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拍加攝影" 關注所有走心的視覺發現
郎靜山(1892年6月12日—1995年4月13日),浙江蘭溪人,生於江蘇淮安,中華民國極負盛名的攝影家,於1949年遷居臺灣後曾經幾度遷徙,曾住過臺北臨沂街以及新北市板橋區。是中國攝影史早期最富盛名的攝影大師。
《煙波搖艇》 1951年
作品欣賞
《臨流獨坐》 1933年
《迎客松》 1933年
郎靜山為軍人郎錦堂之子。他自幼喜愛中國書畫,12歲從上海南洋中學圖畫老師李靖蘭處習得攝影原理、衝洗與曬印技術。主張使用西方的攝影技術為工具,在表現上應該多研究國畫精神旨趣。曾言:「我主張在技巧上,應吸收西方科學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難事;但要談到藝術視界,無論取景或色調,我都認為應多研究國畫中蘊含的旨趣。」
《山亭自有悠貞趣》 1950年
《煙樹晴嵐》 1978年
《一片春帆著遠天》 1936年
1911年進入上海《申報》,擔任廣告業務工作,當時尚無攝影專業記者,故僅以拍照作為閒暇之餘的消遣。1926年到上海《時報》擔任攝影記者,算是中國新聞界最早的專業攝影記者之一。1931年在上海開設「靜山攝影室」,專門從事人像與廣告攝影。同年又與黃仲長、徐組蔭合組「三友影會」,其宗旨在於將中國攝影作品送到國際沙龍,以提升中國攝影界在國際藝壇的地位,同時希望透過攝影作品宣傳中國的美好河山,改善國際形象。1931年以作品《柳絲下的搖船女》(又稱《柳蔭輕舟》)入選日本國際攝影沙龍;1934年又以個人第一件「集錦攝影」作品《春樹奇峰》入選英國攝影沙龍,其後郎靜山逐漸在國際沙龍嶄露頭角。
《曉風殘月》 1945年
《湖濱秋色》 1939年
《春樹奇峰》 1934年
《寒林》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郎靜山舉家遷往大後方四川。其時往來於上海、昆明、重慶之間,一方面從事新聞採訪,一方面研究集錦攝影與創作。1949年夏天,郎靜山應美國新聞處邀請到臺灣參加影展,並定居臺灣。當時只帶了四百張底片來臺,大部分相機與底片皆遺留在中國大陸。1951年郎靜山發表《煙波搖艇》,以中國黃山、香港搖艇、臺灣蘆葦為材料,綜合三地風景構築心目中的中國山河,這也成為日後郎靜山的創作模式。
《松蔭高士》 1953年 (郎靜山喜歡張大千的鬍子,所以張大千常常是郎靜山戲作的模特兒。)
《斜風細雨不須歸》 1960年
《華亭入翠微》 1986年
《中國式大學》 1972年
《華溪鹽井》 1938年
《野渡無人舟自橫》 1988年
《曉汲清江》 1934年
《花好月圓》 1950年
《高山竹》 1935年
《香生九畹》 1930年代
《啼鳥》 1957年
《鹿苑長春》 1970年
《寒鴉》 1930年
《英雄獨立》 約1970年
《春天》 1957年
《積實種花》
《枝頭小鳥》
《松鶴長春》
《枝間弄好音》 1953年
《願作鴛鴦不羨仙》
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後,不少原居上海、南京、廣州、北京等地的攝影同好群聚臺北,重新出發。1950年在臺北成立「中國文藝協會」,由郎靜山擔任主任委員。1953年3月25日「中國攝影協會」在臺復會,由郎靜山擔任理事長,前後達42年之久。1959年中國文藝協會成立文藝獎,郎靜山自第一屆起持續數十年擔任評審委員。1966年郎氏發起成立「亞洲攝影藝術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Asian Photographic Art)。
《蟪蛄愛草綠》
《森林之路》 1956年
《雲深不知處》
齊白石 1946
《老先生們》
《少女》
《抱甕凝思》
對於一篇公眾號文章來說,寫到這裡應該沒多少人在看了,才好悄悄地評論一下大師。
其實不欣賞郎靜山先生,儘管他在海外各種沙龍比賽中拿了千餘個大獎。也必須說他對中國攝影史是有巨大貢獻的,他貢獻來自於是他把攝影,這種原本在中國人眼中的西洋技術技巧,上升到和繪畫書法同樣的藝術高度。同時也讓西方人認識到了中國文化的底蘊。自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之後,郎先生依舊「花好月圓」,「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境界委實不能認同,當然這屬於個人範疇,任何人沒有理由多嘴。
但他對於當今中國攝影的發展也是不能認同的。可以說參加沙龍攝影比賽的歪風多多少少和他有關,甚至因他而起。還有那個國家有我們這麼多的攝影比賽,甚至我們都把攝影比賽弄到了海外,動輒國際大獎,其實上都是些「克萊登」大獎,這種攝影追求就毒害了中國攝影的發展。攝影和其它藝術一樣,是由思想意識發展為基礎發展的,誠然,為了滿足西方獵奇的心裡,類似這種水墨意境今天還能獲獎。如果風花雪月依舊,矯揉造作的風氣照舊,思想意識的發展如何才能從中國攝影中得以體現。
- End -
每天21點,準時放出所有視覺發現
本篇以學習分享為目的而編輯
如圖文中涉及版權和肖像權問題請聯繫
拍+郵箱: paijiaphoto@126.com
拍+微信號:Paijia-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