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80後的劉軻做生意很賺錢,但酷愛釣魚、燒烤。
80後劉軻酷愛釣魚,燒烤,但他做生意很賺錢。
各位看到區別了嗎?同樣表達一個人的兩件事情,連字數都一樣,但第一個有點玩物喪志的味道,第二個,我們看到了一個會玩又有錢的狠人。
如果不明顯的話,再看一個例子
一個女大學生,每天晚上去夜總會喝酒;
一個天天晚上去夜總會喝酒的女孩,白天堅持在學校上課學習。
第一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墮落的女大學生;第二句話我們看到了一個滿滿正能量的勵志女青年!
這不是文字遊戲,背後是對一個詞「順序」的理解。
同樣是下象棋,同樣數量的車馬炮,為什麼有的人贏有的人輸,有的人是特級大師,有的人是臭棋老子,本質就是在走棋的順序上。
那如何排好這個「順序」呢?
我們看一下大師的表演。
(02)
《天道》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王志文把丁元英演活了,一部好的作品的價值在於它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到我們。
我在去年寫過一篇文章《當代的殺富濟貧》是從規律的角度理解的這部作品,今天從思維上去看它給我們帶來的意義。
在丁元英答應給王廟村創富之前,他其實已經想好要怎麼做了。丁元英先是去王廟村考察,和幾個發燒友,農戶交流,在查閱了多方面資料,結合自己的認知、經歷、人脈,一步一步給我們拉開了一幅包含愛情、拔刀見血的動人畫卷。
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丁元英的一步步操作是這樣的:辦個體戶、分工協作、生產機櫃、歐洲認證、北京開店、參加音響展、降價售罄、樂聖起訴、打官司、樂聖敗訴併購合作。
在沒有思考背後的規律之前,我們感覺貌似有些事情是偶然突發,甚至有些事情是多餘的。
(03)
如果按照慣性思維,線性思維去想的話,可能無法理解。
假如是我們想做音響生產,大多數人會先生產,把產品做出來,然後包裝、代理、銷售。
少部分人會這樣做:先做客戶分析,鎖定目標客戶,根據客戶需求生產。
我想幾乎沒有人會有丁元英這樣的想法:從樂聖糧倉裡撕開口子。
王廟村是貧困縣裡的貧困村,芮小丹想讓丁元英給她寫一個神話,用丁元英的話來說,哪有什麼神話?神話的背後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
在市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你要的市場從哪裡來?等待幫扶的農民怎麼吃飯?有拔刀見血之稱的丁元英又找到了在私募基金時候的血性。
丁元英在一開始就部好了一個大局,想好了最終結果,我們看到的一步步,是下棋落子而已。
(04)
丁元英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中破局更有把握?猶如困獸之鬥,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有多年經驗的品牌,外國音響,樂聖公司的產品更是佔領半壁江山,而且無論從供應鏈、資金、規模都是具有絕對的優勢,樂聖號稱只有矛沒有盾,永遠是進攻進攻進攻。
丁元英在經過分析之後,得出結論:想要在短時間殺出血路,只能殺富濟貧,從樂聖身上狼口奪食!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丁元英開始思考怎麼做,儘可能挖掘目前擁有的資源。
對於樂聖來說,丁元英或許就是一個賊,林雨峰最後拿槍指著丁元英說道:你知不知道你毀掉了一個響噹噹的民族品牌!
但沒有辦法,立場不同,只能拔刀相見,丁元英背後是一群等待扶貧的農民和幾個扒井沿的發燒友,更是飽含對芮小丹深沉的愛,丁元英只能向前走。
不負有心人,丁元英還是找到了突破點!
一個是王廟村不怕吃苦的低成本生產力
一個是利用人性中最古老的武器,價格之爭
王廟村就是因為窮,所以天然的不怕吃苦,因為不怕吃苦,所以只要有利潤,他們就會拼了命的幹!大多數人看到的或許是:一群貧窮的人,還能拿出什麼東西來?凡是有兩面,丁元英看到的是:一群貧窮的人,能拿出拼命的幹勁兒!
古老的價格武器:再有錢的人,去吃農家宴,也會找性價比高的,實惠的。買菜砍價也把實惠的需求變成了文化。這是丁元英對人性的參悟。
不知道當年小米的雷軍有沒有看過《天道》,但他高打打性價比大旗,和在當時極具誘惑力的1999元,硬是在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殺出一條口子,不要談情懷,說白了,就是便宜。
都說買的沒有賣的精,但買家永遠貨比三家,羊毛能薅就薅。用同樣的處理器,你便宜,我就是買你的。
丁元英用樂聖的套件生產,樂聖也用自己的套件生產。先把高價宣傳大半年,讓人皆知,然後在音響展突然把價格打到冰點,看客不傻,便宜,買它!樂聖必然騎虎難下,跟著降價的話,自己的成本根本不匹配,客戶也不會買單;降價的話,自己品牌形象盡毀,而且伴隨巨大的市場成本,公司也會垮掉。
這些都在丁元英的計算之中,包括後來的官司之戰。
丁元英心裡很清楚,兩家公司打官司,最終的爭議點就是在成本上,如何讓王廟村低成本的農戶生產披上合法的外衣?——用個體戶+合同制。
幾乎無懈可擊。
計劃之中,樂聖敗訴。
林雨峰難咎其責,內心也過不了這道坎,但樂聖的股東和員工還要吃飯,誰當家?無所謂。所以他們和格律詩背後的王廟村合作,是剩下的唯一條路,如果不走這條路,其他的音響公司更會落井下石。
丁元英連敵人的出路都想好了。
(05)
把丁元英的思路反過來,就是我們看到電視劇的演繹。
我們看到了倒行逆施。
倒行逆施並不是一個褒義詞,但我們看到了它的威力竟然如此巨大。
這就是丁元英帶給我們的思考。
他教會我們做任何的事情,首先要確定好一個目標,或者說一個突破口,然後從目標出發,反向推演,一環接一環,倒推資源配置、時間配置,把相關的人考慮進來,同時留有一定的變量。
如果條件不具備,馬上研究新的路徑來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瓶頸在哪裡?缺少什麼?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剝開。
電視有藝術的成分,就是因為藝術,所以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所謂的高人背後並不是神人,而是對事的深刻洞察,對思維順序的深刻認知,有人稱之為逆向思維。
認知自我升級的必要性或許並不是讓我們都成為高人,但至少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