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好奇心殺死了貓,還是被貓殺死了?

2021-02-16 京東大學
  一天早上,丹尼斯坐在餐桌上讀晨報,不經意間,他注意到兩個失蹤孩子的照片和信息描述刊登在了牛奶盒上。作為公共服務部門的員工,丹尼斯對此印象頗深。他心中默默想著:「把公共服務的廣告印在牛奶盒上的點子很容易想啊,為什麼我之前就沒有想出來呢?」丹尼斯似乎覺得這個問題無法回答,於是繼續閱讀手中的報紙。
  然而,這個問題並非不能回答。人們無法想出新主意是源於他們已經從心理上反應式化了,無法主動進行思考。就這樣,他們每一天都在毫無想像力中度過,他們從未留心身邊的問題直到有人解決了這些問題,他們從未意識到身邊的機會直到別人將這些機會變成了自身成就。
  好奇心是第一階段,也是尋找挑戰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不是上天給有天賦的人恩賜的禮物,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沒有邊界的好奇心。
  有研究者記錄下一個5歲以下的孩子在4天時間裡詢問關於「為什麼」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僅僅是為了吸引媽媽的注意。研究者對孩子提問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總結,發現40題其中有13道問題時純粹好奇心的表達。從只詢問「為什麼」而忽略關於「怎麼樣」「在哪兒」「誰」和「什麼時候」這些問題中,孩子們非凡的好奇心顯露無疑。  很不幸的是,4歲的時候孩子們還興致勃勃的纏著父母問問題,可到了18歲這種好奇心蕩然無存。

  答案顯而易見,父母們厭倦了回答問題並不再鼓勵還自己提問。隨後孩子們步入校園後,發現一個班上老師有太多的孩子要照顧,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根本沒時間回答他們的問題。

  扼殺他們好奇心的並不是只有父母和老師。當下各類電視節目為了取悅觀眾,根本無暇顧及讓觀眾探索複雜問題,這也培養了孩子們被動的旁觀者心態。

  乍一看,重拾孩童時期的好奇心似乎有點天方夜譚,但不得不說一切皆有可能。而很多人勇於嘗試並獲得成功。而第一步是要能意識到我們對事物缺乏興趣,同時發現原來自己想當然的事情並不是自然發生的,而要靠後天努力不斷習得;換言之,我們要打破缺乏好奇心這一壞習慣。
  正如通過適當的鍛鍊重建結實的肌肉一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同樣的方式重拾好奇心。而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在於個體滿意度的增加,更在於視野效率的提升。一個具有好奇心的人能夠在怨聲載道的環境中理解並解決生活中的許多難題。

  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過於沉浸在對自身的思考中,卻從未留心身邊發生的事情。他們怎麼會這樣?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接觸外部的世界。

以下這個小測試能幫助你了解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

(1)你的上司戴戒指了嗎?

(2)你母親的衣服是什麼顏色?

(3)你家鄉有多少加油站?

(4)你家門前的走廊有多少步?

(5)你家鄉有多少個教堂?它們是屬於什麼教派的?

(6)你最要好的朋友家的院子裡種樹了嗎?

  你所觀察的類型可以無限延伸。但記住,別只觀察他人的生活,你同樣要觀察自己的生活:你的行為方式以及這些行為線索映射出來的態度和價值觀。

  研究者發現思想家和有創造性的人對於不完美有一種敏銳的直覺,而這種直覺是他們取得成就的一大資源,意味著有進步的空間。他們把所有想法、系統、過程、觀念和工具都看成是發明,並由此開啟了前進之門。

  生活每天都能帶來失望和沮喪,我們根本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利用這點。從今天開始,請記下你感受到的那些不滿:教授在你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突擊測驗時讓你滋生的憤恨,妹妹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讓你時刻待命時你內心的怨氣,以及在超市排隊時感到的不耐煩。

