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某程度來講《看見惡魔》還蠻接近《殺人不分左右》,故事都有關於親人被迫害而選擇踏上復仇之道,而且韓國電影大都有一股特色,就是很專於讓觀眾觀影后產生異常的那種沉重感驅之不散,很長時間。
同為復仇系列可是應該不能與泡菜夢幻的復仇三部曲相提並論,本片某種程度應該屬於典型的以暴制暴電影,當然《老男孩》跟它比就有些遜色了。
又在劇本的巧思與導演的拍片技巧推手下,創造出有別於好萊塢而獨特於拿手的犯罪電影,導演在開頭首先以一場雪地拋錨的車子為開端,殺人魔抓走主角的未婚妻而慘忍殺害,在接連的劇情發展中連續的導入為數不少的犧牲者打造出殺人魔泯滅人性的人物特性。
繼而捧出主角這類英雄人物不斷地給予殺人魔迎頭痛擊,每每在殺人魔手殘幹壞事的瞬間出來當有史以來最受觀眾喝彩的程咬金。
兩大影帝李秉憲、崔岷植貢獻了該片大部分以暴制暴類型電影該有的看點。
崔岷植把反社會邊緣人格演得很出色,沒有一個人他看得順眼,甚至善於假裝,利用學生交通車、鏡子兩旁的翅膀、足球員的服裝扮演各種角色。
無論他的裝扮是何,就只有一個目的,為了達到自己的快感,但是也卻把這個變態的層次都演出來了,從一開始的偽善人到那個全身鮮血站在大馬路中間的人,面無表情卻目露兇光,讓人不寒而慄。
李秉憲痞帥痞帥的,我一大老爺們都想以身相許了。片中崔岷植的張揚與李秉憲的內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尤其是崔岷植在路口自首那場戲,手拿尖刀,滿身血汙,霸氣十足,個人覺得最值得欽佩的是他的眼神,惡魔般的眼神,讓人不寒而慄。
另外,此電影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幾乎都很犧牲色相,也感謝她們的專業,這裡就不多說了。
相對於崔岷植出色的演出,剛從好萊塢演出「特種部隊G.I.Joe」光榮回國的李秉憲感覺卻保留許多,只見導演短短安排了開頭兩小無猜的獻唱描述男主角與未婚妻間的溫馨橋段,就立即讓殺人魔從中作梗恐怖破壞這微妙的氣氛。
導演金知雲極力營造出男主角與觀眾同仇敵愾的革命情感,所以可以看到本片男主角又是個武功蓋世難得一見的武學奇才,殺人魔根本都只有挨打的份,少了點對決的緊張氣氛固然點有可惜,但導演很明顯的還是在讓觀眾沉浸在那種暴力氛圍中。
可惜的是導演只注重了打架的爽卻少了點內心戲連結男主角失去未婚妻那種心痛,沒有刻意煽動觀眾使在看完電影後留下能夠更多唏噓的感覺。
如果換成一個女性導演來拍會不會好一點?我們不得而知了。
「先生,可以不殺我嗎?」「為什麼?」「因為我懷孕了。」
珠妍淡淡地說出這句話,像是無謂的掙扎,說不定可以出現轉圜的餘地,但是迎接她的依舊是支離破碎。
一個為自己懷孕的新婚妻子復仇的探員,找到變態殺人魔後原本想要當場了結他,但是心念一轉想起在妻子靈堂與她的承諾,要在他身上將加諸於她的討回來,因此開始了一場無法回頭的獵殺遊戲。
而整部片子又在金秀賢的一句話「在你最痛不欲生、害怕、渾身顫抖的時候殺死你。這才是真正完美的復仇」收尾。
而這正是韓國人最擅長的,而且每次都毫不修飾的用料十足,恨不得每次都要把心中所有的暗湧都搬進熒幕,幾乎歇斯底裡的隱忍與暴斂,在操著滿口韓語的口中總是那麼適合,看崔岷植那沉鬱又殺戮的眼神,像極了走火入魔的怪物,仿佛一路走來的生活,都跟小丑一樣,足夠多的病態空氣,已經徹底把他雕刻成麻木不仁的冷兵器狂人,甚至頭顱都可以切的那麼勻稱。
