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雨崩徒步,穿越崇山峻岭中的尼農峽谷,伴山崖壁路有多險峻?

2020-12-23 雲遊滇藏旅途遊記

雨崩,藏語中是「經書」的意思。名稱起源,據說是源自神瀑附近的「石篆天書」

神女峰下(下)雨崩村

尼農峽谷,雲南崇山峻岭中,雨崩村與尼農村之間的「V」型大峽谷

尼農峽谷

雨崩徒步路線是我國境內的一條史詩級徒步路線,被廣大驢友們譽為「地球上最後一片世外桃源」「上有天堂,下有雨崩」「梅裡雪山腳下的曠世桃源」「神山聖水下的世外之地」「徒步者的天堂」。

在神瀑旁,逗留了半個小時,過了中午12點,便原路返回下雨崩村。到達白塔邊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鐘了。人生地不熟,一時間沒能找到尼農峽谷入口。環顧四周,右側是白塔,左側是草地,前方一條筆直的路通到村裡,幾位藏族小學生正騎山地自行車在路邊玩耍。

白塔邊拍照的遊人

直行走了一段路,路過一家餐館,進去點餐的時候,老闆卻說沒有東西吃了,理由是已經過了用餐時間。既然進來了,總不能空手而歸,我便買了一根老冰棍、一瓶健力寶,並詢問老闆尼農峽谷的入口。老闆告訴說白塔旁河邊有一座小橋可以通過。在店門口吃完冰棍,沿著筆直的路,往白塔旁左轉,不一會就來到河邊,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橋,尼農峽谷的入口到了。

過橋,轉彎,上坡,一條泥土路。此時,空中又飄起了小雨,道路泥濘。走了幾分鐘,進入一片森林之中,四周空曠,還在疑惑這條路是不是通往尼農村的時候?迎面走來兩位姑娘,便詢問道「你們是不是從尼農村過來的?」「是不是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可以到達尼農村?」她們回答「是的。」我也欣然告訴她們,下雨崩村馬上就要到了。

峽谷中的泥土路

確定方向之後,繼續朝前走。沒走多遠,迎面又陸陸續續來了幾波藏民,他們一家老小帶著東西往雨崩村方向趕。而從下雨崩村方向出來,沿途就我一個人,沒見後方有其他人一起走。

下坡的時候,突然發現一些藏民開著農用拖拉機進來,車上還站著許多人。當時還在納悶,難不成尼農峽谷中的路可以直接連通外界了?然而繼續往前走,發現情況並不是這樣。山路變得越來越泥濘,一輛農用拖拉機陷在路中央動不了。

峽谷對岸隱隱約約也有一條山路

大批藏民蜂擁而至,穿越在尼農峽谷之中,讓我不禁疑惑,是不是最近遇上什麼重大節日了?記得先前在客棧,與湖北小夥聊天的時候,聽他提起過8月中下旬拉薩的雪頓節即將到了,雨崩村也有轉山節,難不成他們是轉山來了?

尼農峽谷中荒廢了的房屋

邊走邊想,發現峽谷中有一條筆直的水泥路。看樣子,這水泥路是最近這幾天內才剛修的,修路機還停在路邊,水泥路面也未乾透,上面還可以清晰地看出幾個行人的鞋印。由於水泥路面沒幹,我不得不撐著木棍走在不到20釐米寬的水泥路邊緣的泥土路上。好在只走了一小段,前方是已經硬化的水泥路面。不過這一程,水泥路、泥土路交替出現。

尼農峽谷中剛修的水泥路

原本以為水泥路會一直持續,下山的時間會進一步加快。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不久,又變成了土石路段,並一直持續到尼農村。

下山的路急轉直下,變得異常險峻起來。一個下坡之後,原先的平緩的水泥路不見了,飄雨的石子路面,變得異常溼滑,所幸我手上木棍沒有丟棄,可以支撐著小心翼翼地下坡。

坡度下降得很快,海拔落差加大,路邊的河流幾乎是咆哮沸騰起來了。一些路段,奔騰的河水甚至已經衝出堤岸,漫過路面上,路面上的水流伴隨著雨水也在快速的流動著。如果此時不幸滑入河中,有被急流衝走的危險。

尼農峽谷中奔騰咆哮的河水

在峽谷中穿行,漸漸的已經沒有了迎面而來的行人。不過,此時身後有一對朝聖歸來的藏族母子從我身旁路過,她們告訴我說,再走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尼農村。我便跟著她們的腳步走了一段路。他們走得飛快,很快就從我的視線中消失了。峽谷中,雨下得很大,下坡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一塊凸出來的大石頭,石頭下方,這一對藏家母子正披著雨衣正坐在避雨休息。

