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獅子山下關注香港最新時事
最近,香港人民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立法會九龍西地方選區補選結果出爐!
獲建制派支持的食物及衛生局前政治助理陳凱欣,以106,457票擊敗獲得93,047票的工黨代表李卓人,當選九龍西立法會議員!是繼今年3月的補選後,建制派再次在單議席單票制下於九龍西取得議席,也創造了多個歷史性的改變。
為什麼是歷史性的改變?香港的地方選區補選又是怎麼一回事?
讓橙子君給你科普科普:
香港立法會。圖:中評社
什麼是立法會、立法會選舉和補選?
香港立法會,是香港的立法機構,能夠制定法律、處理市民申訴、審核財政預算和監督政府,是香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立法會有70位議員,地區直選議員(由選民一人一票投出)與功能界別議員(由特定專業內擁有投票權的選民選出)各佔35名。
每屆議員的任期為4年,但今年其實並不是立法會換屆的選舉年份,而是對3個地方選區和1個功能界別的議席進行補選。
什麼是補選,為什麼要補選?
2016年第六屆立法會議員換屆選舉完成後,個別泛民議員在宣誓就任儀式上「加料」、「瀆誓」,引發全港爭議。
梁頌恆(左)、遊蕙禎(右)「瀆誓」行為。圖:星島
特區政府入稟高等法院,覆核這些議員的議員資格,緊接著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對《基本法》第104條的解釋,最終法院先後判決6名議員的議員資格,依法被剝奪,即DQ(disqualify )。
本次的補選,就是要填補劉小麗被取消立法會議員資格的議席空缺。
劉小麗
那麼,參加這次補選的都有哪些候選人?
有5名候選人競逐,分別是1號伍廸希、2號曾麗文、3號李卓人、4號馮檢基、5號陳凱欣。
左起:伍廸希、曾麗文、陳凱欣、馮檢基、李卓人。
而市民關注的角逐焦點,早已落在3號代表民主派出戰的李卓人和獲建制派支持的5號陳凱欣兩位熱門人選了。
在香港,這種民主選舉,候選人為了打敗對手,都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來看看選舉造勢期間,兩位候選人為了獲勝,都做了些什麼?
代表建設力量出戰的陳凱欣,這次的競選口號,最深入民心的是「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這句口號其實反映出市民大眾的心聲。
香港社會的現實很無奈:立法會以及立法會的各項選舉,過去多年來一直被政治及意識形態對立給搶去了風頭,而許多重要的民生問題,往往被忽視,經濟社會和民生髮展在無休止的政治爭拗中磋跎,許多事項難有寸進,或拖延經年。
而陳凱欣這次以無政黨背景的身份走出來參選,在競選中摒棄了因黨派的門戶之見,意氣之爭而產生的不必要爭拗,也將無休無止的政治對立、意識形態對立放在一邊,專心致志地談民生,談社會發展,為香港帶來一片清流。
李卓人(左)、陳凱欣(右)。
在短短三個月當中,陳凱欣積極闡述自己的政綱,頻繁落區接觸市民,不攻擊和抹黑對手。當時就有明白人一語道破—— 九龍西的選民,要記住:票投陳凱欣,就是幫自己。
反觀李卓人,他的參選口號是「為下一代,背水一戰」,仍舊是反建制的舊東西。
橙子君想說,戰爭年代都結束那麼久了,全世界都在搞經濟謀發展,竟然還有這種煽動、挑釁的口號,誰有空陪你玩啊。
李卓人落選後,網友在Facebook上發起的投票,亮點自尋…… 橙子君就看看不說話。
而他在競選過程中的表現,也仍然脫離不了恐嚇、抹黑、攻擊等手段,甚至爆出涉嫌向選民作出賄選的醜聞。但說到推動社會發展的政治理念,政策倡議等,則模糊不清,不知所云。
陳凱欣及鄭泳舜(紅衣)等人一度遭李卓人助選團隊包圍。圖:橙新聞
說起來,陳凱欣昨晚去石硤尾拉票時,再次遭遇李卓人助選團包圍並高叫口號,試圖以聲浪掩蓋她的拉票聲。陳凱欣要求團隊及義工不要理會,繼續拉票。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雖然整個選舉過程非常辛苦,陳凱欣還是贏了!