  創新和成就歸功於那些不停琢磨事情的人。他們的尋思能拓展到事物的根源:他人是如何摸索出來這個方法以及他們是如何工作的。

  舉個例子:很早以前,人們都知道炭疽滋生在土壤中,但是科學家對於它的形成過程還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路易·巴斯德在參觀一個農場時對此產生了好奇,他驚訝的發現一小塊土地土壤的顏色和它周圍土壤的顏色不一樣。


  當他問農民的時候,被告知他們早年在這裡焚燒了一些生病的綿羊。他依舊覺得奇怪,是什麼原因導致土壤顏色不一樣呢?於是他檢測了這些土壤,並注意到蚯蚓糞,從而分析出蚯蚓深入到地下,並攜帶了炭疽孢子。之後,他的實驗室研究證實了他的猜測。

  找尋根源的關鍵在於對任何新奇的場景保有一顆機警之心,即便你不能做出很滿意的解釋。一個鍛鍊你機警性最好的時間就是閱讀報紙或是看電視的時候,你可能會開始思考。

  每一次發現、每一個發明、每一個新的觀點或是解釋所產生的影響總是超出你的想像。優秀的思想者對於事物暗含的深意很敏感,因此他們總能先於他人發現這種影響。

  在辯論問題時,很多人除了一味暢談自己觀點的英明和咒罵發對意見之外無所作為。他們失去了辯論中真正的機遇,而這種基於會讓你變得更愛冒險,讓你在探索新奇觀點的同時豐富了自己的知識。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值得辯論的問題呢?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相關人士所反對的內容。這些人肯定有不同意的原因:原因有可能是這個事件有多種理解方式,抑或囊括了兩種或以上的衝突性價值觀,並且每種說法都具有說服力。

