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醢刑」是古代最可怕的刑法?有比「凌遲處死」還殘忍嗎?

2021-02-13 秀瀆

首先非常感謝小可愛們茫茫網際網路中點開這篇文章,,這是小編的榮幸,這裡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的東西,希望你們會喜歡,別忘了點擊 上方藍色字體「秀瀆」關注轉發呦                                                                              

0

刑罰一詞最早出現於《書·呂刑》中:"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意為,在不同的情況下刑罰的輕重程度是不同的,要因時而變。針對不同的罪犯應該有不同的刑罰標準,要因勢而變。只有這樣以具體情況來進行判斷,最終用刑,才算是公平,才能讓社會安定。所謂的"亂世用重典",也是這個道理。

但古代畢竟是封建王朝,人治大於法治,所以一些明明並不合理的酷刑也被發明出來,而且很可能被濫用,比如說"醢刑",光從字面上可能看不出來這到底是什麼刑罰,說的直白一點,其實就是所謂的"剁成肉泥"。

醢刑,又名菹醢,指的就是將屍體剁成肉醬的一種酷刑。傳說這種酷刑是夏朝的亡國之君夏桀和商朝的亡國之君帝辛最喜歡用的,在他們手下受此酷刑的人不在少數。《史記》也有相應的記載,"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 這裡提到的"脯"也是一種刑罰,它與醢刑相近,不過不是剁成肉醬,而是曬成肉乾。

不過畢竟夏商兩朝沒有真正的留存文物,真實性不可考,所以依現有史料來看,這種刑罰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是當時最主要的刑罰之一。

《禮記·檀弓》中有記載,"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說孔子愛徒之一的子路在魏國做將軍,之後戰敗被殺,還被處以醢刑。孔子知道後悲痛欲絕,細細一問發現連全屍都沒有,子路被處以醢刑剁成了肉泥,孔子立刻找人去覆蓋住子路的遺骸。

《左傳·莊公十二年》有記,宋國的南宮萬和猛獲叛亂,甚至殺死了當時宋國的君主。但是很快這場叛亂就被平息,這兩個亂臣賊子分別逃往了陳和衛。後來在宋人的請求下又被遣返,最後被群情激奮的宋人"皆醢之"。

醢刑正式作為官方正刑,在舊時法律條文上明確出現是在西漢。《漢書·刑法志》記載:"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

這種刑罰是非常狠毒的,首先是連坐,滅三族,罪犯本人要先在臉上刺青,割掉鼻子,然後砍斷左右趾,再用荊條抽打致死,割下頭顱懸掛起來,最後在人群面前剁成肉醬。這便是當時的極刑。

後來當權者也覺得這種刑罰過於殘忍,想要廢除。《漢書·高后紀》載,漢惠帝曾因上面這種夷族之刑過於殘酷而想要廢除,但幾次下來都只是"議未決而崩",最終還是由呂后下詔廢除。不過這些刑罰雖然表面上被廢除,但事實上"菹醢"還是作為一種不成文的刑罰存在。比如《漢書·吳王濞傳》載膠西王劉印參與叛亂失敗後自請極刑說:"敢請菹醢之罰"。

其實這種酷刑,除了單純的懲罰以外,更重要的是威懾作用。《漢書·黥布傳》中就有證明。劉邦因有人告發彭越謀反而將其誅殺,並"盛其醢以遍賜諸侯"。這件事傳到了淮南王英布耳中,此時他正在打獵"見醢,因大恐"。

我們可以發現,醢刑這種及其殘忍的刑罰多用於那些謀反之人,或者被皇帝懷疑的謀反之人身上。如《漢書》顏師古注所說:"反者被誅,皆以為醢。"覬覦皇位,想要顛覆權威,作為皇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自然是能有多狠就有多狠。所以其威懾效果拔群就顯得合理,如《禮記》鄭玄注所說:"醢之者,示欲啖食以怖眾。"

不論出於什麼目的,不論放在任何時候,醢刑都是一種極其野蠻殘暴的刑罰。古代皇權至上,皇帝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利,所以哪怕這種刑罰再怎麼不合理也照樣會被使用。但是進入現代社會,這種"名副其實的糟粕"就應該被釘在恥辱柱上,永遠廢除。同樣還有連坐、烹刑等等這樣以折磨人為起點,完全不把人當人的刑罰,都應該永遠禁止使用。

