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既然是「群」,那就免不了要與他人接觸,因此,有比較熟識者就可以成為朋友,志趣相投者則可以成為好朋友。然而朋友可以成千上萬,好朋友也可以十數以上,但有一種朋友,卻是十分難得,甚至萬裡未必可挑一,那就是知己,所以古人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智囊》小故事,講的就是一位足以稱得上是知己的人,和他對朋友所做的事情!此人名叫郈(hòu)成子(春秋魯大夫,名瘠),故事就發生在一次他當魯國使節,訪問晉國時。
魯國到晉,途經衛國。衛國右宰谷臣知道此事,便勸阻郈成子停下,並設宴款待,與郈成子相飲甚歡,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席宴上雖然陳設了樂隊,但直到酒酣宴罷也並沒有演奏。如果說主人不重視郈成子也不對,因為醉意漸濃的右宰谷臣還贈送了郈成子璧玉,要知道在古代,尤其是早一些的春秋戰國時期,璧玉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即使有錢也不行,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考古人發現,許多古代被盜過的古墓之中,金銀,青銅,瓷器都經常不見,但唯獨留下玉石的原因,因為即使你盜出去,但是一旦被人發現,那就是殺頭的後果。所以由此可見,衛國的右宰谷臣還是相當看重郈成子的。
都說交朋友需要付出真心,別人對自己好,自己也應該拿出誠意才對,但是郈成子在完成出訪晉國的任務,回歸再途經衛國時,卻並沒有向「好友」谷臣告辭。這樣的做法似乎很不合理,所以郈成子的僕人也很納悶,問道:「我們來時,右宰谷臣請您喝酒,喝得很高興,如今我們回時又經過衛國,您為什麼不向他告辭呢?」
郈成子聽了,向僕人說:「谷臣把我留下來喝酒,是因為遇到我很高興,陳設樂隊奏樂而並不演奏,是要告訴我他的憂愁;而酒酣之後送我璧玉,是要把它託付給我。如此看來,谷臣這樣的做法,說明衛國可能會有動亂發生。」
果不其然,事情真的如郈成子所料,這一行人離開衛國才三十裡,就聽到了寧喜之亂發生,右宰谷臣被殺的消息,郈成子大驚,立刻命掉轉車頭趕回到谷臣家中,再三祭拜之後才返回魯國。郈成子到家後,就派人迎接谷臣的家人,並將自己的住宅分出一部分給她們住,自己的俸祿也分一部分來供養她們,等到谷臣的兒子長大後,又將谷臣贈送的璧玉歸還於谷臣一家。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說道:「有預見,可以事先策劃對策;有仁義,可以託付財物。說的就是郈成子吧?」這是孔子對郈成子的評價,應該說評價的還很高。有智才能明白谷臣這些做法的意思,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應對。而明白了谷臣的託付之意,又必須是位仁者,誠者,信者,才能把好友的囑託當作自己的事情來辦,甚至要比自己的事情更上心。
這裡要多說一句,有人可能看過《智囊》這本書,也可能會看過這個小故事,也許會發現有一個地方我與書上解釋得不一樣,那就是「陳樂而不樂」這一句,書中解釋和其它出處都差不多,大體上都是「演奏音樂但卻很悲傷」,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解釋有些欠佳,主要有兩點:一、在於陳字,陳有陳列,擺設之意,所以解釋成叫來了樂隊卻沒有演奏會更好。如果改成奏樂就不同,那樣就可以解釋成演奏的樂曲很悲傷(即不樂)。所以從這一陳字上,我認為原文解釋欠妥。二、從後文中僕者問「向者右宰谷臣之觴吾子也甚歡」來看,谷臣與郈成子的宴飲應該是比較高興,所以我認為不應該是演奏悲傷樂曲的場合,那樣豈不太煞風景。
所以綜合來看,我個人認為還是應該解釋為叫來了樂隊,但是沒有進行演奏為妥。因為谷臣知道衛國將要發生動亂,自己不知道會怎樣,所以憂心忡忡,沒有心情聽音樂,但又捨不得與郈成子相聚的情分。因此只顧與郈成子敘舊,而無心取樂於樂曲。再者,如果不是谷臣吩咐,樂師們應該沒膽子在這種好友相聚甚歡的宴席上,演奏悲傷的樂曲吧,但谷臣何必費這麼大勁,繞個大圈來暗示郈成子,直接相告就完了唄,何必費那事。
總之,如此看來,谷臣應該是對自己是否能在這次動亂中活下來,沒有信心。又不想拖累好友,只想趁早與自己的好友再聚一聚。而,郈成子應該也是沒辦法,只能是儘自己作為朋友的一份力,當然,也有可能是當時沒反應過來,事後才明白這是谷臣的託付之意。但無論如何,在知道好友真的出事後,郈成子能夠做到幫扶故友妻子,又歸還璧玉,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君子,更是谷臣的「知己」。
你雖未言明,但我已心知,你沒有要求我為你承諾什麼,但你的事情我一定全力以赴。有友如此,夫復何求!這就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好了,今天的《智囊》小故事就聊到這裡,不知道你喜歡郈成子這樣的人嗎?你是怎樣看待知己的?還有關於「陳樂而不樂」你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這些都歡迎你來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