我繼續朝前走,不過不久,這一對母子又趕了上來。很快就到了一個平臺休息點,在這裡坐著不少遊客,他們正眺望著山谷前方的白馬雪山。我們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前行。

雨天,峽谷中的溼滑、泥濘的路不是最危險的。如果說危險,最後一段伴山崖壁小路,足以讓恐高、怕水的遊人嚇破膽。這段路到尼農村持續了有2-3公裡,一邊是流速湍急的水渠,一邊是高百米的懸崖深谷,谷底是奔騰的河流,石子路面寬度不足1米,走在路上需要格外的小心翼翼。

那對藏族母子似乎習慣了這樣的崖壁山路,步履飛快地消失在拐彎處。而此時,我身後,陸陸續續有好幾對青年情侶跟了上來。不過,尼農村已經勝利在望,已經可以看見瀾滄江,瀾滄江對岸是兩條高几百米的崖壁公路。快到村裡時,又是一個60度大下坡,都是石子路,非常的滑。我眼前的那對藏族母子已經在小心翼翼地下坡。到了村裡,已經有車子在下坡口等候。本地人很多是自己開車過來,停在坡口,等他們下坡的時候,就可以坐自家的車子回家。

尼農峽谷懸崖峭壁邊的小路

我獨自一人下到坡口,本來想等看看是不是有其他人可以一起拼車去飛來寺,便一邊玩手機一邊等,等了將近一個小時。期間雖然有人下來,但是他們幾乎都是本地居民,都已經有車在等著他們。如果一個人包車去飛來寺,司機出價要180元,我覺得有點高。司機準備給我優惠,說150元也可以走,我覺得我還可以再等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遇到了神瀑朝聖歸來的兩兄弟。我便詢問他們要不要一起拼車去德欽、飛來寺方向。他們說他們不住在德欽縣城,住在相反的方向。不過建議我過橋再走一段,去兩條公路相交的地方去等車,那邊去德欽車子會多一些。

這樣我便和他們一邊聊天,一邊向村子對岸走去。他們見我看起來曬得這麼黑,便問我是不是雲南人?我說我不是。我之所以曬黑了,是因為前段時間兩天環洱海騎行的時候,沒意識到高原紫外線會如此強烈。當時是多雲天氣,天氣也很涼爽,就戴了頭盔、墨鏡,沒用頭巾蒙面,所以臉上還是留下很明顯的印記。額頭、臉頰兩側都曬蛻皮了,就兩個眼睛四周白,看起來像個佐羅。

一路上,我問過他們的工作?為什麼要來雨崩神瀑轉山?是不是一般藏民都會去轉山、朝聖?他們一一回答了問題。小夥子原本在北京工作,今年由於北京也出現了疫情,一時半會兒也回不去。這時候,剛巧一輛計程車從身後開過來,我便上車同他們告別。

晚餐小菜之一:尖椒小炒肉

計程車司機姓段,是大理人,他的妻子是尼農村人,他長期在德欽縣開出租。此次,剛巧他從尼農辦完事,準備返回德欽。一路上,跟司機討論了一些問題。快到德欽縣城時,車子繞道崇山峻岭中,在高聳入雲的盤山公路上行駛,坡度上升幅度很大,有些嚇人。這種經歷,之前是沒有體會過的。快到飛來寺的時候,落日的餘暉,梅裡雪山太子十三峰清晰地出現在眼前,司機對我說,我的運氣不錯,他開車這麼久,這種景象也是難得一見。由於沒有停車拍照,這樣的美景在腦海中轉瞬即逝。

抵達飛來寺的時候,已經是晚餐時間,此時已經飢腸轆轆。點了一份尖椒炒肉,一份青菜,吃上一份白米飯,一天下來,神瀑、尼農峽谷徒步的辛勞、疲憊感很快就消除了,接下來的滇藏騎行之旅又將繼續。

