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姬髮帶著一大幫諸侯滅了商紂,建立了周政權。也就在這年,武王特地分封了幾百個有功勞的諸侯。隨著時間推移,到了戰國時代幾百個國家僅剩下了齊、楚、秦、燕、韓、趙、魏這7國存在。公元前221年,秦一口氣消滅了其他6國,最終統一了天下。雖然秦笑到了最後,可到了戰國時卻出現了這麼個奇怪現象:魏無忌、趙平原、楚春申君、齊孟嘗這4大公子沒有1個來自秦國。
戰國時,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這4大公子有權有勢,同時又才華橫溢,而且一心為國家,手下還養了不少的門客。按道理來說,就戰國時代而言,魏、趙、楚、齊這4國的實力壓根兒無法與秦相提並論,加上秦從來沒出現過很昏的國君,因此秦也應出現賢明的公子才對,可他們卻沒有。這就有點不科學了,那麼其中有何原因呢?原來這也正是秦統一的關鍵所在。
信陵君的代表作就是有名的偷符救趙。公元前259年,秦在長平滅了趙45萬人,後來魏無忌、為了救趙國而不惜偷了兵符跑去支援趙國。因他的努力,秦沒能滅掉趙國。孟嘗君曾演出了「雞鳴狗盜」的橋段,而趙勝也給了手下「毛遂自薦」的「脫穎而出」機會,黃歇把楚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這4人一身的本事,也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秦國卻沒出現這樣的人物,但秦一樣可實現統一大業。綜合來看,這其中的差距正好是秦能統一的原因。
戰國4公子有很高的地位,也有不小的權力,同時還有富可敵國的財產。這4公子的財富來源於國君的封賞,而1個國家的資源有限,君主把財政稅收賞賜給了這樣的特權階級後,國家能分給其他功臣的資源就必然少了。再換句話說,戰國4公子雖然賢明,但他們只不過代表了個人力量而已,而國家廣大的士卒、百姓卻不能雨露均沾。這麼一來,老百姓與普通人的積極性就難以調動起來。但秦國就不同了,他們基本把封賞平攤到了老百姓與普通士兵的身上。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任用商鞅進行了變法,其中「獎勵軍功」與「郡縣制」最為重要。按新法的規定,那些出身高貴的舊貴族不能再坐著吃老本了,必須勤勤懇懇工作才有俸祿可拿。對於敢勇猛殺敵的士卒來說,只要殺死敵人就有獎勵;普通老百姓勤勞耕耘也有封賞。而郡縣制之讓地方官不再敢懈怠,因為他們若不努力就有被替換的可能。換句話說,秦變法後基本杜絕了少數人坐享其成的現象,同時調動了普通人的積極性,國家也因此迅速崛起了。
反觀其他國家就不同了,依然走的老路。戰國4公子雖賢明,但依然只是個人力量,他們的才華不能讓整個國家的人民都融入到1個集體之中,也就是傳說中的脫離了群眾。戰國4公子還是賢明的人才,要換其他昏庸的貴族有這樣的地位那國家就更悲劇了。因此秦不會出現這樣的公子,也不需要他們存在,因為普通人與郡縣長官就可勤勤懇懇地為國家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