整部劇情的巔峰的是他就長期生活在屠宰場旁邊,一邊是血流成河的肉臺,一邊就是安居樂業的床,在布滿溼氣與青苔的屠宰場中,一切在崔岷植眼中都是那麼理所當然的相安無事,直到那把榔頭敲向了珠妍的頭顱。
金知雲導演用音樂及景色細細的描寫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屬的情節,讓人可以置身其中,那樣的恐懼在觀影同時也籠罩了自身,令人聞之喪膽的分屍案不再只是媒體上一個驚悚的標題,甚至可以感覺那種傷害的情境,短短144分鐘卻身歷被害一方之境。
而影片的燈光也很出色,風格冷峻,血腥暴力的虐殺細節鏡頭刻畫異常真實,徹底挑戰銀幕底線。
這種血腥帶給觀眾的視覺震撼,真的很適合Cult片的影迷,從小折磨慢慢割斷腳筋、榔頭重錘頭部、分屍屍塊、人肉撕開餵狗、螺絲刀插入口腔、到重口味的大刀闊斧斬頭,殘暴鏡頭等。
金知雲一直以來的風格講究的是瞬間帶來的血腥視覺衝擊,是部虐身更是虐心的電影,暴力血腥毫不掩飾。雖然本片劇情著墨不深,但整體節奏很好,長達144分鐘的片長,觀影過程毫不乏味,而對於心靈上的震撼,一個好人為了復仇變成惡魔,探討人性善與惡的對立、在畫面轉化上留有足夠空間讓觀眾來想像,讓整部影片有很大的的觀後張力。
知道這部影片是韓國首部被限制上映的商業影片。
原因就在於送審時,南韓影像物等級委員會以「影片部分鏡頭詆毀人類尊嚴」為理由,評為限制級之外,還加碼設限只能在「年齡成人級影院」上映,但矛盾之處就在於韓國沒有一間合格標準的成人影院,也就是說實際上這部電影變成了禁片。
也因為如此,電影只好延後上映,礙於情勢所逼,最後導演無奈地剪掉了最血腥的7分鐘。
導演金知雲不甘心的抱怨:「被迫剪掉了7分鐘的電影還是相當精彩與好看,但就像沒有沾芥末的生魚片一樣,還是很好吃,卻少了最畫龍點睛的那一部分。」
斷頭殘肢已經勾引不了觀眾的興趣了,但韓國犯罪電影的血腥虐殺場面會給觀眾倒吸冷氣的逼真感覺,尤其喜歡用鐵錘鐵棒等硬物擊殺被害人,當觀眾看著殺人狂魔不帶半分人類感情的冷酷眼神淡淡的盯著被害人,手起錘落,鮮血四濺,那種現場感那種震撼是歐美電影無法給與的。
的確,如果單就血腥暴力的程度而言,此片絕對是我看過的韓國近似類型電影之最,遠超越《老男孩》、《追擊者》等。
但以劇本來說,卻明顯地凸顯出情節單薄。
其實一部優秀的暴力美學的電影,應該是要讓觀眾感覺心被懸掛著、身體被吊起來,比方說像布裡蘭特·曼多薩《基納瑞》就是絕佳成功例子,像是在汽車裡的橋段,不用刺激配樂、甚至黑漆漆到有些看不清楚,但它就是能讓觀眾坐立難安、堆疊觀眾的情緒。
但《看見惡魔》情緒從頭滿到底,像一開始在下雪天碰上珠妍,崔岷植以浮腫的臉在車窗外看著對方微笑,相信任何人看了都會感到不寒而慄。
但從之後一個個殺戮開始,只有放沒有收,不過畫面有多血淋淋,也會漸漸感到麻痺。
能讓觀眾喘口氣才真正可怕,因為你在呼吸的同時,才真正融入在電影裡頭。但《看見惡魔》卻是從頭到尾狂飆,以至於雖然毫無冷場,卻能夠將電影跟現實徹底分開。
結尾金秀賢的告白也為時已晚,因為導演使觀眾一直只看到他的臉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到後面才要形塑個性與挖掘內心已經遲了。
不同的是現實中的被害者並沒有像男主角那樣的實力以及能耐去完成那些事情,雖然說這很明顯的是以暴制暴的手段,歷史說這是漢摩拉比法典的規範,或許有人說那些早已不合時宜,但以暴制暴追求的是公平。