文章摘自:《思考的藝術》


相關焦點

  • TA解讀《妖貓傳》:好奇心殺死貓
    如果說好奇心殺死貓的話,我心中的貓已經立刻產生了好奇。神與獸在神話故事裡時常一起出現。無論西方神話,還是中國傳說,都包含了這樣一種自然的配對。甚至在許多宗教裡,動物也是神聖的,比如在德國神話中,貓是愛與美的女神弗雷亞的神物(Jung,1964)。
  • 《殺死伊芙》:古怪又迷人的貓鼠遊戲
    記憶中的女殺手就是尼基塔和霹靂嬌娃,滿懷著光明的憧憬,被迫做著「殺人不見血」的勾當,其實人格還是相當健全的,依舊嚮往著歲月靜好的生活。影視劇中的女特工,印象中也該是英姿颯爽、嫉惡如仇,誓要與黑惡勢力做鬥爭,死也要扯下掩蓋著驚天謎團的幕布。然而,《殺死伊芙》從頭到尾反套路!
  • 誰殺死了萌萌的海獺?兇手可能是——貓!
    上世紀 90 年代,他們發現,一些海獺的死亡可能與弓形蟲有關;也是因為這種寄生蟲,貓被列入了殺死海獺的疑犯名單。  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可以感染幾乎所有的恆溫動物,包括人類在內;但我們都只是弓形蟲的中間宿主,目前唯一已知的最終宿主只有家貓和野貓。
  • 《殺死伊芙》成人版貓鼠遊戲,香豔刺激大尺度
    但其實只要看過《殺死伊芙》,就會知道這個獎她拿得絕對實至名歸。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的另一位女主演朱迪·科默,也在同年的艾美獎上封后。可以說,《殺死伊芙》是妥妥的「雙視後」配置,不僅陣容吸睛,更呈現出一種棋逢對手、相得益彰的精彩局面。
  • 好奇心,會害死貓?還是讓世界更大?
    長興少年作家學校課堂優秀作文展示好  奇李佳妍(少年作家學校1A班)人家都說「好奇心害死貓」,小時候,我還真犯過這樣的錯誤。四歲時,我收養了一隻流浪貓。姑姑讓我一定要善待它,還和我說了許多關於貓的事情,有一條引起了我的好奇,貓從三樓掉下去真不會摔死嗎?我去問爺爺奶奶,他們是這樣說的:「當然了,貓有九條命嘛!」我反問:「你怎麼知道?」他們一時答不上來,就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我被這問題困擾得寢食難安,我那時才四歲,不會上網查資料,也不識幾個字,只是一個「小文盲」。
  • 《殺死伊芙》第二季播出更新時間與劇情介紹
    今日,由吳珊卓、朱迪·科莫主演的驚悚電視劇《殺死伊芙》第二季曝光最新劇照,引起了不少網友劇迷粉絲的關注。該劇自第一季首播以來,因撲朔迷離的劇情設計以及史詩式的貓捉老鼠遊戲,備受觀眾喜愛,榮獲第28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突破劇集(長劇)獎。那作為這部電視劇的續集《殺死伊芙》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呢?第二季《殺死伊芙》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貓與桃花源》:失控的想像力殺死了那隻貓!
    何況,最近王微還在鈦媒體的採訪中說了一句話「反正大家覺得我幹得還行,每部都有進步,原來不太懂,現在公司的人覺得我最懂!」這句話,細思極恐!  不去過多探究曾經因為「找人不順」被「逼上梁山」的王微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我最懂」的,僅就三部作品的口碑而言,他這個編劇就非常不稱職,追光在CG方面確實已經做的很好,但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殺死伊芙》第三季|殺死伊芙,還是殺死所有人除了伊芙?
    備受矚目的新美劇《殺死伊芙》第三季也迎來了結局,這一季最大的看點,就是菲編——菲比·沃勒·布裡奇和其他一些編劇離開後,新的編劇團隊能不能接穩這個盤。答案是,並沒有!他們似乎學習了《權力的遊戲》套路,總是讓每一集有不同的意外發生,並殺死一些大家以為不會死的角色來製造懸念。恕我直言,這樣的套路,非常的無聊!
  • 《殺死伊芙》第三季劇終:窮途末路還是涅槃重生?
    作為新生的人氣劇集,《殺死伊芙》從2018年播出後,遵循每年一部的製作周期,分別於2019、2020年播出了該系列隨後的兩季劇集。上周剛剛完結的《殺死伊芙:第三季》卻驟然爆冷,面臨口碑的滑坡形勢,實在值得關注。該系列無論是在國外評分網站還是國內豆瓣網的用戶口碑與專業評價,都呈明顯的下降變化。
  • 【美劇】【驚悚】殺死伊芙 第一季 (2018)
    殺死伊芙 第一季 Killing Eve Season 1 (2018)導演: 榮·伊斯特 / 達蒙·託馬斯 / 哈利·布拉德比爾編劇: 盧克·詹寧斯 / 菲比·沃勒-布裡奇 / Vicky Jones
