況下也能繼承土地財產,在父親死後,家裡的母親或女兒也可繼承財產,以獲得收益。
鄉村共同體互救也發揮顯著作用中世紀擁有土地是貧困群體獲得生計來源的主要方式,此時實行的的是敞田制度,它是中世紀歐洲最為典型的土地耕作制度。所謂敞田制度,就是莊園、村莊的非耕地和休耕地都是敞開的公用地,任何人都享有公地上的公共權利,他們可以在此進行種植、畜牧等生產活動。更重要的是這些公地共同體可以給予窮人特殊的救濟權利。比如只有窮人可以拾穗,身強體壯、有勞動能力者不能拾取落穗。
從上述內容來看,教會的慈善救濟在濟貧上發揮著主體作用,家庭的自救和鄉村共同體互救發揮著積極作用。教會之所以一躍成為救濟的主體,在於當時的教會是處於統治階層。為了鞏固統治和社會穩定,教會必然扛起濟貧的大旗。當然,多元化的救助體系,減少了當地居民因貧困造成的大規模流浪,使一些失業者、患疾者、流浪者等得到了救濟,保障了他們的生存和日常需要,在英國的救助史上必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以教會為主的多元化救助體系日趨完善,窮人也一度迎來福音
中世紀英國鄉村濟助與當時英國較為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相適應,這種救濟方式,反映了鄉村民眾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基督教慈善救濟為主的救濟方式下,既有家庭自救也有鄉村共同體互救,多種救濟力量的匯聚,也為窮人獲取救助資源提供了多種選擇。這種多元救助體系有效緩解了社會貧困壓力。多元救助力量的存在,使鄉村貧困人群多了一份生存希望。穩定窮人群體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使得鄉村貧困人群不至於因饑荒而揭竿而起。
從上述的多元救助體系看,發揮的作用整體上是積極的。而實際上,對於鄉村窮人來說,他們很難同時享受多元化的濟助資源,往往獲得的是單一來源的救助。據學者戴爾推測,16世紀前後,窮人大概12萬人,每天假設需要救濟1便士,每年約需要 18 萬英鎊。而當時最富有的教會在救助窮人上支出1.3萬英鎊,所以很多的窮人還是得不到教會的救助。但是,總的來說,教會的救濟力量在延續,獲得救助的鄉村百姓也在增加,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一直在發揮。
1368 年,林肯郡的一位騎士沃爾·羅傑認為一次分發1便士不合理,於是向 300 個窮人每次提供 6 先令 8 便士。並且每周、每月、每年定期進行救濟,並把這種做法推廣到城鎮和鄉村,這一現象說明,社會救助由臨時性救助向有計劃的長期救助的轉變,這種轉變,為近代英國系統性開展濟貧積累了歷史經驗,也使得窮人有了長期穩定的救助。
結語
中世紀英國鄉村以基督教慈善救濟為主的多元救助體系,對於保障底層貧困群體的物質需求,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會的慈善救濟發揮著主力軍作用,家庭的自救和鄉村共同體互救發揮著積極作用。這種多元的救助體系,不僅對英國傳統農業社會民生維繼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為英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以社會救濟和國民保險為核心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奠定了歷史基礎。
在我國當前全面奔小康的大背景下,英國的救濟方式可以供我們借鑑經驗,比如多多關注貧窮人的生產生活,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需求,讓他們在多元的救助體系中享受時代的救助。「自救」加「他救」,精準施策,調動他們自救的積極性,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英國社會史》
《中世紀歐洲生活和勞動》
《牛津英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