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一條反精英之路,又坐穩了精英文學的江山」
這句話是一位文學作家來形容莫言的,這也足以看出莫言的文學才華。
而在一次的採訪中,有一位被採訪者笑嘻嘻的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
調侃了莫言也就罷了,而接下來的一句話更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捏一把汗:
「魯迅走上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
這個人是有多大的勇氣能夠說出這句話呢?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活著》的作者餘華。
他幼時在太平間睡午覺,在高考失利後從醫
餘華,上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作品深受大家的歡迎。
他也在一次訪談中正面對於調侃魯迅的話做出了正面回應:
「魯迅寫了《狂人日記》,沒想到這篇小說出來以後那麼的有名,後來他就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而且根據我讀了魯迅那麼多作品以後,我相信魯迅還沒那麼幼稚,認為他能夠拯救國民性,他能拯救民族的靈魂。誰都拯救不了,民族的靈魂根本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改變的。」
餘華的父親一直以來有一個做外科醫生的夢想,因此,他的父親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餘華年僅一歲的時候搬到了急缺醫生的杭州海鹽縣生活,餘華也因此很少能夠見到自己的父親。
隨之十年後,餘華的父親得到了職工房,餘華便跟隨著父親一起搬家,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房間對面就是太平間。
這也讓習慣了太平間哭天喊地的餘華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經常會去父親的醫院,跟隨著父親進手術室,親眼目睹手術血淋淋的全過程。
但是,沒多久,餘華的父親為他辦理了圖書館借閱證 ,處於好奇心濃烈時期的餘華不再去父親的手術室,更是學校也很少去,他從此便進入到了小說的世界。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餘華用了短短的時間讀完了70年代出版的所有小說。
1978年餘華高考失利,父親便把他帶到了醫院做牙醫,一做便是五年的光陰。
棄醫從文,慘遭5年的退稿
餘華棄醫從文的舉動來源於他想過那種悠閒自得的生活。
他從一開始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漢字也不認識幾個的他拼命地寫,從白天寫到晚上,又從晚上寫到白天,終於寫成了。
然而,更給他沉重一擊的是,沒有一個出版社接受他的稿件,那時候處於叛逆期的他感覺自己受到了教育的欺騙。
所有的嫉妒、憤怒、怨氣都在餘華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從此之後,他筆下的小說充滿了死亡、冷血、殘暴。
他的8篇小說,寫死了29人。
後來的餘華小說裡沒有了死亡的情節,談到這個他表示:
「那四年的寫作中,我的精神都要崩潰了,我白天一寫作就是殺人,到了晚上睡著後,全是自己被別人追殺的噩夢,常常從睡夢中嚇醒,一身冷汗。」
餘華深情發問: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餘華在1990年到了一個迷茫期,他不知道自己該寫什麼樣的小說了。
在這個瓶頸期,他突然聽到了一首歌《老黑奴》,這首歌的寫作背景深深的打動了餘華,他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方向。
在三年之後,《活著》正式出版了。
這本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遭受生活打擊的人能夠接納現狀,重新開始生活。
這本書在出版之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憑藉這本書餘華成功的獲得了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等多種獎項。
易烊千璽對於《活著》表示:
「讀《活著》就是隨福貴走在灑滿鹽的路上,習慣於接受失望,等時間淡了悲傷,蒼涼難耐麼?儘是人生。」
我們日復一日的忙碌著,工作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每天見慣了車水馬龍、紅燈酒綠,有真正的去思考過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餘華在《活著》中給了我們最好的解答: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既然要活著,那就好好的去活著,去真正的讀懂活著的意義。
僅需28塊錢,讓我們不再深陷泥潭,去體會活著的真實的含義,去擴寬自己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