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悄悄推出了大鬆手機,這款手機搭載了高通驍龍5G晶片,售價2699元起。格力因為有著董明珠這樣自帶流量的高管,即使是低調上線,也引發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五年前,董明珠宣稱:「格力要做手機,分分鐘的事情,銷量做到1個億。」然而格力連續生產了四代手機,但銷量總是低開低走。除了對手機配置和價格的質疑,還有業內的不解和疑慮。
那為何手機業務既沒有帶來利潤,還有損害格力的品牌,為什麼堅持要製造手機呢?
格力為何堅持手機夢?
格力做手機的緣起,可以追溯到2013年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彼時格力的掌舵人董明珠和小米創始人雷軍的一場賭約,時至今日仍然是話題。
2014年,智能家居的趨勢激增。以智能電視為代表的智能家居正在興起。數據表明,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在2023年將達到1550億美元,而家居智能化是大趨勢。
家電公司必須把握智能家居的趨勢,並且最重要的任務是抓住智能終端作為入口,來創建整個房屋的智能生態系統。其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的智慧型手機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入口。
美的聯合了小米,360聯合了與酷派,魅族聯合了海爾,競爭對手已經與手機品牌接二連三地合作,只剩下格力了。
在2014年,格力年度報告中將其手機業務描述為:「搶先爭奪智能家居入口,成為連接各個家電設備並搜集數據的平臺。」明顯,格力希望通過手機業務搶佔智能家居的入口。
雖然成本很高,但收益也很高,如果能夠成功開發出手機,格力不僅可以佔領入口,它還可以完成從傳統製造企業到網際網路的轉型,還會與家電業務相互促進。
2015年,格力進入手機行業,董明珠展示了格力第一代產品,也開始了格力屢戰屢敗的造手機之路。
2018年10億賭約結局揭曉,小米集團營收落後格力電器251億元左右,也就是說,雷軍輸掉了這場賭局。但時隔僅一年,小米就以2058億元的年營收反超格力。
時至今日,格力一直打不開手機市場,沒有銷售作為基礎,現實與董明珠所設想的好形勢大不相同。一般理性的戰略決策是退出,但格力堅持做手機,和董明珠的個人風格很大關係:一方面董明珠對格力製造是非常自信的,另一方面董明珠也有種不服輸的性格。
空調優勢為何難以嫁接手機?
輿論的疑問集中在:在空調上大獲成功的格力,為何不能在手機業務複製成功?
性價比太低也許是問題的關鍵。
格力空調當年超過春蘭空調最根本優勢的是質量過硬。如今,格力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空調研發中心,才能在消費者中樹立了「好空調,格力造」的良好口碑優勢。
但格力做其他業務都是把格力做空調這一套簡單複製,導致格力手機與主流手機製造商之間存在嚴重滯後。
實際上格力需要的只是帶有「 格力+APP」的智能遙控器,而手機業務早已經是複雜的社會屬性工具。
格力從技術上趕上手機市場的高速發展是很難的,新的產業鏈需要全新的積累,其在上遊和下遊的格局也將發生變化。
空調和手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格力的空調經驗很難成功地複製到手機生產中。
實際上,包括海爾、TCL、海信等家電企業都嘗試推出自身品牌的手機,不過大多已逐步銷聲匿跡或者被邊緣化,軟體、網際網路的思維和基因是傳統家電企業很難補足的。
騎虎難下的手機業務未來勝算幾何?
對於手機業務,董明珠曾表示,「別人怎麼看不重要,關鍵是你自己做的對不對。」現在格力又用新的品牌推出了新的手機,也表明了其堅持做手機的決心。
格力實際上也確實需要手機業務作為新的增長支持。
目前格力和對手在智能家居方面明顯出現差距。2020年上半年,格力電器智能業務收入僅為2億元,佔總營收0.3%;而美的集團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收入為95億元,佔比7%;海爾的物聯網生態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96%;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小米之家在大陸運營的門店已超過630個,IOT與生活消費品的營收到2019年增長至621億元。
同時,由於疫情的影響,格力的單一空調業務明顯陷入困境,收入同比下降近29%,雖然董明珠直播4小時,在618帶貨102.7億,但今年,格力的空調業務營收被美的超越。
此外,格力也曾在新能源汽車上布局第二增長曲線, 2016年,董明珠聯合王建林和劉強東30億入股了銀隆新能源。但業務持續趨冷,銀隆也曝出拖欠貨款、產品積壓和裁員,股份已經拍賣了9次,拍賣價格一再下降。
這就不難理解,格力不放棄手機業務的無奈,畢竟手機已經製造了5年,並且有一定積累。只是鑑於格力手機的銷售水平,在手機零件供應商面前還缺少議價權。
如今,在新基建的大趨勢下,小米進一步完善AloT拼圖加速布局大家電,而華為分離了榮耀品牌,國內手機和智能家電市場格局會存在更多變數,格力仍有機會贏得一席之地。
喜歡可以點個讚!更多商業觀察在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