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chinanewsweekly)
再過十幾天,我們即將進入2020年,回望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誰影響著我們,誰又在影響這個時代?中國新聞周刊用一份年度影響力人物榜單,給出了答案。
在這份榜單中,
有人善于堅守,數年投身民法典,捍衛公平正義;
有人看似好鬥,卻始終心系用戶,為商業公平而鬥;
有人和時間賽跑,希望在耄耋之年能多做一些事;
有人是聚光燈下的明星,正在用行動做別人的小太陽……
2019年的冬天有點冷,當他們聚在一起,就匯成了冬日裡最大的溫暖,讓蕭瑟的冬天滿含希望。
12月14日,由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榮譽盛典在北京舉行。
「從2009年開始,中國新聞周刊決定用一份推崇理性價值的榜單,來致敬那些有影響力的人。」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夏春平在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表示,「這份名單來自各行各業,也許會掛一漏萬,但是他們匯聚在一起,就是能夠引領時代浪潮的中堅力量。」
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夏春平致辭
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榮譽盛典由知名主持人張澤群、梁婧主持,現場薈聚了政府、企業、演藝、文化、公益組織及學術界等數百位嘉賓,共同見證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的誕生。
原國務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務副院長、一級大法官沈德詠;中央統戰部原常務副部長、十二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韓濟生;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王曉暉等出席活動並為年度人物頒發榮譽。
11年間,馬雲、單霽翔、劉國梁、雷軍、王俊凱等都曾登上「年度影響力人物」榜單。今年又是誰榜上有名?他們來了——
著名法學家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民法學會會長
王利明
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務副院長、一級大法官沈德詠(右)為王利明(左)頒發榮譽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民法學家的傑出代表,他參與了合同法、專利法、物權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的起草及修訂工作。近年來,他致力於中國民法典編纂工作,並使立足中國實踐、回應現實需要、展現中國智慧的民法典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在他數十年的求學、任教、著書生涯中,展現出的家國情懷、理論高度、學術成果,獲得業界至高敬意。
「目前的草案已經達到1030多條,預計明年出臺可能會將近1100條左右,這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民事立法的集大成。」王利明在現場回應了民眾對《民法典》的期待。他表示,「維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維護我國市場經濟秩序,更重要是維護老百姓的合法權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立法宗旨,也是我們《民法典》的特色。」
「如果說江平先生等老一輩法學家是我國民法學界的奠基人,那麼,王利明教授就是我們中生代的民法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作為2018年度法治人物,沈德詠今年作為榮譽頒發者,對王利明表達了讚許。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右)為王澍(左)頒發榮譽
他有著藝術家的感性,也有著科學家的嚴謹。他用磚瓦沙石構建作品,表達思想。他的作品遍布中國,寧波美術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等作品備受讚譽。他是有著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也是繼貝聿銘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建築師。他的作品超越爭論,演化成紮根於歷史背景、並具有世界性的建築。正如他本人所言,「自由比準則有更高的價值」。
王澍在現場向千篇一律的大型城市建築發出了質疑,他認為,比高大上建築更重要的是千家萬戶的煙火氣,這才是中國文化活生生的基礎。
面對現存不人性的建設方式,李曉江也表示,這其實是城市發展的體制、制度和邏輯出了問題。城鎮化上半場的邏輯和制度設計必須通過下半場的深化改革來進行變革。