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關注、點讚、收藏!視頻見連結!如果您對雨崩徒步有任何的問題,可以評論區下方留言或私信!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徒步雨崩最全線路及攻略提示:尼農-神瀑-神湖-冰湖-西當
    去雨崩建議從尼農進,西當出,尼農這條路比較平緩,峽谷風景壯闊秀麗,可以減少爬坡徒步的枯燥,西當那邊有一半是車路,而且海拔提升較高,許多陡坡枯燥乏味,回程的時候快速經過最佳。雨崩上、下村隔著一條峽谷,有石頭臺階鋪成的道路,看起來不遠,但走路要半個小時左右,個人建議住雨崩下村(下村住宿條件相對更好,玩的也多一些,有酒吧,可去神瀑、神湖。上村只有去冰湖的時候方便,從下村也可以去冰湖。)
  • 【徒步】不去天堂,便去雨崩--雨崩徒步攻略與隨拍
    我要做的,是告訴你雨崩有多美,有多麼聖境一般的存在;但也要將它拽下神壇,因為這樣的美麗,你也能去。這一路同行的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三天徒步雨崩的線路:第一天,從飛來寺坐車前往西當溫泉雨崩入口處,徒步六到七個小時到達上雨崩村;第二天,往返冰湖,徒步共九個小時左右;第三天,往返神瀑,四個小時左右,然後沿尼農河、跨越尼農峽谷徒步五個多小時到達尼農村,乘車返回飛來寺。
  • 戶外徒步聖地:雲南雨崩,一個離天堂很近的地方,徒步人間仙境
    沐浴神瀑,洗去煩憂,傾聽己心,盡釋懷,仿若重生之所以推薦雨崩,是因為這裡是人們徒步旅行,找尋人生意義必去的「天堂」位於雲南梅裡雪山東麓德欽縣雲嶺鄉的雨崩村,是一個離神最近的地方。驢友們總說「不去天堂,就去雨崩。」
  • 雲南雨崩村4天徒步之旅 ~
    香格裡拉位於雲南的迪慶上。香格裡拉是人與自然、人與上帝和諧相處的聖地。一個什葉派財神山人在小說中還原了藍月山谷神秘的神秘土地,成為了「香格裡拉之心」。它是香巴拉的聖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眾神和諧相處。靈魂家園多年來一直是一個夢想。雨崩村位於梅裡十三峰最美麗的國家神女峰腳下,人口稀少,植被茂密。
  • 徒步雨崩的時候也是……
    雨崩的景點很少,但到每個景點基本上都需要徒步前往。所以,雨崩還被稱為「徒步天堂」。上雨崩神秘莫測的上雨崩,令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尼農峽谷從雨崩途徑尼農大峽谷徒步出來,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景象,極其壯美。懸崖、山溪、小路,都很有味道,棧道也很驚險。牛羊成群,有山有水,那是種與世隔絕的美好,世外桃源般的嚮往。
  • 徒步雲南雨崩路線實測
    雨崩,很美的名字,是個藏在雲南德欽縣大山深處的小村落。在此之前我從未聽過這個地方,但來過一次,便成為終身難忘的回憶。去雨崩的途中,還經過了瀾滄江大峽谷,幽深的峽谷在冬日裡十分樸素,卻不減震撼, 不免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雲南徒步串串燒】(1) 2006年秋天,我在雲南畫了一個圈
    2006年,那是一個秋天,我們在雲南畫了一個圈: 昆明——六庫——丙中洛——秋那桶徒步——迪麻洛——翻越碧羅雪山——茨中——德欽——雨崩徒步——香格裡拉——尼汝徒步——登頂哈巴——麗江——昆明 在尼農吃野蘋果
  • 走進「徒步者天堂」雨崩,穿越原始森林,探索梅裡雪山下的冰湖
    雨崩,在藏語中是經書的意思。名稱起源據說是源自神瀑附近的「石篆天書」。雨崩徒步線路在國內是一條史詩級的存在,被廣大旅友譽為「徒步者天堂」「梅裡雪山下的曠世桃源」「神山聖水下的世外之地」。冰湖,位於梅裡雪山之下,海拔3864米,是雪山山神卡瓦格博的命魂湖。
  • 梅裡雪山深處的天堂——雨崩探秘之旅
    雨崩徒步路線是我國境內的一條史詩級徒步路線,被驢友們譽為「地球上最後一片世外桃源」。行程參考D1·北京-麗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集合,直飛麗江。抵達麗江後,入住麗江古城精品客棧,開始自由活動。D2·麗江-香格裡拉-飛來寺
