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鯉魚歷險記》是由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投資製作的動畫電視連續劇。全劇共52集,總長1000多分鐘。動畫於2007年6月1日在少兒頻道《動畫夢工場》首播。《小鯉魚歷險記》問世兩年多來, 電視播映權已經銷售到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除香港、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泰國、緬甸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外, 還進入了西班牙、俄聯邦等國家以及義大利語地區、中東地區, 擁有較為廣泛的海外市場。
《小鯉魚歷險記》早已走出國門,為國內外的觀眾所喜愛,在這裡我們將會從動畫題材的國際性、特色鮮明的中國風主題和精良的動畫製作技術這三個層面來介紹《小鯉魚歷險記》。
顧名思義,《小鯉魚歷險記》的主人公就是一條魚,屬於非人類角色,本就沒有國界之分,同時,聽懂和看懂一條魚從幼稚到成熟的成長過程,基本上是不需要任何文化歷史背景為前提的。
我國以往的動畫片,比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都是以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為前提的,其中還不乏涉及到佛教、道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內容,存在著一定的觀影門檻。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這些動畫片,就應該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歷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小鯉魚歷險記》動畫題材是具有國際性的。
回顧以往的動畫片發展歷史,濃厚的東方文化特徵、複雜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風俗習慣,都使得一些動畫片只是在國內傳播,而無法被世界接受。其實, 好的題材、好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 其根本的一點就在於作品所傳達的人文精神能夠被世人所接受並得到啟迪, 這也是作品真正的價值所在。
動畫片《小鯉魚歷險記》取源於「小鯉魚跳龍門」的民間傳說。傳說中黃河鯉魚跳過龍門 (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山) , 就會變化成真龍。《埤雅·釋魚》中說:「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 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也言:「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 則化為龍。」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又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動畫片《小鯉魚歷險記》借鑑了民間傳說中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 描述了小鯉魚歷盡磨難, 自我成長的過程。除此之外,小鯉魚的造型基本上採用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魚紋特徵, 在色彩、背景等都設計上都帶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典型的中國風格。
《小鯉魚歷險記》採用的是一拍二的鏡頭設置, 即每張畫拍兩格, 一秒鐘需要12—13張畫稿。但是由於該片造型 (魚類) 眾多, 為了營造海底群魚自由暢遊的氣氛, 畫稿的製作量會成倍地增加, 每集的製作張數都在30000張以上。這種製作水準在中國屬於A級片, 但是還遠沒有達到國際上A級片的水準。
《小鯉魚歷險記》雖然沒有達到國際上A級片的水準,但是在每一幀每一秒上都體現著編導的精益求精。同時,52集的《小鯉魚歷險記》中,沒有殘忍血腥的鏡頭,沒有恐怖的 話語,所有的打鬥都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使得該片正反角色都呈現出可愛的一面。
動畫題材的國際性、特色鮮明的中國風主題和精良的動畫製作技術,使得《小鯉魚歷險記》走出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