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賴運香
由省文旅廳主辦的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日前落下帷幕,評獎、評選結果隨之出爐,我市榮獲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多個單項獎,1單位獲優秀組織獎,總共攬獲15個獎項,全省領先。梅州這一喜人成績引起了文藝界專家的高度關注,讚譽其為「梅州現象」。他們認為梅州立足本土、自立自強,文脈賡續不斷,才會厚積薄發,一朝噴湧而出,「梅州現象」值得研究、學習、借鑑。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省市相關專家學者,共同解讀「梅州現象」背後的奧秘。
本土團隊出彩
推動梅州作品走出去
「在本屆廣東省藝術節,梅州兩臺山歌劇《白鷺村》《春鬧》同獲金獎,並且這兩臺山歌劇的編劇、導演、作曲核心主創都是本土團隊。如此強大的創作力量,在我省範圍內是數一數二的。『梅州現象』令人矚目!」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說,「梅州現象」的出現,源自於本土戲曲工作者對本地戲曲生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離不開地方領導對戲曲藝術的高度重視和對專業創作者的信任支持。
「衡量一個地區藝術創作水平最根本的要素是人才和作品,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創作人才特別是編劇、導演人才的缺乏,是我省面臨的主要問題。尤其在地方戲曲藝術創作上,根植本土文化的編導人才尤為重要,這對於地方劇種的傳承發展、地方文化的生態建設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王煒告訴記者,本世紀初,大型山歌劇《等郎妹》是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創作的裡程碑式的作品,該劇上演後,在省內外的戲曲舞臺上產生了極大影響。該劇的編劇和作曲兩個核心主創都是梅州本土人員。近年來,梅州本土的創作團隊一直在成長,不斷斬獲佳績。
王煒表示,地方戲曲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是全省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不是靠短期內「突擊」引進就能實現的。「梅州現象」為全省文藝界在本土團隊和人才培養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就梅州如何保持和創造更多的「梅州現象」這一問題,王煒建議:「梅州可以繼續加強本土藝術主創人才的培養,讓青年梯隊多走出去學。同時,加強演員的表演訓練,把獲得好評的作品打磨得更精美,推動更多梅州作品走向更大更遠的舞臺。」
內外力量互促
保持肥沃「文化土壤」
本屆省藝術節入選終評演出作品共28臺,我市作品佔據了4臺,其中山歌劇《白鷺村》《春鬧》同獲戲曲組一等獎。值得關注的是,戲曲組一等獎僅有3個名額,梅州同個劇種便拿下了2個名額,並且《白鷺村》《春鬧》的核心主創和表演團隊都是本土人才。「『梅州現象』之所以成為業內專家讚譽的熱點,關鍵在於梅州作品的質地。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只有本土人才在自我的創作『根據地』上精心孕育才能出彩。因此,本土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表示,人才的培養是文藝創作和文藝繁榮的根本,編劇、作曲和導演是劇種創作的三大主創基因,堅持用本土的人才隊伍是他們一直堅守的理念。
林文祥告訴記者,「梅州現象」並不是意味著梅州就不請「外援」。我們不能忘記在梅州戲曲最艱難的時候,有不少優秀的藝術家一直在支援梅州,不能忽視他們對梅州戲曲藝術的貢獻。「但是在請『外援』的同時,我們也牢牢記住一句話——『哪怕吃生米,也不忘生人』。我們在打造作品的同時,也在打造本土人才。外請專家與本土專家在關係上不是對峙的,外請專家的知識面和眼界會打破本土專家自我積累的單一和局限。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本土專家在精神視野上會慢慢地豐盈起來。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相互促進的。」林文祥說。
《等郎妹》《山魂》《桃花雨》《合家福》《客魂·家風》……本世紀初以來,由市戲研室推出的作品在各屆省藝術節上接連取得好成績。「『梅州現象』不僅僅代表這一屆藝術節,它更像是一種梅州力量疊加後的爆發,顯現了客家戲曲生態發展的良好態勢。」林文祥認為,「梅州現象」具有雙面性,大家抱團取暖是好事,但是這種文化生態持續一段時間後,會容易板結。「未來培育梅州本土人才的思路應該是羅漢塔式的構築,不僅要讓已經成熟的創作人走出去與『高手過招』,而且也要不斷請進一些優秀的藝術家幫我們『鬆土』,讓我們的文化土壤一直保持一種肥沃的狀態。同時,當我們團隊需要集結的時候,外出的人員可以馬上回來,集中力量打造我們自身的品牌。」林文祥說。
「『梅州現象』在廣東乃至全國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除了感到高興,現在更多的是冷靜和思考。因為我們仍有一些短板問題需要解決,我們不能飄在雲端,要抓緊回到現實,腳踏實地走好以後的路。」林文祥介紹說,接下來,市戲研室將以市山歌劇團為中心點,合力打造「龍頭」品牌,並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進一步帶動梅縣山歌劇團和五華採茶劇團,共同促成聯動效應。此外,他們還將與其他地市的劇團保持聯動,進行文化輸出和支援,共同推動客家文化事業走向繁榮,繼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梅州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