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今天的熒幕上充斥著各種」小鮮肉「; 身邊愛打扮的男孩子也越來越多,化妝護膚美容保養也不是女生的特權。這些現象讓一些人開始擔憂,認為今天中國的男孩子在」娘化「, 甚至更進一步,把這種擔憂放大到對國家社會的前途的層面上,說「少年娘則國家娘」 。 那麼「娘化」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該擔心的又是什麼呢?
無論在朋友圈還是網頁上,你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娘則國家娘。這句話火於世界盃期間,在法國隊戰勝阿根廷隊的比賽中,19歲的非洲裔球員姆巴佩表現優異,完全蓋過了老將阿根廷隊梅西的風頭,大家感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下半句則用來對比了國內的「小鮮肉」現象。以至於引出一個話題,中國熒幕上為何娘炮風氣佔據了主流。
球員:姆巴佩
無獨有偶,謝霆鋒在一檔節目裡表達了自己對熒幕上男子氣概缺失的不滿。引起了網友廣泛的共鳴,認為現在熒幕上備受追崇的男孩子都缺失了一男子氣概,顯得「娘炮」。更有網友憤怒地指出,娘化的蔓延讓中國男人缺失了血性,這樣的民族怎麼才能振興繁榮?!人民日報則以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落腳點發文:《多元社會,需要包容》。
謝霆鋒呼籲男子氣概回歸
把「娘炮」與「血性」對立起來之談
人民明日報海外版提出多元社會需要包容。
以上種種,大家其實談了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在審美層面,二是在品格的層面。但都粗略地以「娘化」這個詞概括了,從而產生了很多混淆和偏見。
首先,一部分人是單純的看不慣,認為男生就該是男生的樣子,女生就該是女生的樣子。80年的劍眉星目,英雄氣概,飾演的角色也大多是「偉光正」的形象,與現代流行文化「以弱為美」的審美趨勢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大家第一印象沒錯,熒幕形象的男子氣概的確越來越弱了。
審美潮流都有其時代帶來的風格烙印和內涵。比如粉紅色現在被認為是代表女生的顏色,高跟鞋是女性才穿的鞋子。但其實在很早以前,由於粉色染料的稀缺,粉紅色一直是歐洲貴族使用的顏色,且粉紅色像極了稀釋後的血液而被推崇為血性的象徵,成為貴族男子追崇的顏色。而現代高跟鞋的雛形來自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路國王和他的高跟鞋
審美和其代表的物品的內涵是隨時代不斷變化的,我們不必執著於什麼是只能代表男性的。
如果只是看到男明星的眼影,口紅,打扮,等等而擔心外在的「娘化」,並把「娘化」和「血性」對立起來,認為男生打扮就是沒有血性的表現,這是否是一種偏見呢?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一個人的外在和內在品質有直接的關係嗎?
梅蘭芳先生在《貴妃醉酒》裡扮演楊貴妃
陳伯華與梅蘭芳一起研究表演藝術
梅蘭芳先生在戲劇舞臺上以旦角聞名,開創了京劇裡梅派藝術。在舞臺上,他是嫵媚動人的花旦,而在臺下,抗戰期間梅蘭芳先生蓄鬚明志,拒絕為日本人演出,僅靠寫字賣畫為生。臺上是演繹,臺下是人生,沒有人不被梅先生臺上婉轉的女性美打動,也沒有人不佩服臺下梅先生的名族氣節。
朱光潛先生提出過一個所謂「道德同情」與「美感同情」的概念。
「諸如此類的實例很多,都足以證明許多人把「道德的同情」代替「美感的同情」。這分別在那裡呢?比如說一個戲子演曹操,扮那副老奸巨滑的樣子,維妙維肖,觀眾中有一位木匠手頭恰提著一把斧子,不禁義憤填膺,奔上戲臺去把演曹操的那人的頭砍下。這位木匠就是用「道德的同情」來應付戲中人物;如果他用「美感的同情」,扮曹操愈像,他就應該愈高興,愈喝彩叫好。
懂得這個分別,我們再去看看一般人是用哪一種同情去讀小說戲劇呢?看武松殺嫂,大家感覺得痛快,金聖歎會高叫「浮一大白」;看晴雯奄奄待斃,許多少爺小姐流了許多眼淚。他們要「善惡報應,因果昭彰」,要「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要替不幸運的打抱不平。」
當我們面對所謂「娘化」的小鮮肉時,是不是帶入了自己的第一感覺:「道德的同情」,認為形象舉止像女人就失去了男子氣概,但是男子氣概究竟又是指什麼呢?難道對外表的不在乎,舉止粗魯,滿臉鬍渣就是有男子氣概了嗎?這就引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擔心娘化,或者說擔心男子氣概的缺失到底是在擔心什麼?
梁啓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
《少年中國說》是梁啓超先生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寫下的。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
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意在希望看到中國年輕人的朝氣蓬勃能夠成為中國新一代的精神,打破封建的腐朽,改變當時中國的現狀。
如今我們說一個人真男子漢的時候,常常用到兩個詞,有擔當,有責任感,有正義感。面對越來越陰柔的流行審美,人們把自己對個人責任缺失的擔憂投射了上去,轉變為對娘化問題的抨擊。用娘來嘲笑一個男生,本身也包含了對女生的性別歧視,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表明女生內心更懦弱。一個人的外表與內在有直接聯繫嗎,外表的娘就說明這個人內在的懦弱嗎?娘化與血性是否要對立起來呢,更粗魯就意味著更有血性?
審美應該是多元的,陽剛有陽剛的美,柔弱有柔弱的美。但是在審美層面需要抱著包容態度的同時,我們更要從品格素質教育出發,讓一個人更有擔當,學會承擔生活和社會的責任,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才是我們真正能夠著手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審美需要包容,但是品格需要樹立且不能妥協。
人們厭惡的也許不是男生表面的女性化,而是這個國家缺少了能夠承擔責任的人,並被青少年們爭相模仿以為榜樣。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