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因為「技術原因」,和觀眾見面的時間晚了快兩年。
《<一秒鐘>紀錄片:關於熱愛,不是一秒鐘,而是一輩子》截圖,張藝謀給張譯說戲
一個值得感慨的「周邊」信息,《一秒鐘》上映6天目前票房逼近9000萬,而網際網路大數據下生成的票房預測,《一秒鐘》的票房預測結果僅僅止步於1.44億元。
而6年前,相似類型的《歸來》票房是2.91億元。當年的全國總票房296億元,銀幕數還不到如今的三分之一,10億出頭的《心花路放》已經能穩坐年度票房冠軍。
《歸來》劇照
當然許多文藝片不該以票房論成敗,片子之前入了柏林主競賽,也足見張藝謀在藝術上依然能夠保持他的水準。但也許因為是張藝謀的緣故吧,這個帶動著中國電影走向商業化,走向億元票房時代的張藝謀,票房號召力回到十幾年前,這其中落寞,真是令人五味雜陳。
經過了《長城》和《影》兩部大片的折騰,張藝謀回歸他的文藝創作,給自己的青年時代和終身摯愛的電影寫下一封情書。這封情書有分量,因為書寫所指向的時代是那特殊的十年。
能記得上一次張藝謀拍「文革」,《歸來》種種春秋筆法之下,評論裡倒有許多不買帳的。那大體的意思是,你是張藝謀啊,是「國師」啊,誰不知道這個題材拍起來有難度、有限制重重,可是如果你作為全中國地位最高、資源最好的導演,你都不能突破開拓出一些尺度,那你也枉費觸碰它了。
幾年過去,到了《一秒鐘》,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影評幫著宣傳補充影片中被刪除掉的最重要的信息——張譯苦苦追尋的那一秒鐘膠片畫面裡的女兒其實已經在「積極表現」中死去了。
《一秒鐘》劇照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沒有說出口的那些往事,在張譯歇斯底裡和淚流滿面的追尋和觀看中,大概已經能猜到七七八八。對範電影嘀咕著「那麼小的小姑娘,跟別人爭什麼」,劉閨女頂撞一句「沒被面袋子壓死啊」之後張譯發狂似的反應,都已經明確暗示了女兒已經不在世上。而範電影一句「得爭,這樣才能消除你的壞影響」,則道出時代烙下的深刻思想傷痕。
當然,看過的觀眾們心照不宣地腦補著這個極為重要的、如果沒有交代出來電影幾乎就不算成立的重要細節,再發揮想像順著這個思路電影在講述那個時代的故事要繞過的溝溝坎坎,感嘆著導演不容易,上映好珍貴。張藝謀終於不再是一個被「苛求」的導演。
《一秒鐘》張藝謀親筆信海報
一方面,張藝謀逐漸褪去「國師」以及「最賣座導演」的光環,重新成為一位電影匠人,甚至進階為一位「老藝術家」,他拍了一部電影,電影只是電影,大家不再像之前那般寄望於一位導演帶來更多的意義和突破,無論是票房還是敘事邊際的探索。
另一方面,一種「彌足珍貴」的「可見性」成為更為公認的語境,作為電影裡給出線頭,怎樣拉扯編織,都還需要會心的人一同參與進來共同完成一場不止於大銀幕的觀看。這本身,可能是《一秒鐘》帶來的某種讓人感慨的複雜情緒,關於電影,又無關電影。
《一秒鐘》劇照
撇開這個點看整部電影,《一秒鐘》簡單質樸,節奏緊湊流暢,張譯、範偉、劉浩存所飾演的三個人物的關係,各自背後各有一段傷痕往事,互動上都動機明朗、性格鮮明。同時,幾個人物層次豐富,不是單一的臉譜化工具人,尤其範偉一角,一方面有為保自己飯碗不惜舉報、為撇清兒子責任抵賴他人等極為市儈自私的面相,也有偷偷為張譯冒險「犯錯」剪下膠片大義凜然的弧光。
同時,張藝謀讓《一秒鐘》作為一部電影,好看了一百多分鐘。單是大漠風沙的質感,可能也難有人拍得比他更迷人。他依然是如此擅拍一片土地,黃沙厚土裡的重與輕在鏡頭的承託下各得其所,沙塵揚起又掩蓋的歷史碎片宏大、殘酷又稀鬆平常。
《一秒鐘》劇照
而從膠片「刮花」開始,經歷清洗、擦拭、風乾,一聲「電影可以放了」的縱情歡呼,仿佛一種不必言說的熟悉隱喻,在這一系列的過程動作中被傾吐出來。具體到露天電影放映的盛大儀式感,也如同曾經張藝謀鏡頭下的酒坊釀酒、染坊染布一樣,是極致美調動著感官情緒的動容。
《一秒鐘》劇照
今天的年輕觀眾可能再難體會那些幕布上激動人心的「樣板戲」曾經怎樣影響了一代人貧乏蒼白的精神生活。而這一次張藝謀在形式之中,包含著《英雄兒女》電影銀幕內外人物的對照描寫,包含著對電影和過往時代的深情回望,已然是一部極富中國特色以及作者私人情感的《天堂電影院》了。
電影上映的首周末,正趕上金雞在廈門如火如荼的頒獎。在此之前的一個小插曲是,原本被定為開幕片的放映日程再一次因為「技術原因」取消了。而最終,鞏俐領銜的《奪冠》拿下三項大獎成為頒獎當晚最大贏家,周冬雨也實現了自己「小黃鴨變金雞」的蛻變。張藝謀的票房號召力大不如前,但中國電影的後路其實都還與他息息相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