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日訊 自2月17日陸續向我省新冠肺炎收治醫院捐贈智能護理康復床產品以來,融智醫康(哈爾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不斷收到來自醫療界的良好反饋。他們說,智能護理康復床在重症監護室中盡顯神通,大大提高了護理效率和人員安全性。
參與這場戰「疫」,對融智醫康來說,是一場與病魔開展生死時速的較量,也是提前進入市場的突然之舉。其中體現的,是一份來自「龍江智造」的蓄力和發力,實力與擔當。
跨界研發「智能病床」
去年4月立項,11月產品在哈醫大一院康復科、骨科、ICU科室等單位用戶和北京、雙鴨山、哈爾濱等地的家庭用戶進行臨床實驗,12月成立公司,計劃在今年2月末發布產品,3月開始市場推廣。
公司董事長王忠信介紹,疫情讓智能護理康復床提前兩周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兩年前,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哈爾濱醫科大學科研人員共同組建了醫療康復機器人聯合實驗室,開始進行智能康復機器人的研發與製造,去年4月正式立項做智能護理康復床研發。其中,在無人機領域創業多年的王忠信就帶領部分來自哈工大的科研人員由工業機器人研發跨界參與到醫療智能產品研發。
說到跨界的原因,王忠信說,醫療康養行業發展前景廣闊,為減輕醫護人員勞動強度、降低護工要求、解決人口老齡化且護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把原來在工業機器人上積累的技術應用到醫療行業上來。
在研發過程中,了解到市場上的護理床產品具有同質化、非智能化的特點,在機械結構設計上不能完全滿足失能或半失能患者的護理動作。於是研發團隊多次到醫院調研,反覆與醫生患者溝通,設計完成了基於卷揚機構的柔性翻身結構,克服了其他護理床產品的缺點,滿足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要求。而這柔性軀體翻身結構是他們的獨家技術。雖然護理床項目立項才10個月,但在該項目上融智醫康已擁有兩項授權專利,還有11項專利正在批覆中。
9張康復床發揮重要作用
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融智醫康關注到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問題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護理問題,隨即想到該產品正好可應用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護理與康復,用於增強病人功能恢復,防止肌肉萎縮,有效降低醫護人員勞動強度,並可以遠距離進行遙控操作,降低醫護人員與患者近距離密切接觸而導致的感染機率。
於是在2月15日,融智醫康就決定向有關收治醫院捐贈剛剛研發完成的智能護理床產品。2月16日公司迅速組織各部門員工,當日晚間將產品準備完畢,聯繫協調物流運輸公司,第二天上午就將首臺設備投用至龍江「小湯山」模式醫院。2月19日和2月21日再通過有關組織購買,定向捐贈兩批共8臺設備應用於哈醫大一院群力分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護理。
目前公司累計投用9臺設備,僅首臺是第一代產品。
「按原計劃,第一代產品和第二代產品將相隔兩個月,在今年五一期間正式推出。不過第一代首臺設備應用後,醫護人員反饋回一些需求,為進一步實現自動化,實現遠程操作,我們緊急改裝、調整和測試,推出了第二代產品。」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代勇向記者介紹,第二代產品在第一代產品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產品結構設計,結構更為緊湊、操作更為便利、自動化程度更高。同時,增加了物聯網接口和手機遠程遙控功能,使醫護人員能遠距離採用多種操作手段進行護理床的動作控制,進一步降低了醫護人員感染風險。目前,該公司主要生產第二代產品,產品得到了醫護人員和患者的一致肯定。
150張床將支援各醫院
代勇表示,按各方需求,公司還需緊急生產150臺產品。全體人員都感到重重的壓力和沉甸甸的責任,真怕完不成。
「產品為咱們省抗擊疫情,醫治重症患者出了一份力,我們感到很光榮。取得這樣的進展,我們更要全力以赴保生產。不過有兩個現實問題擺在面前,一是公司現有產品庫存已全部清空,二是各地配套企業復工情況不一,我們主要面臨著各類器件、零件的供應困難。」記者採訪時,電話那頭代勇還不時跟旁邊的人布置工作,抓緊一切時間安排好一項項工作。代勇告訴記者,現在就連居家辦公的人員,每個人的手機號也都成了熱線。
有辦法嗎?打算怎樣做?「借用生產場地,調用工作人員,開展臨時組裝培訓。」代勇介紹,「另外求助政府有關部門,幫助企業復工。目前為公司提供配套的企業18家,哈市內有5家,我們聯繫這些企業為公司開闢產品綠色通道優先供應我公司訂單。」
能否完成?何時能投用?「目前首批物料到貨率80%,已全員加班同步進行產品的組裝調試工作,並優化調整生產工藝,計劃下周三完成後續產品的首批發運。自下周末隨著物料供應全面恢復,計劃每天生產15臺設備全力滿足各醫院需求。」代勇告訴記者,待3月8日生產線全部恢復後,估計月產300臺左右。
「在這場疫情中,我們不僅經受了病毒帶給我們的考驗,還在應變中承受了產品技術、物料統籌、市場化推廣等帶來的考驗,可以說提前得到了全方位歷練。」代勇告訴記者,奮進永無止境。待戰「疫」大獲全勝,全體科研人員仍將全情投入,用智能醫療產品造福社會,將「龍江智造」的名片遞到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