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閨女》第二季終於在網友的期待中正式開播。兩集下來,無論是綜藝經驗豐富的宋茜,還是鮮少把個人生活展現在大眾視野下的王鷗、蔣夢婕,以及爭議不斷的「星女郎」林允,都憑藉各自的特點吸引了觀眾們不同程度的關注。
但兩集節目後,觀眾們對第二季《我家那閨女》的反饋卻大不如前。不少《我家》系列的忠實粉絲表示:《我家那閨女2》好像失去了節目最天然的看點,即——親子之間的真實互動與反應。
不得不承認,《我家》系列從2018年7月首次面向大眾以來,就憑藉獨特的陣容和視角成功獲得了觀眾們的喜愛。無論是兩季《我家那小子》,還是隨後衍生出的《我家那閨女》以及《我家小兩口》,都採用「親子」陣容,由「爸爸觀察女兒生活」或「媽媽觀察兒子生活」(或其他關係親密的親戚長輩)來展現,通過家長們對孩子生活的細緻觀察和共同探討,來感悟長輩們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之道,由此來改善雙方固有的關係。
得益於這個獨特的視角,《我家》系列不僅幫助了參與真人秀的每一對嘉賓親子獲得了更和諧的關係,也感動並影響了更多的觀眾和其父母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如錢楓媽媽對兒子找對象的堅持、陳學冬大姨對陳學冬評論時的爆笑金句,都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這也正是《我家》系列大獲好評的深層原因和其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的現實意義。
然而此番《我家那閨女2》,卻毫不留情地打破了這個最為寶貴的內核。
從第一集開場時,我們就發現,王鷗作為被觀察的明星,卻令人意外地坐在觀察室中「觀察」起了自己的生活。而隨後,王鷗也解釋了自己的原因——父母在其3歲時就離婚,王鷗從小被鄰居照看長大,可以說是和原生家庭的關係並沒有其他人那麼深厚。同時,王鷗的父親也已經病逝,母親性格又過於內向,出於對家人的考慮,王鷗最終沒有選擇讓母親來參與錄製。
這一番話說出後,令人對王鷗的身世不免有些同情。沒想到在電視劇和各大頒獎典禮上「御姐」範兒十足的王鷗,這麼令人心疼。就連主持人維嘉,也在王鷗毫不避諱地說出「爸爸去世」後表現出令人動容的共情。
如果說王鷗沒有請其父母來是情有可原,那麼宋茜此次沒有讓其父母來,卻喊來了自己的經紀人坐鎮,確實有些讓人捉摸不透。並且,宋茜經紀人在觀察室的表現,也令不少為宋茜而來的粉絲大為失望。
不得不說,站在經紀人的角度,宋茜經紀人的每一句話都滴水不漏,非常體現其職業和專業素養,但作為一檔代際溝通觀察類綜藝,觀眾們其實最希望的是看到明星們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不為人知的一面。
大家好奇或渴望看到的是一個或簡單、或脆弱、或直接,這些普通人視角下真實的「性格」,而不是經紀人口中,未來維持「人設」而冠冕堂皇,甚至三緘其口。
也正是看到了宋茜經紀人的太過「職業」,維嘉忍不住開玩笑表示經紀人「嘴太嚴,掰都掰不開」。
而一向敢說的大張偉更是直言:「經紀人就是打太極」,一語道破。
除了嘉賓陣容的複雜之外,觀眾們對於女主持人劉欣然的表現依舊不滿意。事實上,《我家》系列中,除了《我家小兩口》沒有參與外,劉欣然參與了《我家那小子》和《我家那閨女》的所有錄製,這一路走來也是爭議不斷,播出一路也被吐槽一路。
回顧劉欣然的主持生涯,自2006年從《星姐》選美亞軍出道後就任職於湖南衛視,多年來在臺內的表現不溫不火,既沒有同樣《星姐》出道的沈夢辰和靳夢佳知名度高,更不及謝娜、吳昕在臺內的「咖位」。
但近幾年來,劉欣然卻突然獲得湖南衛視的重視,頻頻嶄露頭角。隨著《我家》系列的熱播,劉欣然更是進一步打開知名度。只不過,更大程度上,她走的是「黑紅」路線。
多次在《我家》系列的主持中「翻車」,被網友吐槽「話多」、「無腦」、「搶鏡」、「一驚一乍」,劉欣然的主持仿佛成為了《我家》系列這個「木桶」裡「最短的那塊木板」。就連大張偉和維嘉也只能無奈地提醒劉欣然「控制一下自己」。
但一面是這樣優勢專業水準的主持表現,另一面卻是「霸屏」《我家》系列綜藝,甚至出鏡時間比嘉賓還長的「優待」,這樣的對比不得不令網友們質疑。
好奇之下,有網友扒出了劉欣然的男友疑似是湖南
電視臺的導演陳歆宇,而寶叔通過搜索發現,《我家》系列三檔綜藝的總導演一欄正是「陳歆宇」,其高水準的製作作品如《花兒與少年》、《親愛的客棧》等均獲得過業界的一片叫好。
好奇之下,有網友扒出了劉欣然的男友疑似是湖南電視臺的導演陳歆宇,而寶叔通過搜索發現,《我家》系列三檔綜藝的總導演一欄正是「陳歆宇」,其高水準的製作作品如《花兒與少年》、《親愛的客棧》等均獲得過業界的一片叫好。
但雙方均未承認過彼此的關係,這裡寶叔也不想過多置喙。寶叔只覺得,不管這究竟是不是巧合,也不管是否真的是有意提拔,還是在努力挖掘劉欣然身上的主持潛質,對於一檔深受觀眾們喜愛的綜藝節目來說,一個優秀的支持人至關重要。
觀眾們更多地希望看到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良性互動,在某些敏感話題上,也很有必要適可而止,而不是「天真」地刨根問底或不合時宜地製造尷尬。
放眼當下綜藝市場,新創意層出不窮,競爭如此激烈,觀眾們需要真正有意義的綜藝節目,既能滿足放鬆的需求,又能在歡聲笑語中獲得沉澱。而這樣的高需求,更是反推了綜藝節目製作團隊的用心與精良。
《我家》系列,作為大眾喜歡的綜藝節目,更應該在良好的群眾基礎上精益求精,而不該把觀眾的喜歡視作有恃無恐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