觀賞這部電影時,我們已不再是旁觀者。極重的壓迫感會在電影開始後幾分鐘慢慢地在四肢釋放,對白並不多,因為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恐懼並不是透過言語訴說的,這並非單純的虐殺片。
每個人心中都有惡魔的種子,只要在適當的時機,它就會萌發,爆發出驚人的破壞力。
當金秀賢擦去臉上的血汙的時候,他看到鏡子中的自己,這估計就是片名看見惡魔的深意所在。可那顆種子已經萌發,無路可退。
當然,電影吸引觀眾的不僅僅是那些超尺度的血腥虐殺場面,《看見惡魔》的劇情設計完全脫離了觀眾認為可以控制的認知底線。
金秀賢的妻子被害後,用野獸的方式報復野獸,要讓他從心底裡感受到人類的恐懼感,要從根本上徹底摧毀崔岷植的冷血本性。
兩人人在多次交鋒對抗中仿佛都失去了人性,盡皆癲狂入魔。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人類尺度,顛覆觀眾底線極限,用血腥暴虐幾無下限的情節推進劇情,觀眾只能在一次次張大嘴巴的震駭表情中無奈的被故事推向觀影極端感受的邊緣。
關於秀賢最後的結局討論,第一種結局,被捕入獄。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劫人,最後製作機關殺死他人,毫無疑問是故意殺人罪。如果他主動自首,加上他殺的是一個窮兇極惡的犯罪嫌疑人,主觀動機是為了報仇,加上在情報局為國家作出過貢獻,應該蹲個幾年就會出來;
第二種結局,畏罪潛逃。以他的身手如果不想入獄服刑,就想躲起來過生活,警察應該也是抓不到他的;
第三種結局,寄情於維護正義,懲治犯罪,將家庭的傷痛作為動力,變成像寒羽良一樣活在社會黑暗面裡的城市獵人;
第四種結局,在仇恨報復的路上越走越遠,偏激地以酷烈手段報復所有的犯罪份子,最後離人性越來越遠,變成像小丑一樣的人物。說起來我還是最喜歡最後的這種結局,這才符合《看見惡魔》這個英文片名《I Saw the Devil》。
空虛、空洞,這是我看到結局的感受。
但正如金知雲導演所說,這就是部空虛的作品,就是想討論極端的復仇是否正當,復仇了又能怎樣。看來我的空虛之感還是對了囧。
金秀賢最後那滴眼淚,不是結局,而是開始,剩下的是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他還會像個正常人生活嗎?這裡還是不得不佩服《老男孩》,一個抹除記憶,一個不能言語,真的是很完美的結局。但《親切的金子》卻是有一些滑稽,金子真的還能很女兒幸福生活嗎?
《看見惡魔》是一道關於復仇的證明題,但是把決定證明是否成立的權利留給了觀眾。其實我很佩服金知雲對於復仇這個命題有進行如此討論的激情。
你看見的是惡魔和被惡魔引誘出來的惡魔,用惡魔手段報復惡魔。與人性無關,金知雲真的做到了。
如果你堅信基督教說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還稍微那麼好理解一些。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就失去一切。
妻子一家險遭滅門,數條生命無辜消逝,完成復仇後的金秀賢終將被愧疚與悔恨糾纏一生。
以暴制暴,帶來的只有更大的暴力和悲劇,獸性的深淵裡飄蕩著的只有無盡的罪惡與黑暗。
唯有這一點是我看影片比較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