古代血腥的刑罰方式雖有很大的警示作用,但卻不太適用於現代社會,因為它會激化矛盾,引起人們心中的不滿和憤怒,導致社會紊亂。惡法非法,惡刑非刑,現代社會的文明人當對其敬而遠之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在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凌遲?中國古代酷刑之最,凌遲究竟有多可怕?
    在古代中國的酷刑當中,有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的,稱為「醢」。漢代呂后時,以私刑虐殺戚夫人,曰「人彘」,乃斷其手足、挖去雙眼、燻聾雙耳、灌藥致啞,然後棄之自滅的酷刑。北魏法律,處置謀反大逆是車裂。到了唐代,律書內的官定死刑,最重者僅僅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
  • 醢刑是對不果斷的懲罰
    醢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比凌遲還讓人恐懼把屍體剁成醢(拼音:hǎi,即肉醬)。
  • 古代「凌遲」究竟是怎樣的?什麼人會被用此法
    在古代的諸多酷刑之中,「凌遲處死」絕對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事情,在歷史上有很多被「凌遲」的名人,如明末名將袁崇煥就是被凌遲而死的。而歷史上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人,是清末的一個劫匪,他的名字叫康小八,由於作惡多端,被朝廷凌遲處死。
  • 古代刑法「點天燈」,是怎麼一回事?比凌遲還要殘忍
    現代人,如果觸犯了國家的法律法規都會按照所犯下的罪行來進行懲罰,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具體要根據此人犯下罪行的大小來決定,雖然我國現在還有死刑的存在,但是這肯定是犯下了罪不可赦,天理難容的錯誤。這也是最嚴重的一種懲罰了,而且還有一些可以讓犯人安樂死,死時感覺不到什麼痛苦。
  • 中國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人,被凌遲時,一聲不吭!他是誰
    看過影視劇的小夥伴對中國的十大酷刑並不陌生主要內容有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等。十大酷刑,哪個最駭人聽聞?其中尤其以凌遲最為殘酷,無論哪一種都駭人聽聞,但由於封建時期的法律並不完善,統治並不到位,一些偏遠地區的官吏不作為、坑害百姓,除了法律的規整外,一些衍生的處罰也是必不可少的。
  • 建國後還有「凌遲處死」?只因此人太可恨,被正法後民眾將其刀剝
    「凌遲」二字最早出現在《遼史·刑法志》,原本是契丹語的一種名詞,是契丹遼代政權下所使用的一種肉刑,「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字的發音與漢字的「凌遲」非常相似,而被引用至今。而我們熟悉的成語「千刀萬剮」就是「凌遲」的詳盡解釋,把人綁在柱子上一刀一刀的割死,據說刀法還極其講究,不但講究順序,更講究多少刀讓人死,具體怎樣完全都看劊子手的操作。
  • 古代凌遲,真的能做到3000刀不死嗎?
    凌遲,古代的一種刑法,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在遼代以後正式成為一種刑法,在以後的宋,元,明,清成為一種常刑。凌遲屬於一種殘酷的刑罰,在明代以前,只用於處罰十惡不赦的罪名,比如謀反,大逆等。到清朝乾隆時期,打罵父母,打罵公婆,子殺父,妻子殺丈夫,等一系列違反人倫道德的重罪,都可以凌遲處死,最後抗交稅賦的也要凌遲。一直到1905年才被正式廢除。凌遲,稱之為古代十大酷刑之首,不足為過,凌遲,就是一點一點,從人犯的身上割下一片一片的血肉來,並且行刑的劊子手會時刻注意犯人的情況不會讓犯人輕易的死掉,要他飽受痛苦。
  • 比起凌遲處死,「虎豹嬉春」更讓人痛苦,光是聽聽就覺得嚇人
    古代發明了很多的刑罰,大家應該都清楚,古代的刑罰都是非常殘忍的,甚至於只是簡單的描述一番,就讓人頭皮發麻。
  • 中國古代酷刑:凌遲
    馬端臨《文獻通考》說宋代中後期始用「凌遲」,但不常用。《宣和遺事》記章惇在越州時,專事慘刑,有「刀掊」、「釘手足」、「剝皮」、「斬頸」、「拔舌」,但不見「凌遲」。元代「凌遲」載於法典刑律,具體行刑較少。
  • 石達開被凌遲時為何一聲不吭?他真能忍受一百多刀?說來你別不信
