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澤的大街小巷,人們口口相傳著明朝監察御史陳泰兩袖清風,愛憎分明的故事。陳泰一生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彈奸劾惡,不遺餘力。從監察御史到左僉都御史再到副都御史,他官至正三品高位,歷經宦海浮沉三起三落,百折不撓,令人敬仰,不失為一代錚臣,世稱「鐵」御史。
陳泰,字吉亨,明永樂初年生於光澤城關,先從外祖家姓曹,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他應鄉試獲第一名。宣德年間又高中進士,授任安慶府學訓導後才恢復本姓。
據清版《光澤縣誌》和《光澤文史資料》等記載,陳泰家為遠近聞名的書商,以印書藏書為業,開辦「杭川閣」書屋。他自幼聰穎好學,苦讀寒窗,崇拜李綱、文天祥等一代良臣的氣度。由於為人正直,廣有賢名,他任訓導不久就受眾多上官極力推薦,正統初年被任命為江西監察御史。
陳泰在其位謀其政,潛心研究法理,從嚴執法,緝拿兇犯,懲治貪官,查辦了許多大案要案,成為明代法苑的「偵獄楷模」。
一次,陳泰回光澤,恰巧有一樁案子剛剛審結:當地惡霸巫金魁姦淫了縣刑獄長黃隆的妻子後,反而誣陷黃隆因霸佔別人妻子而殺死自己妻子。縣衙定案黃隆死罪上報,等令開斬。但他仔細翻閱案卷後發現許多疑點,於是微服私訪,了解到不少惡霸誣陷他人的證據。經過縝密地收集證據重審,惡霸巫金魁坦白了自己的陰謀,被處以極刑。黃隆當即被釋放,縣令也因糊塗斷案被罷官,百姓皆呼陳泰為「陳青天」!
正統三年(1438年),陳泰巡視山西時了解到一些外任官員俸祿低,於是上疏:「今在外諸司文臣去家遠任,妻子隨行。然祿厚者月給米不過三石,祿薄者一石二石。然其所折鈔,急不得濟。九載之間,仰事府育之具,道路往來之費,親古遺問之需,滿罷門居之用,其祿不贍,則不免失其所守,此所以陷罪者多也。」
皇帝在閱讀奏章後也深感「俸薄不足以養廉」「吏俸薄犯贓者必多」。遂加俸,眾官吏得益,也更勤民事。
身為御史,陳泰從嚴治吏,絲毫不苟。他奉命巡視貴州時,發現有將領進剿賊寇不力,卻以殺平民百姓首級來冒功,當地百姓怨聲載道。他立即上疏奏章朝廷,參罷了有關官員和將領,百姓之冤皆被雪洗。
正統六年(1441年),南方乾旱,北方洪澇,百姓受難,民不聊生。官府救濟錢糧又被層層剋扣,到百姓手上所剩無幾。災民暴亂,地方動蕩不安。陳泰認為事皆由貪官汙吏而起,於是聯合一班正直官員上奏,力述貪官汙吏之危害。皇帝閱奏大為震怒,並立即展開調查。最終,吏部尚書郭璉、都御史陳智、侍奉郎李庸、祭酒貝泰等一批位高權重的貪官紛紛被彈劾落馬,民怨逐消,暴亂遂平。
陳泰每到一處,貪官均寢食難安,唯恐被他知察,官位難保。由於生性耿直,嫉惡如仇,陳泰得罪了不少達官顯貴,也被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正統九年(1444年),陳泰調任四川。四川鎮守等一批貪官驚慌失措,深恐汙行被他發覺。於是先發制人,尋釁挑起事端。正統十二年(1447年),他被誣告「擅杖武職,毆殺同僚」,參奏朝廷。刑部大臣偏聽偏信,將他逮捕入獄,定罪論斬。
他在獄中聞知福建等地民亂,盜賊四起,於是上「處置福建地方疏」,力奏「貪官汙吏害民,以成賊勢」,請求對不稱職的官吏進行嚴處。直到正統十四年(1449年),景帝監國,知其才能,將其赦免,恢復官職。
成化三年(1467年),陳泰因年邁多病而告老還鄉。回歸時囊無長物,兩袖清風,可謂清官。
陳泰一生嚴謹,立朝言事,愛憎分明,雖受讒遭貶,但志不更移。在鄉間以耕讀為生,勤做學問,授業子孫,撰有《拙庵集》二十五卷、《陳中丞奏儀》十卷留世。
成化六年(1470年),陳泰病逝,鄉人聞之皆以淚下。時明宗室晉王曾贊:「陳御史剛風勁節,須於古人中求之!」
杭川鎮地處光澤縣城區,是省級文明鄉鎮。因其為縣治所在地,歷代名人輩出。北宋時期的李巽,是全縣第一個進士;宋元時期有著名理學家"李氏七賢"(李鐸、李誥、李深、李鬱、李呂、李方子、李應光);元代有著名布衣詩人黃鎮成;明代有大理寺右少卿、三任御史巡按的陳泰;清代有道光九年應聘主纂《福建通志》的大學問家高澍然,有鹹豐時期纂著《北繳彙編》後被鹹豐皇帝賜名《朔方備乘》的著名中俄邊界專家、進士何秋濤等。
杭川鎮新貌首發:大武夷清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 "掌上光澤" 發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