  • 徒步愛好者的天堂,最美是雨崩
    人們常說不去天堂就去雨崩,眼前天堂腳下地獄這些都是形容雨崩村的介紹,很多人都形容著這裡的美好,終於有空的時候拉上了幾個朋友去攀爬雨崩村,準備時間花了一個多星期終於來到了梅裡雪山腳下。我們第一天的話先到飛來寺這邊進行住宿,主要是為了讓第二天的日照金山當然這個也可以放在後面去看,當然了去雨崩村是需要購票的,購票後就開始了進山不過門票很便宜應該都是徒步的緣故。徒步過程中有多次讓我想著放棄,其中要穿越原始森林,尤其是背負著那麼多的裝備讓我感覺到了不堪重負,我們走了接近六個小時終於來到了心心念想的雨崩上村。
  • 和名字一樣有趣的景點——雨崩村,尚無公路可通,必須徒步八小時
    它就是位於雲南梅裡雪山東麓德欽縣雲嶺鄉境內的小村落——雨崩村。這裡四面群山簇擁,地理環境獨特,四季精緻優美,鄉風民情淳樸。由於環境比較特殊,目前無公路可通,進出只能靠徒步或騎騾子。雨崩人煙稀少,全村只有20幾戶人家。幾百年來一直維持著農耕畜牧的傳統生活方式。
  • 大香格裡拉,上雨崩
    ▼明永冰川,是卡瓦格博峰下最長的冰川,冰舌可以從海拔5500米往下延伸到海拔2800米處,如一條銀鱗玉甲的遊龍,從高高的雪峰一直延伸到山下,直撲瀾滄江邊,離瀾滄江面僅800多米▼藏香豬▼飛來寺-西當38公裡,乘車數小時到達西當公路的終點,僅有幾家客棧▼入雨崩有西當方向和尼農方向兩條驛道
  • 雲南雨崩村,徒步者天堂,世外桃源般風景
    雲南雨崩村位於雲南梅裡雪山東麓德欽縣雲嶺鄉境內,四面群山簇擁,地理環境獨特 ,海拔3000米,是梅裡雪山轉山的必經之地,這裡自古只有一條人馬驛道通向外界,堪稱「世外桃源」。雲南雨崩村目前無公路可通,進入雨崩有西當方向和尼農方向兩條驛道,以西當驛道更為方便 ,需徒步或騎騾子。
  • 雨崩 徒步小白初體驗全程眼睛的幸福程度超出負荷!
    朋友去年跟西部團徒步 雨崩 後,就開始了「大忽悠」促我踏上徒步行,我們年初計劃秋天徒步 喀納斯 ,後來因為疫情管控不得不放棄。十一月她帥氣登頂哈巴後,我又又蠢蠢欲動,兩人計劃年底用年假時間落實徒步計劃!冬天怎麼不看雪!
  • 雲南雨崩村,被群山簇擁的人間天堂!
    雨崩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行走其間讓人有曠世桃源之感去不了天堂就去雨崩雨崩村位於雲南梅裡雪山東麓德欽縣雲嶺鄉境內四面群山簇擁,地理環境獨特因目前無公路可通所以徒步是進入雨崩最好的選擇進入雨崩有西當方向和尼農方向兩條驛道,以西當驛道更為方便 ,需徒步或騎騾子,上坡12公裡,下坡6公裡,翻越3700米埡口,加之,雨崩村位於梅裡雪山的念慈母峰下五子峰腳下,景色優美,民風淳樸,真乃世外桃源。
  • 雨崩新春特輯來襲!離天堂最近之地,你真的該來一次了!
    此次我們在原有路線基礎上 增加了更多活動亮點 還有特別定製版獎牌等你來拿 帶你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 下面就跟著我們的腳步 看看撕去神秘標籤的它 能有多好玩
  • 雲南雨崩村,戶外徒步者的天堂:這一生要去一次雨崩村人生才完美
    上有天堂 下有雨崩,這是描述一個雲南大山裡的一個村子,因其獨特的地貌與自然環境是一個世外桃源,一直被戶外人成為徒步者的天堂。雨崩村的歷史:雨崩村在沒有發展旅遊之前是一個平窮落後的小山溝,發現雨崩村是90年代一個攝影師偶然走到裡面去了,然後發現這麼一個世外桃源,沒有電,沒有公路,基本與外界隔絕,然後這個攝影師把照片發到網絡上,然後引起啦關注,於是就引來了陸陸續續的遊客,徒步愛好者,一個村裡的藏族人開始把自己多餘的房子用來接待這些遊客,後面越來越多的遊客,村裡就大部分人開農家飯館,做民宿
  • 穿越廣西武宣百崖大峽谷,探訪神仙下凡的天路
    2017年11月4日至5日,我和藥師、星辰、荷花,重裝穿越百崖大峽谷,探訪神仙下凡的天路,體驗了百崖大峽谷峰巒險峻、秀瀑壯觀、林木蒼翠這一人間「仙境」的美麗神奇。4日早上,我們驅車來到百崖大峽谷前的高達村,把車安頓在農家院子裡,從景區外圍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