原國務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左)為董明珠(右)頒發榮譽
她是作風硬朗的女企業家,也是話題長盛不衰的網紅,常常被視為中國製造業的代言人。她敢言敢為,戰鬥力永遠滿格。她維護企業的利益,對內部腐敗零容忍。她對賭網際網路大佬,叫板渠道巨頭,勇鬥壟斷資源的電器大賣場,倡導行業誠信經營。她堅持中國製造,堅持自主創新,堅持掌握核心技術,始終保持著中國企業家的那份激情與夢想。
「為什麼我是網紅?因為我好鬥!」作為「2019年度經濟人物」,董明珠表示將繼續和不良行為鬥,和傷害消費者利益的人而鬥,打擊那些劣質產品,甚至是違法產品,讓消費者利益獲得應有保護。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高裕躍(左)代表領取榮譽,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右)為其頒發榮譽
這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保留著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這也是一座勇於自我否定的創新之城,敢為人先。她一邊努力「守正」,一邊頑強「出奇」,始終堅定地「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在粵港澳大灣區時代,她被賦予新的歷史擔當:破解超大型城市治理難題,實現區域增長極,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全球城市。她用2200多年的故事,告訴世界:老城市,不僅有新活力,更有大機遇。
一提到廣州,你會想到美食之都、網紅城市,還是千年商都、國際樞紐?這裡既有著2200年時間跨度的歷史文脈,也承擔著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歷史擔當。對於廣州市來講,要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應內外兼修,用微改造重塑城市風貌,堅持文化傳承。
深圳市南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廖子彬(左)代表領取榮譽,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右)為其頒發榮譽
40年前,這裡打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開山炮」。40年後,昔日的海邊小漁村發展成為中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騰訊、華為、大疆、中興等科創巨頭誕生於此,這裡孕育著足以震撼全球的創新力量。2018年,這裡的GDP達到5018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廣東第一區」,全國區縣級第三。對創新的包容、對規則的尊重、對民企的呵護,對民生的承諾,使無數優秀人才和創新企業「向南而生」。
尤其是近年來,該區黨委政府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探索「民生微實事」踐行初心使命,向全國示範了「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南山樣板」。
這裡「白天很忙活,晚上也很紅火」,不僅創新能力極強,更有深圳著名的酒吧街,充滿文化活力與生活的煙火氣。接過「2019年度地方政府創新」榮譽後,深圳市南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廖子彬表示,這個榮譽是深圳市南山區的,更是屬於南山區230萬市民的。
她是一位現實中的造夢者,也是一位讓夢想成真的普通人。在鄉野山澗之間,在春風秋涼的輪替之中,她把中國人傳統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讓現代都市人找到一種心靈的歸屬感,也讓世界理解了一種生活著的中國文化。她用一餐一飯讓四季流轉與時節更疊重新具備美學意義,她讓人看到「勞作」所帶給人的生機。
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王曉暉為李子柒頒發榮譽。面對外界不同聲音,李子柒在現場用「謝謝大家」禮貌回答。她說,能夠自己做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也算是意外收穫。
當代著名編導家、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陳維亞(右)為彭迦信(左)頒發榮譽
在中國音樂產業的數位化浪潮下,他以戰略眼光和堅定信心,突破困境與重圍,致力於中國數位音樂正版化建設和音樂消費市場的培育,在為用戶提供便捷且多元化的音樂體驗的同時,也為音樂製作方和創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價值。他執掌的企業於2018年在紐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音樂第一股」。在樂迷更加走向成熟和分眾、更加注重現場與社交的大環境之下,他帶領團隊,開啟了音樂產業戰略的新徵程。