    洪秀全迫於壓力,隨後便下令將韋昌輝等人處死,結束了此前天京城兩個多月的血腥屠殺。等到十一月底的時候,石達開被洪秀全召回京城輔政,受到了滿朝文武百官的擁戴,威望劇增!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洪秀全才擔心石達開會變成下一個楊秀清和韋昌輝,於是便對其心生忌憚。洪秀全雖然任命石達開為通軍主將,並總理政務,但卻沒有給予他實權,且還得留在城中不得外出。
  • 簡直毫無人性,在明朝一旦發現就凌遲處死!
    因為沒有人權的存在,所以封建時代就出現很多殘忍的刑罰,就好比說凌遲。至於為什麼會有凌遲這麼可怕的刑罰?主要是為了震懾罪犯,為了不讓他們危害這個社會穩定。有一個詞名叫「採生折割」,那採生折割是什麼?簡直毫無人性,在明朝一旦發現就凌遲處死。就算有凌遲這麼可怕的刑罰,古代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為了金錢而鋌而走險。
  • 古代最猖狂的採花賊,他的案件驚動了皇帝,最後被凌遲處死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論是放在古代還是現在,這句話都非常的有道理。
  • 史上第一位被「凌遲處死」的「皇帝」,被割了1516刀,此人是誰
    史上第一位被「凌遲處死」的「皇帝」,被割了1516刀,此人是誰 不知道大家在看影視劇的時候,有沒有經常聽說到一個刑法,那就是凌遲處死。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誤解,認為這個刑罰是指延後處死,當初的時候小編也認為這個刑罰就如現在我國刑法中的死緩一樣。
  • 古代刑罰有哪些?宮刑是對男人最殘酷的刑罰
    說起刑罰,還是古代刑罰殘忍血腥。他們對於犯案者所使用的刑罰,往往是讓人生不如死的。接下來,咱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刑罰!這刑法就非常的殘酷。剝皮指的是從人的脊椎背部將皮膚分成兩部分,然後慢慢的將皮膚跟肌肉分開。就像是扯掉外面的皮一樣。歷史上最愛搞剝皮的人是明太祖。由於他是貧民出身,最恨貪官汙吏,一旦被他抓到貪汙,下場通常就是剝皮。
  • 古代的一種刑罰叫「虎豹嬉春」,比凌遲還殘忍,是如何施行的?
    一個家庭在古代的時候是有家規有祖規的,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自然也是需要法律的制裁,在這法律之下,統治者用法律的準繩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也能夠維護國家的長遠發展。在這法律之中自然而然也有著刑罰,那就是對一些犯罪的人施以嚴懲,從而也能夠震懾到其他犯罪的人,也稱得上是殺一儆百。
  • 中世紀的血鷹之刑,比凌遲痛苦萬倍的維京刑罰,殘忍手段無法描述
    死刑,人們普遍人物最為可怕的刑罰,其會直接剝奪一個人以後的所有權裡。而有些人則是視死如歸。為此,人們往往也會設計出比死亡更加殘酷的刑罰。
  • 中國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人,臨終前對慈禧太后說:要玩就玩娘娘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93,閱讀約作案規模大小不一,凌遲刀具數量不一。筆者之前的文章介紹過,凌遲是古代最殘酷的酷刑,在凌遲被殺的犯人往往犯下叛亂等滔天罪行。明朝《大明律》明確規定,「凡謀反者,皆為反國之亂。大謀者,謂破壞宗廟,山陵,皇宮。然謀者,不分一二階,後處死之。」然而,歷朝歷代的凌遲過程各不相同。
  • 歷史上最後一位被凌遲的人,一句話激怒慈禧太后
    說起凌遲這種酷刑,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殘忍,當然,也會有人想到被凌遲處死的名人——明末大將袁崇煥...... 那麼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最殘忍最殘酷的刑罰,凌遲到底可怕在哪裡?
  • 古代的刑罰到底都有什麼?解密刑罰的歷史,了解刑罰的故事
    要說了解刑罰的故事和講述刑罰的歷史,《刑罰的歷史》這本書絕對佔有一席之地。羅翔作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在網絡視頻中所舉的案例深受大家喜愛,被大家譽為最可愛的法考老師,1米9的法律男神。正如封面所說的,刑法的歷史並不單純是對舊聞掌故的敘述,也讓法治背景下的自由價值顯得尤為珍貴。
  • 古代行刑現場:浸豬籠的女犯人供人參觀,殘忍程度讓人無法想像
    古代有哪些酷刑?第一個可能會想到了秦朝的秦始皇。他生性暴戾殘忍,製造了許多殘酷的酷刑。古代有很多慘無人道的酷刑,古代有很多非人的酷刑,比如凌遲、五馬分屍、腰斬、車裂等等酷刑。被稱為「剝皮楦草」,剝皮的地方被人們稱為「皮場廟」,最著名的剝皮對象是明朝開國元勳藍玉,藍玉一案涉及一萬五千多人的性命,藍玉本人被剝皮實草。將他的人皮活活剝下,其殘忍不亞於凌遲處死。