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一般情況下在自己年老時,就會著手準備將皇位傳下去,歷代都是如此。而且,正常情況下都是將皇位傳給兒子,也就是立下的太子,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沒有。
而且當他去世的時候,自己在世的兩個兒子均已成年,能夠執政,但是他卻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到底是何原因,趙匡胤願意將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
一、趙匡胤之死
1、北宋開國皇帝,卻離奇死亡
趙匡胤出身於河南,他的前輩都是唐朝的官員。在他青年時期,正好時天下混亂,狼煙四起。
作為武將的後代,趙氏兄弟兩人憑藉著高超的武藝和獨到的眼光,很快在這種亂世當中有了一席之地。
趙匡胤很清楚,必須找到能夠投靠的人,再進行下一步,所以,在公元950年時投奔了郭威,在周世宗的時候,重用趙匡胤,作為心腹。
周世宗死後,趙匡胤發動了兵變,逼迫周恭帝退位,於是,趙匡胤登上帝位,建立了北宋,至此,混亂的時代被整理好,統一了天下。
北宋建立剛開始,南方的一些地方還是有其他的勢力存在的,直到公園975年才徹底統一中國。
但是,當時的燕雲十六州依然沒能夠掌握。趙匡胤依然為了全國統一在努力,但是好景不長,在公元976年時,趙匡胤與弟弟在宮內把酒言歡之際,卻在第二天離奇死亡,於是,弟弟趙光義就成了北宋第二任皇帝。
2、弒兄奪權,趙光義成最後得益人
趙匡胤的死在任何人哪裡都解釋不通。趙匡胤逝世時年僅五十歲,可以說離自然死亡還很遙遠,但是一夜之間就駕崩,任何人都會產生懷疑。
坊間傳言,是趙光義趁著趙匡胤喝醉酒,趁其不備用牆上的斧子將他砍死的,又是一出為了皇位和權力的「弒兄奪權」的戲碼。
趙光義當上皇帝一直是名不正言不順,外界的傳言和朝臣的不滿讓他也倍感心累,直到公元981年,趙光義公布「金匱之盟」才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堵住了世人的嘴。
遲來的名正言順也算是讓趙光義這個皇帝沒有白幹。「金匱之盟」這件事表明趙匡胤的皇位是傳給趙光義的,而不是他弒兄奪來的,也證明了趙光義在治國方面還是不遜色的。
二、傳給弟弟背後的原因
1、趙匡胤的兒子實力太弱
趙匡胤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也已經成年了,除了早早夭折的兩個兒子。還有兒子,小兒子滿十八歲,也都已經成年。
按找中華歷來的朝代傳位習俗,以及根據世襲制的尿性,也應當是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光義作為輔佐大臣才對,但是趙匡胤卻傳給了弟弟,是為何,難道他就不怕自己的弟弟為了鞏固皇位而對自己的孩子下手嗎?
趙匡胤直到去世,也都沒有設立太子,自己的兒子也沒有什麼權力傍身,宋朝承襲了歷史以來的宗旨「槍桿子下出政權」。
也就是說,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老大,誰就能佔領地盤,稱王稱霸。在五代十國時期,所有的皇位也都是如此的,後唐李嗣源、唐太宗李世民等人,其實也算得上是弒兄之後奪得皇位。
在歷史上這樣的場景並不是很稀奇,打著一個「清君側」的名號,自立門戶,也都是正常情況。
反觀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常年都是被當成花一樣養在宮中,從來沒有進入部隊歷練過。
對於帶兵打仗更是一竅不通,手底下也沒有什麼軍權,更別說有自己的勢力,屬於「光杆司令」,全憑著自己老爸打下的名號過日子,所以,在勢力方面就不如趙光義。
2、趙光義勢力如日中天
趙光義和趙匡胤可以說經歷的苦難不相上下,他也養了很多的死士,有自己的勢力,也有心腹,而且在開封養了一大批自己的心腹,可以說是勢力如日中天,對付兩個什麼都沒有的光杆司令完全不在話下。
因此,趙匡胤明白,就算將皇位傳給兒子,兒子也守不住,就算趙光義不想奪權,底下的人也會攛掇,就像當年北齊帝高演一樣。
在《陸貞傳奇》當中就這樣,高演自己兒子年幼,沒有執政的能力,弟弟高湛又手握重兵,野心勃勃,能力也非同小。
如果自己的兒子跟他鬥,完全沒有勝算,所以,高演死前就將皇位傳給了弟弟,也懇請他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雖然他與趙光義是親兄弟,但是他也不能保證趙光義真的會老老實實輔佐自己的兒子,一旦趙光義動了奪權的念頭,那麼,不光是自己的兒子會性命不保,北宋也會遭遇滅頂之災,所以,趙匡胤思來想去還是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
三、皇位之承早有打算
在976年時,趙匡胤想要將都城遷往洛陽,卻遭到反對,很多的跡象表明趙匡胤想要傳位給兒子,遷都是為了個兒子鋪路,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駕崩之時,就已經想讓弟弟接管天下了。當時趙匡胤遷都是為了削弱趙光義的勢力說法是不靠譜的,就算是遷都,也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趙光義已經有了大批的心腹,要想換個地方,也不是件難事,所以,無論是都城遷與不遷,趙光義都是一家獨大的,而且,在975年時,趙匡義疏遠了最讓趙光義忌憚的大臣,這件事就表明,趙匡胤並沒有想削弱趙光義勢力的想法。
結語:
通過各種史書來看,北宋初期,趙匡胤是想培養自己的弟弟的,到後來杯酒釋兵權也算是想削弱弟弟的勢力。
但是他想培養自己的兒子,時間就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趙匡胤在經歷了很多事情,看透了政治趨勢之後,就將皇位傳給了弟弟。
在歷史上,皇位傳承並不是想傳給誰誰就能在龍椅上坐穩當的,最後誰能夠擔此大任其實都是在自己手中,縱觀歷史,那些能讓朝代發揚光大的皇帝,都是具有雄才偉略的,那些暴君最後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所以,皇位之爭,以史為鑑,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