陳凱欣。圖:星島
陳凱欣認為,自己的勝出,反映選民厭倦吵鬧,希望社會和諧,不想過多的對立及矛盾。她進入議會後,民生行先,會反映市民關注的聲音。
目前立法會35個地區直選議席中,建制派佔17席,較佔16席的泛民略勝一籌,而陳凱欣的當選,令建制派在地區直選的議席增為18席,成功守住分組點票優勢,也是建制派首次在地區直選中佔過半議席。
加上建制派目前在35個功能組別中佔25席,陳凱欣的勝選,也讓建制派首次在分組點票中全奪過半優勢。
這意味著什麼呢?
根據《基本法》,議員議案須在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在席議員,分別以過半數贊成才獲通過。因此由議員提出的議案,例如修改《議事規則》、致謝議案等,建制派都將更有主導權。
圖:美聯社
另外,陳凱欣的獲勝,令九龍西選區首次出現建制派佔過半數議席的情況(陳凱欣、鄭泳舜、蔣麗芸、梁美芬),而雙方票數再次打破泛民與建制在地區直選得票的「六四比例」,對於日後選舉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其實,這次九龍西補選的難度某種程度上比「3•11」補選更艱難。(不清楚「3•11」補選細節的小夥伴,這裡橙子君有個小電梯給大家哦!《立法會補選結果轟動全城!香港市民用選票回歸理性...》)
首先,九龍西地區過去一度被認為是泛民派的票倉,建設力量在這個地區沒有優勢;其次,泛民派在「3•11」補選中丟掉九龍西的席位之後,本次選戰無所不用其極,不惜露出「民主霸權」的真面目,各種抹黑攻擊對手;第三,英美勢力來攪水,與泛民派一唱一和。
在如此艱難的選戰環境之下,陳凱欣所代表的建設力量仍然勝出,反映了香港市民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強烈願望。
實際上,在諸多傳媒於選舉前後對選民的採訪就能夠看出,大多數選民在回答他們的投票意向之時,均表示最看重候選人是否能夠改善社會民生,不少市民表示,已經厭煩議會中的政治爭拗。市民的心聲其實已經非常的清楚。
只是這一切,一門心思只想挑起社會撕裂的泛民派並沒有看到,他們沒有站在市民的一邊,所以從一開始便失去了民意。
陳凱欣Facebook有詳細的政綱介紹。圖:Facebook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突破界限」作為選舉口號的陳凱欣看到了市民的訴求,自其啟動競選活動開始,陳凱欣用務實理性的政綱獲得建設力量的支持,以踏實親民的作風,改善民生的決心贏得市民的擁戴,最終獲得九龍西選民的支持,代表建設力量成功進入議會。
香港這邊選舉的結果,讓人想起臺灣「九合一」的選舉結果,民進黨在這一次的選舉當中慘被,國民黨贏得超過一半的席位。其中,國民黨的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成功翻轉高雄,改變民進黨執政高雄超過20年的局面。
韓國瑜
事實上,韓國瑜到高雄工作才一年兩個月,之所以能夠當選,原因只有一個:注重經濟民生,貼近人民。
在民進黨多年執政下,高雄成為全臺灣負債最多的城市,人口老齡化,年青人外漂,市民收入墊底。然而,過去22年,民進黨都做了些什麼?——挑起意識形態的矛盾,對立所謂「本省人」和「外省人」。
圖:臺灣媒體
韓國瑜很明白高雄人民真正想要什麼,提出打造高雄全臺首富,喊出「讓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的口號,獲得了民眾的支持成功當選。
香港市民喜歡與臺灣相比,韓國瑜的當選給香港社會的正面啟示,也鼓舞了香港這邊補選民生優先、經濟優先、以及建設力量的勝利。
香港街市景。
(文中圖片來自橙新聞及網際網路)
(原文出自2018年11月26日橙新聞)
(圖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