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過後,大竹縣銅鑼山深處雲霧繚繞,一曲嗩吶打破了清晨的寧靜,「開茶嘍」!
3月27日,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舉行第二屆「喊山開茶文化節」,開啟新一輪鄉村振興大計。過去,大竹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進白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終於迎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摘帽年。
大竹縣白茶產業委員會黨委書記廖紅軍說:「新時代我們將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踐行『兩山』理論,助力鄉村振興,繼續讓祖國增綠,讓農民增收。」
茶農「喊山開茶」 開啟新一年茶豐收
清晨一場春雨過後,大竹縣銅鑼山脈深處雲霧繚繞,茫茫茶山若隱若現。近500茶農早已在茶園集合,他們手捧白茶,虔誠地拜茶山,用最傳統的方式,感恩大自然的饋贈。
一聲悠揚的嗩吶聲打破沉靜,「喊山開茶」儀式正式開始,「保護青山綠水,讓祖國增綠!開茶嘍!」隨著廖紅軍一聲吆喝,村支書和茶農們對著茶山一起大喊,「喚醒」沉睡的大山,標誌著一年一度採茶時節拉開帷幕。
緊接著,歡快的嗩吶吹奏起來,迎接茶姑娘們採摘首芽。大山初醒,首芽舒張,吸引八方客人來一睹「芳容」。待首芽採摘結束,等待著的便是一場首芽拍賣會。記者在現場看到,因白茶首芽名聲在外,北京、浙江、上海、江蘇等企業老闆都慕名而來。最終,5斤首芽鮮葉被來自廣安鄰水縣的蔣先生以16萬元拍得(5斤鮮葉炒制一斤幹茶)。據介紹,這筆資金將用在鄉村文化和基層黨組織建設。
四川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形成了「喊山開茶」這一傳統民俗,既用來統一採茶時辰,也藉此喚醒萬物,祈求風調雨順、茶葉豐收。過去大竹縣曾種植綠茶,但因經濟效益低,茶山早已荒廢。
2009年,退伍軍醫廖紅軍看到了白茶的前景,果斷賣掉杭州的房產,加上自己的積蓄等,將東部浙江安吉白茶,引進到西部四川大竹縣,把荒山荒坡變成了綠油油的茶園,不僅保護生態,而且產生了經濟效益。
他立志產業扶貧,為家鄉摘掉「省級貧困縣」的帽子。多年耕耘,企業家牽頭、政府全力支持,廖紅軍帶領上萬鄉親種植白茶脫貧致富,將大竹縣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成就了一段佳話,廖紅軍已也成為大竹縣白茶種植的帶頭人。如今,白茶市場價1600-4200元/斤。
據今年統計,大竹縣已經種植白茶3.22萬畝,畝均收入8000-15000元,12個鄉鎮18個村2100多戶參與種植,其中包括300戶貧困戶,2017年產量達480噸,全縣有一定規模茶企6家、茶葉種植合作社18個。今年產量或將超500噸,全縣也預計在2018年全面脫貧。
農民迎來幸福生活 趕時尚補拍婚紗照
在「喊山開茶」儀式上,平日鮮少打扮的茶農們,不僅煥顏一新,有的還穿上了筆挺的西裝和雪白的婚紗。儀式結束後,他們一起擺造型秀恩愛、一起唱歌跳舞,歡聲笑語不斷。
今年41歲的廖超,1996年結婚。他還記得,當時和兄弟們抬著彩禮,走了一個多小時山路去迎接新娘的場景,那時候新娘穿上紅色衣服,就當是結婚禮服了,也沒留下一張婚禮照片。妻子朱建芹常覺得遺憾。
白茶帶來了好日子,廖超夫婦前不久萌生了補拍婚紗照的想法。團壩鎮白壩村支部書記盧華林得知這一消息,也跟著一起謀劃。以前茶農們忙著掙生活,沒曾想這麼浪漫的事,現在種白茶致富了,紛紛響應,也讓今年的喊山開茶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於是約好了在「喊山開茶」這一天集體補拍婚紗照,連他們的父輩也被鼓舞著加入,廖超便是兩代同堂,和老父老母一同拍婚紗照。
穿上婚紗的朱建芹忍不住紅了眼眶:「今年正好是我們結婚22周年,白茶帶給我們新生活、新希望,在茶園拍婚紗照,真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記憶。」
為了表率「百善孝為先」,「喊山開茶文化節」上,年輕的茶農還帶頭向父母敬茶,將今年的新茶獻給父母。
「白茶不僅從經濟上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還從產業文化上讓他們得到薰陶,更好滿足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綠色和諧、家庭幸福、尊老愛幼、睦鄰友愛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大竹縣委書記何洪波說。
