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4公子名揚天下,為何秦國沒出這樣的人?這才是秦統一的關鍵

2021-01-09 海叔說春秋

公元前1046年,姬髮帶著一大幫諸侯滅了商紂,建立了周政權。也就在這年,武王特地分封了幾百個有功勞的諸侯。隨著時間推移,到了戰國時代幾百個國家僅剩下了齊、楚、秦、燕、韓、趙、魏這7國存在。公元前221年,秦一口氣消滅了其他6國,最終統一了天下。雖然秦笑到了最後,可到了戰國時卻出現了這麼個奇怪現象:魏無忌、趙平原、楚春申君、齊孟嘗這4大公子沒有1個來自秦國。

戰國時,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這4大公子有權有勢,同時又才華橫溢,而且一心為國家,手下還養了不少的門客。按道理來說,就戰國時代而言,魏、趙、楚、齊這4國的實力壓根兒無法與秦相提並論,加上秦從來沒出現過很昏的國君,因此秦也應出現賢明的公子才對,可他們卻沒有。這就有點不科學了,那麼其中有何原因呢?原來這也正是秦統一的關鍵所在。

信陵君的代表作就是有名的偷符救趙。公元前259年,秦在長平滅了趙45萬人,後來魏無忌、為了救趙國而不惜偷了兵符跑去支援趙國。因他的努力,秦沒能滅掉趙國。孟嘗君曾演出了「雞鳴狗盜」的橋段,而趙勝也給了手下「毛遂自薦」的「脫穎而出」機會,黃歇把楚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這4人一身的本事,也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秦國卻沒出現這樣的人物,但秦一樣可實現統一大業。綜合來看,這其中的差距正好是秦能統一的原因。

戰國4公子有很高的地位,也有不小的權力,同時還有富可敵國的財產。這4公子的財富來源於國君的封賞,而1個國家的資源有限,君主把財政稅收賞賜給了這樣的特權階級後,國家能分給其他功臣的資源就必然少了。再換句話說,戰國4公子雖然賢明,但他們只不過代表了個人力量而已,而國家廣大的士卒、百姓卻不能雨露均沾。這麼一來,老百姓與普通人的積極性就難以調動起來。但秦國就不同了,他們基本把封賞平攤到了老百姓與普通士兵的身上。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任用商鞅進行了變法,其中「獎勵軍功」與「郡縣制」最為重要。按新法的規定,那些出身高貴的舊貴族不能再坐著吃老本了,必須勤勤懇懇工作才有俸祿可拿。對於敢勇猛殺敵的士卒來說,只要殺死敵人就有獎勵;普通老百姓勤勞耕耘也有封賞。而郡縣制之讓地方官不再敢懈怠,因為他們若不努力就有被替換的可能。換句話說,秦變法後基本杜絕了少數人坐享其成的現象,同時調動了普通人的積極性,國家也因此迅速崛起了。

反觀其他國家就不同了,依然走的老路。戰國4公子雖賢明,但依然只是個人力量,他們的才華不能讓整個國家的人民都融入到1個集體之中,也就是傳說中的脫離了群眾。戰國4公子還是賢明的人才,要換其他昏庸的貴族有這樣的地位那國家就更悲劇了。因此秦不會出現這樣的公子,也不需要他們存在,因為普通人與郡縣長官就可勤勤懇懇地為國家做貢獻。