  • 悲催狗:貓吃,狗也吃,澳洲母野狗勾引,其他野狗成員殺死吃掉
    與食肉動物共存的地區,狗經常被野生食肉動物殺死吃掉,2013年出版殺死吃掉83隻狗的記錄中,多達13種動物,不僅有貓科,還有犬科動物,澳大利亞甚至有雌性澳洲野犬發情期來臨,勾引家狗,其他群成員襲擊殺死,吃掉的例子!悲催可憐的狗子,不但給人類做出突出貢獻,還為野生食肉動物發光發熱。
  • 【美劇】殺死伊芙 第二季 Killing Eve Season 2 (2019)
    殺死伊芙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 · · · · · ·  BBC America過去宣布拍攝8集驚悚劇《殺死伊芙 Killing Eve》,該劇由Phoebe Waller-Bridge負責,現定於美國時間4月8日首播。
  • 每隻放養寵物貓,平均每年殺死186隻小動物
    但其實,根據研究人員使用貓的視頻追蹤項圈或糞便分析已經證實,許多寵物貓在殺死外面的小動物後,並不會將它們帶回家,一般來說,寵物貓只會將15%左右的獵物帶回去。「這肯定不是我的貓」研究人員表示,在整個澳大利亞,野貓每年總共殺死30多億隻小動物。
  • 並不是貓住在主人家,而是主人住在貓的家
    養貓滅鼠真的靠譜嗎?英國學者艾比蓋爾·塔克說,家貓確實擅長抓老鼠,有時為了食物或者為了好玩,就像它們殺死其他小動物一樣。但貓捉老鼠的數量能多到足以守護我們食品貯存的地步嗎?1940年,一位受命保護食物儲備的英國科學家發現,貓確實能夠阻止老鼠在一棟樓裡定居下來,但除非先用鼠藥把既有的老鼠都殺死。而且,為了防止貓去更快樂的獵場玩,每天要餵每隻貓半品脫牛奶。對戰時的配給來說有點多了。霍普金斯大學一位研究流行病學的專家說:「我從未看到過貓殺老鼠。在都市中它們不是天敵。它們分享共同的資源。」這種資源非常豐富,它們不需要搶。這種資源就是垃圾。
  • 趣味知識:貓咪會殺死多少小動物?
    編者按:萌萌的「傲嬌喵」也有它的另一面:在南非的一份新研究中,科學家們估計開普敦的約30萬隻散養家貓每年殺死2750萬隻小動物。來看一看「主子們」的真面目吧。現在,這不是絕大多數人養貓的主要原因了,自由漫步的散養家貓不但仍舊捕捉老鼠,還捕獵其他的動物,比如小鳥和昆蟲,有時候還把它們帶回家。 南非的一份新研究系統地調查了貓咪外出時殺死被捕動物的實際頻率——數值非常高( Seymour等,2020)。 首先,科學家們分析了三份問卷的數據,這三份問卷調查了南非開普敦的養貓人,詢問他們他們的寵物貓帶回家多少獵物。
  • 三季結束了,《殺死伊芙》是大家最喜歡的百合劇之一
    前段時間,《殺死伊芙》第三季季終了。三季下來,這部百合劇依舊保持了非常高的水準,豆瓣評分均在8.5以上。貓鼠遊戲是很老套的橋段,貓追老鼠、貓和老鼠相愛相殺。近兩年,以女性為主的大熱劇集,不論是《使女的故事》、《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還是《美國夫人》,都在從更宏大的視角來反映現實問題,展現編劇和主創團隊對女性主義的思考。同樣是以女性為主角,《殺死伊芙》則是以更微觀的、沒那麼「偉大」的角度拍攝的兩個女人的故事,沒有女權、也沒有對現實社會女性生活現狀的諷刺。
  • 養貓人必讀!學院派解析貓的各種迷之行為
    也許你自己就是一位「貓奴」;或者你雖然自己家裡沒有貓,但你的親朋好友的家裡有一位甚至幾位貓主子,然後你也曾經被貓主子們各種「奴役」過;或者,你過得非常自由自在,但在內心中卻多次萌生被貓主子奴役的渴望,要麼就乾脆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雲吸貓、雲擼貓……不管怎樣,你愛貓,這就夠了。
  • 今天一起來看殺死eve s1和s2吧,
    殺死伊芙/嗜血嬌娃 Killing Eve【2018】【美劇】【完結】又名: 追殺夏娃 嗜血嬌娃類型: 劇情驚悚
  • 好奇心害死貓,不好奇害死人
    Cort 1565 Grammar你身邊生活著殭屍,體現為他們愛說這幾句話:沒什麼用的!事情都一樣!不過如此!這些話聽起來飽經風霜,其實是缺失好奇心的標誌,有些年輕人覺得這麼說很酷,是在找死,不僅不躲殭屍咬,反而主動去咬殭屍。因為好奇心可以培養,也可以殺死。 說到這種話題,怎能少了一位永遠的男主角呢,他就是愛因斯坦,關於好奇心,他是這麼說的:「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不過有強烈的好奇心。」
  • 夢見貓什麼意思 夢見貓預示著什麼
    夢見貓什麼意思 夢見貓預示著什麼打算出門的人夢見貓變成了人,建議順利平安,延後一兩天回家。準備考試的人夢見貓變成了人,意味著未能如願,成績差。懷有身孕的人夢見貓變成了人,預示生女,秋佔生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