據了解,帶父母走出大山去旅遊,也成為一股新潮流。今年34歲的巫君兵2015年回鄉廣開荒山,種植了兩三百畝白茶,去年試採800斤,今年預計採摘量達3000斤,生活質量飛速改善,去年帶著父母去了湖南張家界、海南島等地旅遊。「爸媽都六十多歲了,以前最遠不過去到大竹縣縣城,能走出大山去旅遊,他們很開心。」巫君兵說,等忙過了今年採茶期,還會帶父母出去走走。原來是貧困戶的曾英(化名)2017年就脫貧,今年全家去了趟香港旅遊還買了金項鍊。
因白茶回巢 年輕人接力鄉村經濟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生態財富,白茶讓整個鄉村煥發了新生機。白壩村村委主任劉尚貴說,種植白茶之前,村裡留守老人與兒童居多,隨著廖紅軍把白茶帶回大竹,不少年輕人被吸引「回巢」,成為綠水青山新一代守護者,也成為鄉村經濟的接班人。
廖超也是其一,他回鄉組建國峰農業,成立合作社,自家也種植了500多畝白茶。2017年,國峰農業被評為年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脫貧幫扶幫帶先進單位。
「喊山開茶文化節」前一天,記者去到國峰農業山谷裡的白茶加工車間,已經是晚上8點多,廖超還在忙碌著為炒茶作準備。採摘回來的白茶經過烘焙包裝後,往往被一搶而空。為了能買到優質的白茶,有的茶商、企業家甚至找關係,提前訂購。
廖超21歲的兒子廖威旭不僅回來幫忙,而且成為了「茶葉專家」,攤青、殺青理條、烘乾等工序,他得心應手,並且憑口感與色觀,就知道白茶新鮮不新鮮,品質好不好。他告訴記者,白茶胺基酸含量非常高,而且無汙染,產量很少,他看好市場前景,希望堅守這一綠色產業。如今無論是茶園還是車間,都經常看到父子倆拍檔的身影。
兒子兒媳孫子都回來老家發展白茶產業,最開心的莫過於廖國志、曾祥英夫婦。一家團團圓圓,守住綠水青山,過上好日子,是他們一輩子最大的盼頭。在孫子的幫助下,兩六旬老人心態也越來越年輕,跨越數字鴻溝,不僅用上了智慧型手機,還學會了使用微信等軟體,閒著沒事,兩老就拍下茶園、茶苗的照片,在朋友圈裡分享。
新一輪鄉村振興號角響起 大竹縣已經找準路子
今年大竹白茶長勢喜人,產量更高,質量更優,而且採摘時節比往年提前了5天,上好的「明前茶」,帶給茶農一整年的歡喜。「大竹縣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領農民脫貧致富,進而振興鄉村,是走對了路子。」廖紅軍說。「喊山開茶」儀式後,茶農也迎來新一年與合作社籤約的儀式。
據悉,大竹縣白茶產業委員會下有五個黨支部,其中,四川國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支部在兩年前就已成立了大竹縣金玉芽白茶專業合作社,今年有60戶茶農新籤約。
這種模式有什麼好?首先保底價,合作社為農戶承擔了白茶市場價格變動的風險。其次,從茶葉源頭保證質量,由合作社對茶農種植實施嚴格管理,定期技術培訓,同時保證不噴農藥,不亂用肥料。在四川大竹,家家戶戶有種植油菜花榨菜籽油的傳統,榨油後留下的菜籽餅,是白茶上好的肥料,每年合作社都收購許多菜籽餅,免費提供給茶農。
更重要的是,提高收購標準,篩選優質茶葉面向市場。記者採訪獲悉,為了保護好白茶品牌,許多合作社對茶農採摘制定了嚴苛的標準,白茶芽必須「一芽一心」,用「摘」不用「掰」的白茶不要,長柄蒂頭的白茶也不要,茶葉太小或太大的都不要,這需要使出「繡花針」般的精細功夫。
大竹縣白茶產業委員會經常把黨委會開到大山茶園,實地走訪茶葉的長勢,與茶農交流,傳達十九大精神,進行技術指導,以及反饋市場需求。「茶農見著我們就問:我們的白茶都銷往哪裡?我說,我們的白茶供不應求,不僅去到北、上、廣、深等地,還遠銷海外市場嘍。」廖紅軍告訴記者,茶農們很想知道,自己精心栽種出來的白茶,都給哪裡的人帶去清香清甜,聽到大山裡的白茶不僅銷往全國,更走出國門,他們的臉上總會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一定要保證質量,才能保證誠信品牌,這幾年來,大竹白茶種植一直在探索高質量發展。」廖紅軍說,大竹縣今年不僅升級了檢測儀器,更精準保證茶葉不含農藥,還嘗試引進黃金芽品種,這種白茶胺基酸含量更高,但以「嬌貴」著稱,很考驗茶農的種植技術。
記者發現,茶農生活改善,並未止步不前。今年51歲的曾祥剛,種有二十多畝白茶,得僱人打理,他說:「農民當上了小老闆,自己也從不停手,要和大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這種獲得感才踏踏實實。」55歲的曾凡路目前也種植了十幾畝,現在還在謀劃著看能不能擴大種植面積。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廖紅軍迫切希望,能帶領茶農,將大竹縣打造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創新基地,讓農村既有綠色產業、蓬勃經濟,又有現代文明、美好生活。
原標題:四川大竹舉辦「喊山開茶」文化節 茶農集體拍婚紗照慶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