彭迦信在現場表示,中國音樂市場的成長與成績來之不易,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未來願意攜手更多合作夥伴、企業共同助力音樂產業發展,繼續提升中國音樂的全球影響力。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左)為白重恩(右)頒發榮譽
作為一名資深經濟學者,他憑藉紮實的經濟學功底以及學者的社會擔當,多年來一直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鼓與呼;他多次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出謀劃策,為高層的經濟決策提供參考;他紮根中國最高學府,不僅為中國經濟建言,也在國際上不斷發出中國的聲音。
「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去改革,同時把已經做了決定的改革措施紮實落實下去,一定可以使經濟發展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白重恩表示,中國經濟發展2020年仍會面臨挑戰,但增長潛力大,要保持樂觀。與此同時,對於「一哄而上」的低效益基礎設施投資需保持謹慎。
「我們還要通過市場化改革,進一步轉換我們的經營機制,轉換我們增長的動力源。」彭森補充道。
張常寧父親張友生(左)、母親江秋寒(中)代表領取榮譽,上海博琨投資董事長、原中國男排主教練汪嘉偉(右)為其頒發榮譽
她生於排球世家,又被人稱為中國女排公主,有著極為出色的身體條件和基本功底,創造了諸多難以超越的成績。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她以主力身份入選中國女排,場均貢獻7.1分,幫助中國女排12年之後再奪奧運會冠軍。她也是中國女排歷史上第一位不滿20歲就作為主力隊員拿到世界冠軍的主攻手。年輕的她,在磨礪中頑強拼搏,挑戰自我,不斷超越。
生活中,她是大家口中的「寶寶」;賽場上,她是司職主攻的中國女排「魔球手」。張常寧因正在參加中國女子排球超級聯賽而不能來到現場,特意錄製了一段VCR,來感謝大家對她的喜愛和支持,並由張常寧的父親張友生、母親江秋寒,登臺代她接受榮譽。
「19年前,我就抱過她,現在比我還高了。」值得一提的是,頒發榮譽的汪嘉偉和張友生曾是國家隊的老隊員,對於小將張常寧,他們都認為她潛力巨大。
阿布達比國際金融中心
及金融服務監管局中國首席代表
傅誠剛
中央統戰部原常務副部長、十二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右)為傅誠剛(左)頒發榮譽
他所帶領的是中東北非地區首個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進入中國的金融服務監管機構。在短短數年裡,憑藉著創新思維和高效行動力,他就趟出了一片「沙漠中的藍海」。為推動中國產融出海,推動阿聯和中國的金融協作,從而推動「一帶一路」的金融互聯互通,一個多功能的創新型國際金融中心已日漸成熟,一個輻射中東北非地區的人民幣離岸試點中心正在建設。
「我所在的機構雖然低調,但作為中東北非地區首個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進入中國的金融服務監管機構,把『中東』和『走出去』兩個要素放在一起,能助力推動中國產融出海,推動『一帶一路』的金融互聯互通,進而為中國百姓帶來實惠。」傅誠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現場科普了阿布達比國際金融中心及金融服務監管局中國代表處。
中央統戰部原常務副部長、十二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右)為王仕銳(左)頒發榮譽
他是年輕的「80後」,卻已是兩家網際網路醫療「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他帶領公司打造網際網路專科慢病管理平臺,被稱作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開疆拓土者。對生命的敬畏、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心與悲憫,是他一直堅持的信念;藉助網際網路手段讓中國的醫生有更好的執業環境、讓中國的患者有更好的醫療服務體驗,是他從未改變的創業初心。
「很多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很差,無法享受更好的醫療條件,缺醫少藥情況依然存在,我們可以讓醫生管理患者的數量增加20~30倍。」身為網際網路醫療「獨角獸」公司創始人,王仕銳團隊打造網際網路專科慢病管理平臺,為中國醫生打造更好的執業環境、讓中國的患者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體驗。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韓濟生(右)為王曉東(左)頒發榮譽
作為一名科學家,他41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20多萬留美人員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作為科研體制創新的開拓者,他默默堅守16年,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打造成享有國際聲望的科研機構。作為一名創業者,他參與創辦百濟神州,研發出第一款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抗癌新藥。在這個紛擾喧囂的大時代,他不為浮華所動,耐得住寂寞,堅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正確的事。