相關焦點

  • 嫁夫隨夫卻拆娘家的牆,秦宣太后對楚國下手,鑄造秦國統一基礎
    事實上,到後來秦王嬴政執政時期,秦國的綜合國力已經是最為強盛的了,其它六個國家很難對它的發展和統一造成威脅,也就是說到秦王嬴政時期的秦國統一是必然的,需要關注的可能只是一個統一時間的長短,而為戰國末期的秦國達到這樣高度,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正是秦宣太后。
  • 這才是秦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看完驚呆了!
    這一歷史性的創舉,一代詩仙李白曾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若說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那麼,為何偏偏是地處西陲之秦呢?每論至此,很多人會自然而然想到,商鞅變法,它讓秦國實現了超級逆襲,那麼,戰國時期,變法而圖強,僅僅只有秦國嗎?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卻有很多虛構內容)爆火,戰國時期秦國崛起的這段歷史,也為觀眾所熟知。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爭秦國東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爭霸天下時在位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國力最強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毫不為過。尤其是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帥,在長平之戰一戰坑殺趙國四十五萬人,在軍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外交方面採取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而形成戰國後期秦國的外交政策。
  • 戰國七雄並立,為何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沒有「七公子」?
    自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權威日益衰微,禮樂徵伐本是「自天子出」,而後一步一步地演變成為了「自諸侯出」,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只能龜縮在周王畿,保持著最後的一絲威嚴。在失去了「周禮」的約束後,各個諸侯國之間大打出手,戰爭仿佛成為了那個時期的常態,進入了戰國時期之後,天下漸漸形成了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個強國並立的局面。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有他在秦國不敢出函谷關半步
    戰國後期,秦國漸漸成為了七雄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威震六國。但有一個人卻把秦國軍士牢牢的堵在了函谷關內,不敢越過雷池一步,等他死後才敢出函谷關,蠶食魏國。而他便是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皆是世上少有的大才之人,而能成為四大公子之首,信陵君有何不同之處呢?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這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怎麼抵抗就投降的戰國。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將王賁率軍攻魏,圍困魏都大梁。 此時的魏國一如韓國虛弱渺小,但魏王假卻據城頑抗,直到秦軍引水灌城,三月之後,彈盡糧絕的魏王假才投降秦軍。
  •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有昏君,為什麼秦朝統一還需要經過一百多年?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了天下。那麼,秦國為何經過7代國君、花費了一百多年才完成了大一統?因為秦國的統一實在是太難了,千古一帝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那背後可是實打實的功績和努力。如果說秦國用武力統一六國是件簡單粗暴的事情,那麼思想、文化上的統一卻遠沒有那麼簡單。商鞅變法後制定的法律在秦國實行了一百多年都沒有問題,但秦國統一後把這套制度再用於山東六國時,則出現了問題,這不能說和各國的民俗、民情沒有關係。「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統一六國易,收攏民心卻很難。如果沒有大的利好,誰會心甘情願的歡迎新的制度、新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
  • 戰國後期秦國很強大,秦昭王為何還派王孫異人質趙?用意何在?
    在戰國時期,兩國之間為了制衡或是讓對方信任,互派質子是個很普遍的現象。質子一般是王室公子,也有的是太子。秦異人就是後來秦國國君秦莊襄王,他就是秦始皇的父親,《羋月傳》中羋月就是秦異人的曾祖母,秦昭王是他的爺爺。也就是他這位爺爺把他送到趙國出質的。
  • 秦國統一六國最失敗的一戰,領土直接被打回原形,死傷數十萬
    在戰國時代,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實現了快速崛起,憑藉著軍功授爵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加強,在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之下,秦國的統一步伐可以說是勢不可擋,特別是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讓秦國徹底打敗了軍事上唯一一個能夠與秦相抗衡的趙國。
