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燦
(山西畫報記者 劉戍梅 張軍軍 張佳頎)
王寶燦,中國鼓樂傑出藝術家,民族打擊樂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打擊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打擊樂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打擊樂學會顧問。
鶴髮童心,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動作利落,痴迷打鼓,是年近八旬、有「山西鼓王」之稱的王寶燦帶給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見到王寶燦,是在他的「并州王氏鼓樂傳習所」,兩人寬的走廊裡,各種樣式的鼓靜靜地沐浴在陽光下,每一間房間裡也陳列著中西式鼓,仿佛隨時就能在他的手中敲出或激昂、或清脆的鼓點。
辦公室裡一張茶臺佔據了大部分面積,我們就一邊品著茶,一邊開始了採訪。
王寶燦生於1941年,曾任山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隊首席打擊樂兼聲部長。1987年,應時任新絳縣文化館長王秦安邀請,參與了鑼鼓隊的組建、設計、創作和排練等一系列工作,共同創建了名聞海內外的絳州鼓樂藝術團,先後投入十多年的時間和大家合作為該團創作了一批經典曲目並培養了一批中青年優秀鼓手。著名的《秦王點兵》《黃河鼓韻》等鼓曲皆出自他之手,且有多部作品獲得全國群星獎。1998年起,王寶燦開始擔任臺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客座教授。2011年,他獲得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頒發的「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
「三晉鼓韻」山西鼓樂藝術經典作品音樂會,王寶燦作為特邀嘉賓出席
「山西是鑼鼓的發源地之一,有100個以上的鼓種,這在全國亦屬獨一無二。尤其是近30年來,山西鑼鼓遇到了絕佳機遇,不僅走出娘子關,還走出了國門。如今全世界要說東方的鼓,必然會想到中國山西。」說起情有獨鐘的鼓文化,王寶燦神採飛揚。
王寶燦歷年演出劇照
其實,王寶燦的專業並非打鼓,而是二胡,拿起鼓槌搗鼓,不過是20歲那年,自詡性格暴躁的王寶燦無法在二胡的專業裡「馳騁」,一頭扎進讓他感覺渾身通暢的打擊樂上,用王寶燦的話說,「鼓這個東西,太對我脾氣。」這一紮就是60年,不但踏上了以擊鼓為生的「人生路」,更是搗鼓出數不盡的招牌曲目,像鼓樂合奏《秦王點兵》《滾核桃》分別獲全國音樂舞蹈比賽器樂大獎、文化部第二屆群星獎金獎和一等獎;「牛鬥虎」獲第十五屆群星獎大獎;「晉南花鼓」(龍飛鳳舞)獲第十屆群星獎金獎;創作鼓獨奏《二龍戲珠》、三重奏《抗金令》,打擊樂合奏《黃河鼓韻》《戲文武韻》《晉風》《龍城社火》、《中都商鼓》《蛟龍騰飛》《春雨》《建鼓迎賓》《虎賁逐鹿》《曾候夜宴》等,其中《戲文武韻》獲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山西賽區一等獎,《戲文武韻》《晉風》獲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傳統組合銀獎,本人獲得山西省第十一屆「杏花獎」創作獎。他主編了《山西民間鑼鼓集萃》,1992年,獲山西省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委員會記個人特等功一次,集體特等功一次,集體一等功一次;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藝術終身貢獻獎,太原市鑼鼓藝術學會終身成就獎。
王寶燦歷年演出劇照
《秦王點兵》作為招牌曲,幾乎集合了絳州鼓樂的所有演奏技巧,充分利用了鼓的各種最佳音區,展現了當年秦王李世民誓師出徵時的壯盛軍容,令人有親臨戰場的感覺。此外,透過敲鼓邊、擊鼓心、打鼓幫、頂鼓腔、磕鼓環、搓鼓錘、磨鼓釘等各種技巧打出了驚人的氣勢。絳州鼓樂承續了這個古老民族的智能遺產與生命經驗,同時保留了傳統中國對節奏的概念。談到當時的來龍去脈及該鼓曲的藝術成就,王寶燦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第一場在太原演出,引起轟動;第二場在北京演出,引起轟動;第三場在香港演出,又引起轟動!」
1988年元旦,一場盛大的「龍年龍樂音樂周」在北京舉行,從全國各地精選了十餘個演藝團體,其中包括同年成立的絳州鼓樂團。這支山西省新絳縣一群鄉下農民組成的團隊,以其純樸自然的風貌和粗獷熱烈的鼓聲贏得了所有學者專家及輿論的讚賞與好評,他們的演出被稱為最傑出的表演,是鼓樂中的國之瑰寶。從此,絳州鼓樂團聲名鵲起,並引發港臺兩地音樂工作者的強烈關注。 談到1994年創作的《黃河鼓韻》,極富創新精神的王寶燦說:「這是第一次以打擊樂表現黃河。怎麼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其複雜的水聲呢?後來我突然想到不同大小的鑔,最終試驗成功,至今久演不衰。」
1995年,王寶燦隨山西絳州鼓樂團在港澳地區、丹麥及臺灣地區等地巡演。王寶燦回憶說:「最後一站走到臺灣時,團裡發現把這麼多樂器都運回山西,經費不夠,就贈送給了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樂器就留在了南華大學。」後來,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主任周純一輾轉與王寶燦取得聯繫,希望他可以來臺教學。1998年,王寶燦正式赴臺任教,直至2014年初才回到山西。王寶燦到臺灣後,先後歷經鼓隊的建構、雅樂團古打擊樂的恢復和國際公演的節目設計,並在嘉義縣周邊多所小學設立了打擊樂隊,舉辦數屆鼓王杯鼓藝大賽,對臺灣打擊樂工作者產生極深遠的影響。
臺灣學生通過視頻進行鼓樂表演,向他們的老師王寶燦致敬
王寶燦回憶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講師邵淑芬對他的評價:「自古以來山西的民間音樂就非常豐富而形式多樣,尤其是鑼鼓樂,但是把山西鑼鼓從一省的音樂藝術推廣到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其中最大功勞者非王老莫屬。他不但把山西鑼鼓的精華傾囊相授,還持續不斷編纂教材和譜寫新曲,這些年不遠千裡、舟車勞頓,一年兩次往返,為的就是希望山西鑼鼓樂在臺灣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王寶燦的女兒王晟正在表演《牛鬥虎》
在臺灣擔任客座教授的15年間,王寶燦教了近300位民族音樂學系學生,並培養出多名打擊樂專業碩士。他介紹說,中國鼓樂課是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各專業學生必修兩年的課程,此外他們還要修四年中國古琴,且均為免費,目的即培養文人學者氣質。
王寶燦與女兒王晟日常練習
在臺期間,王寶燦舉辦過4次個人音樂會,每一次都被臺灣民眾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然而,對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來說,5000多天的異鄉歲月裡,想家令他難以承受。
「當時去臺灣之前,沒想到會待這麼長時間。有一次次跟老伴兒通電話,一個小時的通話中,我從頭哭到尾。年紀大了,越來越想著落葉歸根。」這一通電話讓王寶燦下定了回家的決心。
王寶燦興趣廣泛過著安逸的晚年生活
如今,王寶燦將鼓槌傳到女兒王晟手中,儘管敲起鼓來仍有虎虎威風,但他很享受含飴弄孫、品茶吃酒的愜意晚年。
(轉載自 山西畫報省城報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