「能與韓老同臺可謂圓了兒時夢。」在現場王曉東很興奮,關於他的研究領域,他說:「對於科學家來說,讓該死的癌細胞死,讓不該死的細胞能夠活下去,給人類更好的生活質量,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長
盧邁
國際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原全國政協委員劉詩昆(右)為盧邁(左)頒發榮譽
他是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的得意門生,上世紀80年代積極投身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研究。50歲時,他邁入公益行業,執掌一家新起步的「國字頭」基金會;他帶領團隊,調查貧困地區兒童營養不良問題,促使「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惠及數千萬學子。如今,他依然奔忙,推動政府決策,促進社會公平。他是別人眼中的理想主義者,更是踐行初心的行動派。
「社會公平和弱勢群體等問題需要各方面集中力量一起解決,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多關心一下農村貧困地區。」盧邁說。活動現場他表示,最幸運的是72歲還能繼續從事公益事業,希望能再多工作幾年。
他,一個選擇逆流而行的男演員,不懼外界聲音而堅持自我的優秀青年。2019年憑藉《全職高手》中的電競職業角色打破圈層,獲得肯定掌聲,更突破固有印象演繹了《特戰榮耀》中的鐵血軍人。他一直保持謙遜和低調,形象健康向上,堅持用作品打動觀眾,不斷打磨演技,向著自己心目中的優秀演員執著前行。
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呂振亞為楊洋頒發榮譽。楊洋在現場解答了這段時間以來大家對他減少曝光的疑問:「對我而言,這兩年最重要的是沉澱和積累自己,這是個打磨的過程,我也希望自己能沉下心來詮釋很多好的角色。我願意為角色去減慢速度,減少曝光。」至於是否害怕會因此被觀眾遺忘,他表示,並沒有外在的焦慮,自己作為一名演員,「能夠讓大家記住我的作品是最重要的。」
他是中國最大的SUV和皮卡製造企業的掌門人,當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傑出代表。從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廠到連續多年年銷百萬、營收千億的跨國汽車集團,他帶領長城汽車走過30年風雨歷程,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如今,他「劍指」全球,展現了一家民族企業的擔當和前瞻眼界,以及帶領中國汽車品牌走向世界的雄心壯志。
他長期服務於銷售與市場領域,對於快速消費品和乳製品行業具有豐富管理經驗。加入蒙牛集團後,他帶領蒙牛實現銷售收入快速增長,尤其是淨利潤迎來V字型拐點,幫助蒙牛走出市值低迷期,並通過收購國際乳業企業和在世界各地設立生產基地,開始全球化戰略布局。2019年9月,他當選為國際乳品聯合會的首位來自中國的董事會成員。
他是中國健康管理產業的拓路者。他有著哈佛、哥倫比亞、復旦大學三校的學術背景,15年來帶領企業以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為切入點,實現了醫療實體與網際網路的跨域融合。當前,他正探索將大數據、人工智慧引入健康管理,驅動精準醫療的未來,構畫將來社會「任何時、任何地」享受健康服務的藍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國新聞周刊創刊20周年。夏春平表示,一本時政大刊的影響力,不僅源於官方認證,更源自大眾的認可。20年,928期雜誌,中國新聞周刊堅持以國際視野、中國立場、原創訴求、專業精神的理念辦刊,與進步的中國同在。
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陳曉萍宣讀中國新聞周刊《二十歲宣言》
活動最後,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陳曉萍宣讀了《二十歲宣言》。宣言回顧了中國新聞周刊從一本雜誌成長為全媒體綜合性傳媒集團的歷程,並再次強調該刊宗旨定位為「影響有影響力的人」,中國新聞周刊始終以「周」記錄中國,以敏銳、深刻、獨到的筆觸書寫時代。
陳曉萍表示:「二十年過去,我們留戀自己為恢弘的歷史寫下的草稿,同時也為這些文字進入歷史的篇章而感到自豪。跨過新世紀波瀾壯闊的前二十年,如今,我們面對的是更加複雜也更加光明的未來。做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記錄者,讓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我們將保持那份見證者的驕傲,也保持那份記錄者的謙卑,為我們的名字——中國新聞周刊。」
編輯:樸麗娜
責編:馬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