  • 戰國四公子,都是什麼樣的人?
    最近,一部電視劇《羋月傳》火了,戰國四公子在大眾中又復活過來,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四公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顧名思義,竹林七賢有名,是因為他們賢德;明末四大才子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有才;當今的京城四少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們有錢。但在戰國,有四個人集賢、才、富貴於一身。
  • 楚國晉國和秦國版圖相當,卻為何被秦所滅?
    ,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掃清了最大的障礙。這是個爭議比較大的人,其做為一國之君去舉鼎是為不智,但其武力值與政治眼光、軍事才能卻是不差,他發現並認可了還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而且其本身在軍隊系統的魅力也是很大的,從軍軍伍時就發現並提攜了白起等人才,使得贏稷在後面的戰爭中不致於缺少能徵善戰的將領。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戰國時期,秦楚兩國恩怨糾葛為最多。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
  • 《大秦賦》秦軍圍攻邯鄲,為何不囚禁質子秦異人,還讓他安然離開
    《大秦賦》以秦國和趙國的邯鄲之戰起始,故事背景貫穿於戰國末年最重要的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階段,那麼大家會不會很奇怪,為何趙國要被秦國滅國,邯鄲被圍三年,作為質子的秦異人還過得好好的,好像不像一位質子,邯鄲城外秦國和趙國的戰鬥根他毫無關係,而趙國的國君和貴族好像對他也不管不問,為何不把他抓起來要挾秦國呢?
  • 為什麼秦統一了,那麼多人反,漢統一了卻沒人反?
    因為秦的統一對舊勢力沒有徹底摧毀。 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一次大洗牌,都是一次變革。 為什麼這樣說? 蛋糕就這麼大,舊勢力拿著不放,新階層自然不樂意,新階層想擠進來,要麼雙方妥協,要麼通過戰爭。
  • 秦統一天下前夕,戰國五雄在思考對策,只有一國快樂了四十多年
    戰國後期,戰國七雄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秦國逐漸暴走,開始變得無敵起來;其他六國均走向了衰落,個個成了強秦欺負的對象。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發動了掃滅六國的統一之戰,並且消滅了齊、楚、燕、趙、韓、魏這六雄,建立了秦王朝。
  • 揭秘戰國秦史上的三年內亂:真實還原秦昭王即位的那些刀光劍影
    追溯其源頭,司馬遷說,這首先得歸功於魏冉在秦昭王初年發生的一次名為「季君之亂」的政治危機中立下殊勳。關於這檔歷史事件的詳情,楊寬先生在《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中是這樣描述的:秦武王卒,無子。因而王室爆發爭奪君位之內亂,先後持續三年之久。
  • 戰國四公子之平原君
    那時候不能稱男子姓的,那是罵人的,女子可以稱姓,但要反過來,比如文贏,我一開始看的段子說,因為他生於趙,也有可能封地之後不改氏的,這樣也可以。按說他們應該改為秦政,反正改不改都是那一家子。 無所謂的,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趙勝,我那是猜。贏姓的十幾個氏中,秦是秦亡之後才出現的,贏姓是上古大姓,不止趙家這一支。
  • 楚國坐擁戰國中最大的領土,幾乎全佔南方,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這個國家擁有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領土,幅員遼闊,幾乎佔據了整個南方,自春秋起就一直是強國。齊桓公的霸業結束後,春秋的主線就是晉楚爭霸。到了戰國時楚國依然強大,即使是氣吞天下的秦始皇想要滅楚,也要發動傾國之力的六十萬大軍,才滅掉楚國。縱使如此,楚人依然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吶喊。滅秦的兩大主力劉邦與項羽,都是楚人。而項羽就是當年秦始皇滅楚時楚國主帥項燕的孫子。
  • 你認為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哪一位君王對統一的推動作用最大?
    戰國時期,天下戰火紛飛,各個諸侯國伐交不斷,經過一場又一場的大戰,當時的一流強國一直都在不斷的洗牌,各個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秦國以「六世之餘烈」作為基礎,完成了統一。而後,公孫衍、張儀等賢臣先後入秦,公孫衍為秦國再度取得河西大捷,正式收復了丟失百年的河西之地,張儀更是與秦惠文王配合無間,君臣二人攪動戰國風雲,敗三晉於修魚,敗楚國於丹陽、藍田,又大破義渠等國,威震四方。
  •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在歷史上是空前的,是我國古代第一次人才大流動。」這些流動的人才被各國用於政治改革、軍事戰爭。無疑,每個國家都會流出或流入大規模的人才。但能夠為秦朝所用,究其根本是因為秦本身特有的原因所導致的。1、士階層的解放春秋以前,社會被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嚴格束縛,每個人似乎是一個機器的零件被鑲嵌在國家這臺大機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